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2-14 16:17:29 中國物流與采購網

自2015年國家積極推進“互聯網+”以來,國際物流行業陸續涌現出一批創新型互聯網平臺,以新的技術或者模式對行業中的業務流程和資源對接方式進行變革。從服務對象上,可以分為面向出口企業的互聯網貨代平臺、面向貨運代理企業和車、關、倉儲等關聯服務商的SaaS類平臺,以及面對國際物流供需雙方的撮合類平臺。經過五年的產品線調整和行業洗牌,這三類平臺逐漸走上了業務升級的岔路口。
供需撮合類平臺——提供信息和交易價值
資源對接是互聯網最初的價值所在,也是在其他各行業較為廣泛推行的模式。國際物流行業的撮合平臺也是基于同樣的出發點。國際物流行業的航線資源比較分散,各口岸的地域性又比較強,導致了幾乎沒有服務商能掌握全口岸全航線的優勢資源。有出貨需求的出口企業往往需要在多家服務商之間做出比對選擇,反過來對于服務商也是同樣。將雙方的供需信息在一個平臺上展示出來,提升匹配速度,提供更多選擇,似乎是一個不錯的創新點,這也是撮合類平臺實際的做法。
然而,由于國際貨運流程的特殊性,繁瑣的環節、復雜的單證以及實際履約過程中的諸如甩柜、滯期、海關查驗、目的港限制等種種不確定因素,供需雙方一般選擇跳出平臺進行對接。如此以來,撮合平臺開始陷入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一方面平臺無法獲得供需雙方的數據反饋和用戶積淀,另一方面,平臺本身不提供服務,雙方的實際服務過程平臺也無法獲知,對供需雙方來說,實際的服務質量仍然無法保障。對于這兩個問題,有的撮合平臺選擇提供交易服務,以期從交易流程上切入業務流程。還有的平臺自己篩選出優質供應商,或者自營一部分訂艙業務,但這些本質上還是撮合業務的一部分延展。
SaaS類平臺——提供智能業務管理和云協同能力
SaaS平臺的服務定位要更為明確一點,盈利模式也較為直接。主要面向傳統的貨運代理企業和倉、關、車等關聯服務商,核心是用技術和數據能力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同時提高服務過程中的可視化水平。代表產品有智能單證識別技術、車輛定位系統等。這類平臺中較為常見的是貨代業務管理系統,涵蓋業務操作、客戶管理系統、企業資源管理系統等功能。由于其工具性質比較強,更多是提供能力,不提供服務,有較大可能被一些傳統的大型貨代企業并購,作為這些企業數字化能力的補充。
互聯網貨代平臺——傳統貨代模式的互聯網化
這一類平臺整體是圍繞著國際物流的業務流程建立的,和業務關系比較密切。不同于傳統的貨代業務模式,這類平臺可以實現線上詢價、訂艙、資料提交、物流跟蹤等,業務流程并無明顯變化,只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貨主的服務體驗。這類平臺和傳統貨代公司一樣擁有自己的單證和操作團隊,在服務質量上相對容易控制。互聯網貨代平臺一般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傳統貨代企業主動進行互聯網化,由于國際物流流程中的不規范和不確定性,其與傳統業務模式的磨合需要一定時間;另一種是船公司為提高其服務能力、削減貨代這種中間服務商作用而設立的服務部門。如馬士基旗下的訂艙網站。
這種平臺的履約過程有船公司加持,服務質量、價格上都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由于和其所屬船公司利益綁定的緣故,泛用性大打折扣。正如訂機票不可能只認準某一個航空公司那樣,一個船公司的航線也無法滿足進出口公司的多樣化需求。此類平臺只能作為船公司的業務補充,無法成為行業廣泛適用的平臺。
綜合三類平臺的發展可以看出,各類平臺都在進行業務方向的延展,并逐漸開始出現交叉,但這些延展都朝著一個明確的方向,希望直接或間接介入業務流程。雖然行業中價格競爭仍然很激烈,但對貨主來說,相對價格來說,仍然是需求為先,服務仍然是國際貨運流程中的核心價值點和競爭力。對互聯網貨代企業來說,只有持續地進行服務驗證,才能不斷地對傳統業務模式進行實用且合理的數字化改造。
未來互聯網+國際物流的新機會在哪里?
無論如何,這三類平臺對傳統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沖擊都是巨大的。未來隨著這幾類的平臺的交叉融合,這個行業的上層玩家將是兼具自營履約能力和數字化業務應用能力的大型貨代企業,中層可能是類似硅谷科技貨代Flexport那樣的強互聯網基因貨代平臺,而一些航線資源和履約能力都不夠完備的中小企業將會在頻繁的行業迭代中被沉淀到下層。這是行業資源整合和供應鏈升級的必然結果,本質是因為行業的能力和資源是封閉的,各方的利益傾軋必然導致零和博弈。
不過,另一個破局者已經悄然出現。不同于上述三種平臺的能力、服務二選一模式,貨代創業賦能平臺QShipping探索出了將能力和服務結合起來的新出路。QShipping選擇將自營的履約服務能力封裝為標準化模塊,開放給用戶使用。用戶可隨時接入QShipping履約調度臺自動履約。平臺不是單純的工具或軟件角色,而是可以穩定輸出服務能力的開放資源中心。用自營保障服務質量,用可批量復制的用戶生態迅速擴大業務量,擴充優勢資源,或許是未來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由于國際物流行業的服務流程充滿著不規范性和復雜性,相對于其他行業,其用戶心智改造似乎花了更多的時間,行業的“互聯網+”探索也相對曲折。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其過程愈是曲折,在變局已定時就越難以撼動。身處其中的國際貨代企業和從業人員必須迅速對行業中的機會和風向做出快速反應,未來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的行業變局中擁有一席之地。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