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宏觀經濟 > 正文

積極財政政策更加有效

發布時間:2020-10-13 09:07:44 中國財經報

“十三五”以來,財政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更加有效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了更大作用,著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不斷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切實減輕實體經濟負擔

實體經濟是一國的經濟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財政部門堅持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

5年來,結合稅制改革,財政部門重點圍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實施了一系列減稅政策。“營改增”全部推開,深化增值稅改革,簡并稅率檔次,降低增值稅稅率,實施留抵退稅政策。扶持小微企業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政策不斷擴圍,支持研發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不斷完善。提高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實施專項附加扣除,減輕工薪階層稅負。降低關稅總水平,支持擴大對外開放。加大普遍性降費力度,持續清理規范涉企收費。通過較大幅度降低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減輕企業社保繳費負擔。

統計顯示,2016—2019年,新增減稅降費分別約為5700億元、1萬億元、1.3萬億元和2.36萬億元,今年預計再新增減稅降費2.5萬億元。

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以來,積極財政政策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處置僵尸企業,推動產能過剩行業出清。落實企業改制重組、去產能調結構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增強微觀主體活力,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對公共科技活動支持,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解決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問題。

提升產業鏈水平,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資本、資源向戰略關鍵領域聚焦。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綜合運用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支持。用好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緩解小微企業、“三農”主體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規模支持擴大國內需求

受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大力減稅降費等因素影響,“十三五”以來,財政收入增長總體有所放緩,在此背景下,我國通過增加一定的財政赤字,保持必要的支出強度,更好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2016—2019年,全國財政赤字規模從2.18萬億元增加到2.76萬億元,今年為應對疫情沖擊的需要,進一步提高到3.76萬億元。通過統籌財政收入、赤字、調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財政支出從2013年的14萬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23.9萬億元,年均增長9.6%,高于同期財政收入年均增速2.4個百分點。今年預算安排財政支出24.8萬億元,繼續保持較高的支出強度。

為了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財政部門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堅持有保有壓,不斷優化支出結構,精準聚焦增強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支撐能力,著力促消費、穩投資,釋放內需潛力。不斷增加中央基建投資規模,優化投資方向和結構,集中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礎設施等方面。順應服務消費加快新趨勢,支持擴大教育、文化、體育、養老、醫療等服務供給,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支持擴大農村消費,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同時,為支持地方穩投資、補短板,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016—2020年,新增債務限額從1000億元增加3.75萬億元,發揮對拉動投資的杠桿作用。

強化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事關國家發展全局,既是破解發展難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針對突出問題,精準攻堅,集中力量打好重點戰役。堅持疏堵并舉,不斷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積極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務。截至2019年末,地方政府債務余額21.3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率(債務余額/綜合財力)為82.9%,低于國際通行的100%—120%警戒線,風險總體可控。

堅持現行扶貧標準,完善資金和政策體系,全力以赴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持續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主要用于支持貧困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扶貧對象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在農業、教育、醫療等領域也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力度。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等七大標志性戰役,中央財政不斷增加用于污染防治重點工作的投入,統籌兼顧、標本兼治,聚焦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的突出環境問題,實施北方城市清潔取暖試點,支持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污染土壤修復與治理等重點工作,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公共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財政部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財政的公共性、公平性,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十三五”以來,在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確保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減,同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突出保基本、兜底線,推動完善相關領域的支出政策和機制設計,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支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城鎮各類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突出問題,支持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適當提高城鄉低保、專項救助等標準。2016—2019年,與民生相關的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城鄉社區、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住房保障、節能環保、文化體育與傳媒等重點支出合計從9.6萬億元增加到12.4萬億元,占總支出比重從51.1%提高到52.1%。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財政部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不斷創新和完善財政宏觀調控,繼續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