發布時間:2018-08-24 10:56:36 中國經濟網

綠色經濟體系主要由綠色生產、綠色流通和綠色消費三大系統構成,而綠色物流能有效引導綠色生產、提升流通效率和促進綠色消費,是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我國物流業發展規模迅速擴大,現代物流業已成為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行業。綠色物流是現代物流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礎與內在要求。當前,我國綠色物流還未真正形成規模,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綠色物流意識欠缺;二是綠色物流政策法規不健全;三是高新技術支撐綠色物流發展的動力不足;四是綠色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五是傳統物流運作模式制約綠色物流發展;六是綠色物流專業人才匱乏。
要更好地推動綠色物流實現高質量發展,應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樹立綠色物流發展理念。綠色物流發展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消費者等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努力。首先,政府和行業協會要積極對消費者和企業進行綠色理念宣傳和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其次,企業要轉變“環保不經濟,綠色要花費”的固有理念,從長遠看,環保和企業效益可以實現相互促進;再次,消費者要樹立綠色消費觀,倒逼企業向綠色經營轉型。
第二,要實現政策引導和法規強制“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政府要出臺與綠色物流緊密配套的一系列產業、財政、金融、土地等相關政策,通過政府綠色采購、財政補貼、稅收扶持等具體方式激勵和引導物流主體的行為,科學引導綠色物流穩步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要針對我國綠色物流發展制定出明確的、實施性強的法律法規細則,實現對物流活動綠色化進行統一監管和控制,同時各級地方政府可以依據區域物流綠色化發展程度,頒布相應的地方性法規保障綠色物流發展,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物流配送車輛的綠色化。
第三,運用科技創新支撐物流產業綠色轉型。加快綠色科技在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包裝等主要物流環節的應用。首先,要通過綠色能源技術逐步優化能源結構,為物流行業走低碳、綠色發展之路打下堅實基礎。具體可以借助改良技術增加能效來提高能源利用率,或者提升新型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例如運輸環節增加新能源汽車。其次,加速“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無人配送服務等科技與物流業的融合,有效減少冗余物流活動,提升綠色物流效率。再次,進一步鼓勵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垃圾處理及廢物利用技術等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更好地促進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
第四,完善綠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物流的發展離不開硬件基礎設施的支撐。要科學整合物流基礎設施的規模、布局和功能,通過更新和改造發揮效能。此外,政府要繼續擴大物流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加速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化、體系化。新建基礎設施必須在現有基礎設施布局基礎上進行科學規劃,防止盲目重復建設和土地資源浪費。
第五,創新綠色物流運作模式。物流運作模式的創新可以通過物流活動的減量化模式、循環化模式和綠色化三種模式來實現。物流活動減量化模式,通過減少物流活動來減少物流廢棄物和污染,具體可以通過產業集群、企業聯盟運作模式、共同配送、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模式來實現;物流活動循環化模式,基于可回收資源的再利用,提升綠色物流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和節能減排,主要可以通過逆向物流、生態園區等模式來實現;綠色化模式是在整個物流活動中建立綠色指標和綠色標準,從供應鏈全局實現所有物流環節的綠色化,政府作為監督者負責制定和統一綠色標準,企業遵從綠色標準且建立綠色評價指標體系,消費者提倡綠色消費。
第六,加強綠色物流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一方面,可從國外引進一批從事綠色物流研究的高級研究型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完善和優化我國綠色物流人才層次結構;另一方面,要重點實施綠色物流人才培養工程,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培養涵蓋理論研究、技術開發、技能操作等不同類型的綠色物流專業人才。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