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24 09:20:33 現代物流報

“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我國“六穩六保”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后疫情時代,如何發揮供應鏈服務平臺的創新優勢,為產業鏈的穩定和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6月20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供應鏈創新與應用在線論壇第14期活動圓滿舉行,深圳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倩儀以“后疫情時代,供應鏈服務平臺企業為產業鏈保駕護航”為主題,分享了怡亞通的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經驗并提出建設性思考。對于如何保供應鏈穩定發展,她提出三個方向:一是加快供應鏈服務“新基建”步伐;二是全國范圍內搭建產業供應鏈平臺,通過“供應鏈+”的強大生態服務能力,形成推動城市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三是發動“進口供應鏈”與“出口供應鏈”雙引擎,全面推動企業供應鏈服務體系區域化、全球化布局,打造中國供應鏈服務企業“國際名片”。
論壇由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供應鏈發展處處長肖榮臣主持,中物聯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委員會主任胡大劍總結發言。北京物資學院副院長何明珂教授、天津大學經管學部運營與供應鏈管理系主任劉偉華教授兩位專家參會點評,商務部等有關部委代表、全國各地供應鏈主管部門代表、企業代表,以及院校和研究機構代表400多人在線參會。
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平臺作用日益凸顯
供應鏈服務行業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及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中應運而生、蓬勃發展,第三方供應鏈服務平臺反之對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在疫情中,以怡亞通為代表的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企業發揮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平臺優勢,保障市場供應、推動復工復產,充分顯示了現代供應鏈的力量。
肖榮臣指出,供應鏈服務平臺往往以供應鏈服務為切入點,將供應鏈上下游有效協同并進行各環節管理和流程優化,促進供應鏈整體降本增效。在我國剛“入世”時,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普遍較低,第三方平臺通過供應鏈服務賦能,大大提高了中小企業效率,推動了相關行業的協同整合以及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怡亞通就是其中的代表企業之一。
李倩儀描述了怡亞通的“全程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全景圖”,其初衷聚焦于企業和行業降本增效,針對客戶和行業需求,提供定制化、專業化及全程的供應鏈服務。具體來講,讓企業專注于研發、生產核心業務,將非核心業務采購、銷售、營銷、分銷、物流等“非核心業務”外包,由供應鏈平臺整合資源,優化全程供應鏈各環節管理,提供一體化整體解決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構建企業競爭力。
在采購、銷售、物流服務各個環節,怡亞通都形成了特別的模式,比如物流環節,構建B2B、B2C一站式物流服務平臺,為客戶提供國際和國內物流、保稅物流等全方位服務;在VMI庫存管理上,聚焦產業鏈上生產鏈和銷售鏈的核心企業,共享核心企業和供應商的庫存變化和實際消耗數據,靈活制定庫存補貨策略,降低因預測不確定導致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浪費。
怡亞通基于產業鏈的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對提振區域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倩儀介紹,平臺依托物聯網、大數據等,改善上下游供應鏈關系,實現產銷端對端協同,推動不同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園、企業、政府等都是怡亞通的服務對象,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等合作方式,依托當地產業優勢打造“產業鏈+供應鏈”雙鏈驅動的“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助力各地政府提振區域經濟。目前,已簽約廣西、四川等省市的20多個城市,注冊合資公司超過15家。
深化“供應鏈+生態”戰略,怡亞通在抗疫之戰中,憑借多個跨界融合服務平臺與資源整合優勢保障疫情期醫療、生活物資持續供應。后疫情時代,李倩儀提出個人對保供應鏈穩定發展的方向思考:一是加快供應鏈服務“新基建”步伐,提升供應鏈全程數字化水平,提高供應鏈各環節服務質量;二是全國范圍內搭建產業供應鏈平臺,通過“供應鏈+”的強大生態服務能力,形成推動城市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三是發動“進口供應鏈”與“出口供應鏈”雙引擎,全面推動企業供應鏈服務體系區域化、全球化布局,打造中國供應鏈服務企業“國際名片”。
胡大劍高度評價了怡亞通的創新實踐并給出個人建議。他指出,怡亞通的商業模式與時俱進,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在堅實的線下服務能力和專業經驗基礎上,怡亞通打通了線上與線下,積累了生態提供者的基本能力;同時,怡亞通利用其供應鏈整合的強大優勢,與一些城市在垂直產業鏈供應鏈整合方面做出有益嘗試,是怡亞通商業創新的新動向。他建議怡亞通在業務擴張的同時要高度重視整合,適當減少對流動性的依賴;此外,努力做產業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引領者,堅定地做供應鏈一體化綜合服務提供商。
創新、深耕、整合助發展
關于我國現階段如何推動發展供應鏈管理與服務,與會嘉賓給出了各自的精彩觀點,“創新”、“深耕”與“整合”成為共識。
李倩儀提出了四點建議:推動供應鏈服務企業或制造業供應鏈鏈主企業深度融合,鼓勵制造企業非核心業務外包,提升產業供應鏈運營管理效能;大力發展數字物流、建立智慧倉庫,夯實數字化供應鏈服務基礎,提升商業流通的綜合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培育一批“專而精”的供應鏈管理與服務骨干龍頭企業,供應鏈服務企業不僅僅是供應鏈服務商,更應該為供應鏈解決方案提供商;政府推動供應鏈服務企業與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金融機構等加強信用信息交換共享;鼓勵金融機構、供應鏈服務企業等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
北京物資學院副院長、教授何明珂指出,我國供應鏈服務發展的條件分兩個層面:從企業角度,需要有總體設計能力、資源整合能力、業務運作能力、專業服務能力、過程控制能力和生態構造能力這六方面能力才具備發展供應鏈服務的條件。從城市而言,中國有80%的供應鏈服務企業在深圳,旺盛的供應鏈服務需求、市場化的要素配置環境、激烈的市場競爭、透明的供應鏈信息、完好的供應鏈基礎設施、專業的供應鏈人員、良好的營商環境,這些都給了城市發展供應鏈服務一些啟發。從怡亞通的創新實踐來看,供應鏈服務有一定的要求和門檻,它比單一的專業化業務復雜得多,另外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也很重要,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做供應鏈服務企業,不應一哄而上;此外,供應鏈服務模式沒有固定模式,應該不斷創新,通過供應鏈服務模式的創新推動供應鏈服務的發展。
天津大學經管學部運營與供應鏈管理系主任、教授劉偉華提出供應鏈管理 “深耕”與“整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他指出,深耕是保證供應鏈管理可持續的第一條定律,不僅要深耕所在的產業和地區,更要深耕其所在的客戶。供應鏈經常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有效提高供應鏈的效能,成為供應鏈管理的一個核心命題。“整合”則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要義,整合能力也是供應鏈服務企業的核心能力。供應鏈管理幾個階段的發展歷程(除了我國供應鏈管理的孤島階段、供應環節階段、內部供應鏈集成階段以及擴展供應鏈階段這四個階段,可能還會發展到價值型供應鏈創造等階段)不僅是要素的整合,也是范圍的整合、環節的整合以及區域的整合。
他還指出,供應鏈服務是立體、豐滿的,模式也在不斷演進,特別是在當下各種不確定的因素下,企業的供應鏈服務必須有彈性,有效保障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
(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 曹朝霞)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
- 醫藥工業“鏈”上數智化!7部門發文釋放新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