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9-04 11:00:43 經濟參考報

日前,一輛滿載電子產品的中歐班列從重慶出發,駛向歐洲。這趟列車上,裝載電子產品的集裝箱并非普通的鐵路運貨箱,而是一款能夠獨立蓄熱并控制溫度的“特種集裝箱”。
記者從總部位于深圳的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集集團)獲悉,這款由其旗下子公司——青島中集特種冷藏設備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特種集裝箱”目前已經向全國客戶交付800多臺,為解決中歐鐵路極寒天氣下無法運輸電子產品、實現貨運常態化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據了解,此前從中國西部開出的中歐班列,經過亞歐大陸橋時,沿途高達70℃的溫差往往導致部分貨物無法在冬季運輸。
以中歐班列(重慶)為例,開通初期,貨源主要以IT產品為主。IT產品對低溫敏感,存放溫度不能低于零下20℃。而“中歐班列(重慶)”沿途極低溫度可能達到零下40℃,最高溫差達到70℃。如此極端的低溫和巨大的溫差,將對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器等產品的性能造成破壞,嚴重影響貨物運輸安全。
“這一問題一度是‘新亞歐大陸橋’無法常年穩定運行的最大挑戰之一。”負責此款集裝箱開發的中集集團技術人員張洪春說。
張洪春介紹,獨立蓄熱控溫集裝箱技術,利用冬季中國內地與中亞、歐洲地區之間自然氣候溫度差,采用高效相變蓄熱技術。發貨時相變材料在重慶等西部地區相對較高溫度環境下熔化蓄熱,而當班列經過中亞、歐洲的寒冷地區時,相變材料凝固放熱以保持集裝箱內部較高的溫度。
集裝箱蓄放熱控溫過程無須機械部件工作,也不消耗外部能源,具有較高的可靠性、環保性和經濟性,讓西部中歐班列不再受季節影響。
2013年,青島中集冷藏開始批量生產并投入“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中歐班列使用。當年冬天,首批有40多臺箱子投入到中歐班列(重慶)使用,貨物運輸時間也從過去海運的45天縮短到鐵路運輸的15天。
從2016年開始,中歐班列(成都)開始大規模使用獨立蓄熱控溫集裝箱。張洪春介紹,截至目前,青島中集冷藏已經向全國客戶交付800多臺這款集裝箱。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歐貿易加快發展,國際物流需求快速增長。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突破1萬列,到達歐洲15個國家的43個城市。
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的《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力爭到2020年,集裝箱鐵路國際聯運總量中班列占比達到80%。
作為中國集裝箱行業的龍頭企業,中集集團生產的集裝箱在全球市場份額的占比超過50%。近年來,中集集團根據中歐班列客戶的需求,定制研發了一系列“特種集裝箱”,包括多式聯運恒溫箱、獨立蓄熱控溫集裝箱、花卉運輸箱等,實現了電子產品、植物、“凍品+鮮活”等全品類物品的運輸。
“隨著全國各地中歐班列開行次數的逐年增加,國內越來越多筆記本、液晶屏、打印機、手機等電子產品將出口到歐洲。在這種背景下,相信‘特種集裝箱’的市場前景會越來越好。”張洪春說。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