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7-17 08:55:38 新華社

國家統計局16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3.2%。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的情況下,這個轉正來之不易。如何看待3.2%的增速?如何觀察中國經濟“半年報”?
3.2%意味著中國經濟有巨大韌性——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16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上半年我國經濟先降后升,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經濟運行穩步復蘇。
“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能夠在短時間有效控制疫情,實現經濟由降轉升,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殊為不易,這凸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潛力,同時也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綜合施策的效果。”劉愛華說。
3.2%意味著中國經濟仍處于恢復性增長——
盡管二季度增速轉正,但從上半年來看,同比依然下降1.6%。同時也要看到,上半年工業、服務業、消費、投資等主要指標仍處于下降區間。
“二季度的回升增長仍然屬于恢復性的增長。疫情沖擊的損失尚未完全彌補,推動經濟回歸正常水平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劉愛華說,當前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擴散,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巨大沖擊將繼續發展演變,外部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國內經濟恢復仍面臨壓力。
以就業為例,受疫情沖擊影響,今年就業壓力較大。劉愛華介紹,大學生失業率創同期新高,受疫情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招聘需求下降,求職面試都受到一定限制。從勞動力調查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20至24歲大專及以上人員主要是新畢業大學生,調查失業率達到19.3%。比5月份上升2.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上升3.9個百分點。
3.2%意味著下半年經濟復蘇有基礎——
“從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各個經濟指標回升情況看,下半年經濟的持續恢復是有支撐的。”劉愛華說。
上半年經濟穩步復蘇為下半年持續恢復打下堅實基礎。劉愛華分析,很多指標在3月份以來都出現了明顯回升或者降幅收窄,這種運行態勢表明,總體上疫情沖擊可控,而且中國經濟自我調整能力比較強。
疫情期間催生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為經濟回升繼續提供有力支撐。“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這些新產業形成了更多增長極,這些增長極將為經濟下一階段增長提供更多支撐。”劉愛華說。
上半年,為應對疫情沖擊,我國采取了財稅方面的支持、金融方面的支持以及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這些政策目前已經見到成效。這為下半年更好地應對疫情沖擊積累了經驗。
“當前境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擴散,世界經濟經貿重啟舉步維艱,國內的需求恢復目前仍受到一定的制約,穩企業、保就業壓力還是比較大。”劉愛華認為,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