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1-27 14:41:10 中國物流與采購網

江淮輕卡第300萬輛下線這一刻,冷繼貴想不到在退休前還能親眼見證到。
冷繼貴從18歲進廠,在江淮輕卡工廠一干就是37年,他的人生幾乎是與江淮聯系在一起的——既與工廠共渡過難關,也與工廠共享過榮光;既見證過車間設備的升級,也見證過產品的更新迭代,見證了帥鈴、駿鈴、康鈴一代代新車型的誕生;今年底還將見證第300萬輛江淮輕卡下線的重要一刻。
在江淮新港基地,方得網記者見到了已經53歲的冷繼貴。他說,他父親是江淮輕卡的第一代職工,他的不少發小、朋友都是江淮廠的職工,他們都對江淮充滿了深厚感情。
“苦過累過,但很幸福”
在位于合肥東流路的江淮輕卡一廠,是江淮汽車扎根的地方,也是冷繼貴渡過半輩子人生的地方,留存著他整個青年、中年的美好回憶。
江淮汽車本部
江淮輕卡一廠的前身是上個世紀80年代興建的車身廠,成立之初就面臨資金緊缺,技術空白,設備落后的困局。1981年,19歲的冷繼貴來到車身廠。“那個時候全靠手工敲打駕駛室,再手抬人扛底盤、發動機這些大部件。但我們不知道啥叫累,也不知道啥叫苦,每次看到自己生產出來的車輛都感到很幸福。”冷繼貴回憶起昔日歲月。
江淮50周年時展出的1968年制造的第一輛輕型載貨車復制品
他的幸福日子沒持續多長,在計劃經濟步入市場經濟過程中,江淮汽車幾度瀕臨倒閉。1990年,江淮汽車產銷不足千輛,銷售收入僅3000萬元,企業陷入谷底,舉步維艱。“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從其他企業接一些散活來干,手工做過掃帚、簸箕,當時只想著先活下去。”冷繼貴沒有對江淮失去信心,堅定地留了下來。
在夾縫中尋找生機。1990年,江淮創造性研制出第一臺客車專用底盤,結束了我國不能制造客車底盤的歷史,在短短三年內快速形成規模,一度占據了國內客車底盤市場近乎壟斷的 80%份額。
在新港基地擺放著的主題雕塑,再現江淮當年手工敲打駕駛室的歷史
在產品上的突破給江淮注入新希望。1993年10月28日,江淮汽車年產突破萬輛,進入安徽工業企業五十強,實現了江汽人30年的夢想。“從那以后,江淮就沒有再遇上過發展困難期,此后幾十年都是越過越好,我們也是越來越有干勁。”冷繼貴說。
第一輛HFC1061輕卡的量產,則帶著江淮徹底駛上發展的快車道。1996年4月18日,在江淮輕卡發展史上的重要代表性產品——HFC1061輕型載貨汽車正式下線,此后該款車很快紅遍大江南北。“第一輛HFC1061輕卡的駕駛室,當年是靠著工人們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車成型后大家都激動極了。”冷繼貴昔日戰斗的豪情仍清晰如昨。
在江淮汽車工作了37年的老工人冷繼貴
即使經歷過困難時期,冷繼貴相比起同齡人又是幸運的。
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革中,1998年全行業迎來下崗潮,至少有1000多萬國家職工失去賴以生存的“鐵飯碗”,不少家庭被絕望的氛圍籠罩。“江淮當年已經發展得很好,為了擴大產能還在不斷招工,完全不存在下崗的事。”冷繼貴說,在后來一波下海潮中,由于江淮企業效益很好,也幾乎沒有人離開江淮。
親眼見證江淮蒸蒸日上
在度過困難時期后,冷繼貴留存的記憶中,更多的是不斷見證江淮蒸蒸日上的喜悅。
在舊廠房換新顏時,冷繼貴開心了幾個月。2005年12月,江淮在車身廠基礎上正式成立輕卡一廠(東流路的廠區),相繼建立沖焊、涂裝、總裝車間,引進先進的生產線、科學的管理方法。“新生產線建成后,我們的勞動強度降低很多,有不少工序由機器來完成。”
除了工廠大變樣外,江淮的管理機制有了大新變化。“公司組織大家開始學習,實行‘40+4’制度,就是在每周40小時工作再加4小時,為員工設計成長路徑。”冷繼貴說,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幾十年學習下來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現在已經成為一名工模具鉗工。
在冷繼貴印象中,在引進更先進的生產線及管理機制后,江淮輕卡近十幾年來發展非常快速。“江淮輕卡的帥鈴、駿鈴、康鈴系列輕卡車型先后下線,這些產品在市場都很熱銷。”
冷繼貴作為“江汽老兵”代表在“輕卡一廠轉產儀式”上做發言
隨著老設備不再適應生產需求,2017年底,冷繼貴所在的輕卡一廠正式停工轉產到新建成的新港基地。在“輕卡一廠轉產儀式”上,冷繼貴作為“江汽老兵”代表發言時說到,“無論技術多么先進,老一輩人的精神不能丟。曾經的艱苦奮斗、戰天斗地的精神要成為我們傳家寶,永遠傳承下去。”
在正式下達轉產命令后,冷繼貴與另一位老工人張文俊一同將輕卡一廠大門緩緩關上,他們心中都是萬般不舍。“在轉產儀式頭一天夜里,我怎么都睡不著,一晚上心里全在回憶著過去,太舍不得離開。”從投產到停工轉產,這里也留下了冷繼貴的青春、回憶以及喊過的每一句口號。
江淮新港基地
新港基地位于合肥市肥西縣桃花工業園新港南區,規劃面積3900余畝,其輕卡的整車生產能力、工藝能力、試驗驗證能力達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實現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比如,車身沖壓新建兩條封閉式自動化生產線,沖壓機器人12臺;焊裝車間擁有7條駕駛室拼焊線,其中3條為全自動化焊裝線,配置101臺機器人,新駿鈴寬中體焊裝線自動化程度達95%,帥鈴焊裝線自動化率93%;涂裝車間為獨立廠房結構,整個工藝流程全自動化;總裝線高度整合自動化、柔性化、信息技術,實現多種車型的大規模生產。
“新工廠的設備自動化程度大大提升,工人的勞動強度也大幅降低,車間噪音也明顯降低,我們的安全也更有了保障,最重要的是產品質量更平穩可靠了。”當看到機械手等自動化設備如此先進、車間作業環境大幅改善后,冷繼貴感到自豪。
在沖壓生產線上幾乎見不到工人,大部分工序由機械手完成
談起生產的變化,冷繼貴說,新港的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程度很高,每條生產線都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比較多的工人。“以前一條生產線上至少要20多人,現在有五、六個人就夠,有些生產線上的工人主要是負責排查故障之類的監控工作,很多工作都是由機器來完成。”他說,他會加快去適應新設備,新生產模式,在即將退休的最后幾年內做出新的貢獻。
此外,江淮汽車試驗驗證能力也有了質的飛躍。國內整車試驗場首個三圓弧高環跑道在江淮在新港基地周邊建成通車,全長5.2公里,分為三個車道,最高時速可達160km/h,規劃設計為符合實際且合理的三圓弧高環方案,將承擔著江淮乘用車、商用車、新能源車可靠性、耐久性試驗驗證任務,有助于江淮大幅提升產品研制、質量控制的能力。
一幕幕的回憶仿佛就在昨天。在江淮輕卡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發展歷程中,冷繼貴從一個毛頭小子到兩鬢斑白,從當初的鈑金工到現在的工模具鉗工,他對江淮的情感卻變得愈來愈深厚。
正是一代代江淮人對江淮的真摯情感,才有了即將到來的第300萬輛江淮輕卡的下線,而這又將成為江淮輕卡的一個新起點,在新的汽車行業發展時代中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