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3-14 16:07:26 交通運輸部

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建設交通強國,對于交通人來說是一個宏偉的目標、一項偉大的事業。如何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領先的交通強國?今日《兩會朋友圈》欄目,邀請代表、委員暢談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譜寫新時代交通強國建設新篇章。
本期嘉賓
陸永泉代表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
高衛東代表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廳長
金 鋒代表 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工程船隊副隊長
王傳霖代表 中國中鐵四局集團總經理
羅 鵬代表 滿幫集團聯席總裁、貨車幫首席執行官
林天干代表 溫州市鐵路與軌道交通投資集團副總經理
馬旭林委員 國家郵政局普遍服務司司長
丁小崗委員 中國海員建設工會主席
吳仁彪委員 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
夏先鵬委員 廈門海事法院院長
胡 衛委員 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
先行先試 打造特色樣板
陸永泉
江蘇已具備探索交通強國建設的良好基礎,“四好農村路”和綜合客運樞紐建設水平、干線公路養護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十年路面百年橋”的質量品牌享譽全國,且早在2007年就在省級層面率先改革形成大交通管理體制。
下一步,江蘇將圍繞推動國家戰略實施、省級戰略落地以及體現江蘇交通特色,著力打造交通強國十大江蘇樣板,分別為:“一帶一路”的交通標桿示范項目樣板,重點建設連霍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長江經濟帶運輸結構調整樣板,重點發展鐵公水、江海河聯運;航運特色鮮明的大運河文化帶樣板,重點建設京杭運河綠色航運示范區;綜合交通運輸改革發展樣板,重點構建統籌協同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樞紐經濟發展樣板,重點以優化重大樞紐布局推動產業發展;交通引領城市群發展樣板,重點建設沿江城市群多層次軌道交通網;交通服務鄉村振興樣板,重點建立“農村公路+”發展模式;創新驅動發展樣板,重點建設新一代交通控制網,發展智能交通產業;平安交通發展樣板,重點實施科技興安工程;交通品質工程樣板,重點提升“十年路面百年橋”品牌優勢。
高衛東
“強”的特征是交通運輸規模數量大、質量效率高、科技創新強、行業治理優、區域影響廣。我們建設交通強國西部試點,應立足貴州、面向全國、放眼全球,建立更加安全便捷、經濟高效、綠色智慧、開放融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使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得到充分發揮。
推進交通強國西部試點建設,必須當好“三個先行”。在服務重大戰略中當好先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以及建設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等重要戰略。在促進民生改善中當好先行,深入推進交通運輸脫貧攻堅,以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城鄉客運一體化、庫區民生航運為重點,全力支持貧困地區交通運輸發展,提高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推進交通強國西部試點建設,必須推動“三大變革”。推動質量變革,實現交通運輸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升級,推動交通運輸在“有”的基礎上向“好”邁進,在“大”的基礎上向“強”邁進。推動效率變革,加強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高效銜接,充分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全面提高運輸鏈綜合效率。推動動力變革,著力深化改革添活力、創新驅動增動能、擴大開放拓空間,不斷增強交通運輸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
基礎設施立體互聯無縫銜接
王傳霖
交通強國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就是人們出行和貨物運輸是否安全、便捷、經濟。目前,我國很多方面的基礎設施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但東中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發展還不平衡,城市群之間城際路網還不夠便捷,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多式聯運方面還存在基礎設施銜接不暢、多式聯運站點少、運輸裝備未標準化等問題。
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在完善骨干交通運輸網絡的同時,還需加強統籌規劃,一方面要完善長大干線與中短途城際線的配套、骨干網與毛細血管網的配套;另一方面要著力解決各類交通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的問題,打通多式聯運“最后一公里”,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羅鵬
怎樣最大限度發揮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組合優勢去創造價值,是在建設交通強國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
公鐵聯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多次裝卸之后,效率降低了。因此,我們在嘗試能不能解決鐵路跟公路無縫對接的問題,和神華集團一起推動了目前國內第一條公鐵聯運試驗線。2018年8月,國內首列吊裝式馱背運輸廂式半掛車驗收下線,并在神華集團朔黃鐵路上進行多式聯運試運行。
推動的過程還是很艱難,因為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還包括市場對這種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以及它所需要的基礎設施。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原來是希望貨車司機真的能夠開著貨車上火車,然后跟著火車一起到對端。但鐵路是不允許客貨混裝的,每一個市場主體都有自己的思考。
我認為,在融合發展或創新的過程中,有些過去的規則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今天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這個時候就需要不同的交通運輸主體用一種開放的心態來看待新問題。
林天干
建設交通強國,我個人理解就是怎樣高效地將交通資源、交通方式融合在一起,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這是建設交通強國的基礎。建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要推動各種運輸方式密切配合,不要造成資源浪費、產能過剩。此外,還要結合國家戰略,比如說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強化人才支撐 完善制度保障
丁小崗
交通運輸部曾會同中華全國總工會等部門聯合開展“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工程”,交通強國建設中的人才隊伍建設可以參照其中要求,聚焦重點難點,堅持改革創新,實化工作抓手,各方協同聯動,從完善法律制度、加強職業保障、強化職業技能、創新培養模式、改善從業環境、關心從業人員等關鍵環節入手,全面提升道路運輸從業人員職業能力和從業水平,促進實現從業人員體面勞動、全面發展,為道路運輸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吳仁彪
關鍵人才不足是民航發展短板之一。據了解,預計在未來幾年中,我國民航將匯集各方力量,投入超過500億元,用于民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教創新平臺建設。在重視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人才供給,同步推進“硬件”“軟件”協同發展。
金鋒
救撈行業有句話叫“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是一個比較艱苦的行業。要提升救撈能力,除了提升裝備以外,我們還要重點培養救助船員、直升機救助飛行隊員等,提高他們的技能。
夏先鵬
交通強國建設要注重同步制度建設,及時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規范市場準入和市場監管制度,加強依法行政,強化產權保護,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依法平等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不斷營造公開透明、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海陸空并進 全方位提升
王傳霖
在改革開放40年交通設施大發展歷程中,我國誕生了很多超級工程,比如青藏鐵路、杭州灣跨海大橋、京滬高鐵,以及最近上鏡率較高的港珠澳大橋等。這是我國交通強起來的一個縮影和表現。
要實現交通強國,還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一是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在新工藝、新工法、新裝備上實現新突破,把我們以前不能干、不敢干、干不成的工程干好、干精,創造更多享譽世界的超級工程。二是加快形成和完善中國標準。我們在這一塊處于弱勢地位,雖然干了很多高難復雜工程,實現了超高的基建效率,但缺乏全球認可的中國標準,這是我們交通人仍需要堅持不懈努力的地方。
夏先鵬
海上運輸是交通運輸體系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要進一步拓寬視野、提高站位,在堅持海陸統籌的基礎上,加大對海上運輸的關注和投入。
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優化港口岸線等海運資源配置、航線布局和運輸組織方式,促進海運物流降本增效,實現海運服務更加安全便捷、優質高效、綠色智能。要加強國內和國際統籌,立足海運業特點,從全球視角謀篇布局,“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大力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主動對接國內國際兩方面資本、技術和人才資源,加快推進國際運輸便利化,積極參與全球航運治理。
金鋒
建設交通強國,我們救撈行業也要強起來。第一,裝備上的研究還要繼續加大力度。目前,我們深潛水資源已經達到313.5米,正向500米的目標邁進。第二,不僅海上要強,內陸也要強。目前我們的設備主要是在海上這一塊,內陸的裝備還要重點創新,在設計、制造方面發力,做大做強。
胡衛
民航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建設交通強國方面,民航領域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航空公司,布局合理的機場網絡體系,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體系,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體系等。同時,要進一步優化空域結構,提高區域機場群整體效率和服務水平。
馬旭林
郵政是交通運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郵政局黨組近日召開專題會議,審議了《郵政強國建設行動綱要》,明確加快建設高質量服務供給體系、著力打造可持續產業生態體系、不斷完善現代化行業治理體系的戰略任務,努力建成具備全球化網絡、提供全產業服務、實現全方位領先的郵政強國,為建設交通強國乃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保障。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