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8-31 15:19:18 一汽解放

8月30日晚,一汽解放發布2022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228.72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7億元。市場銷量方面,一汽解放上半年實現中重卡銷售8.5萬輛,在終端市場份額達25.6%,較2021年提升1.7個百分點,持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據一汽解放介紹,2022年上半年,疫情的持續襲擾、大宗商品價格、全球供應鏈出現極大的不確定性,國內物流行業“過剩態”嚴重,疊加高油氣價和疫情的影響,抑制了市場需求。2022年上半年商用車行業銷量170.2萬輛,同比下降41.2%,中重卡行業銷量43.7萬輛,同比下降62.1%。
在行業整體低迷不振的背景下,作為商用車行業領頭羊的一汽解放主動調整經營策略,選擇聚焦終端市場, “犧牲”短期業績為經銷商減負,攜手經銷商和用戶共度“難關”,推動行業及公司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
經銷商層面,一汽解放采用真實交付終端用戶(AAK)的統計方式,為經銷商提振信心、消化庫存、制定措施持續賦能。比如,針對巨額資金積壓和庫存壓力,一汽解放對經銷商給予了金融支持、買斷庫存支持、線上活動等支持政策,緩解了他們的賬務和金融貸款壓力。
得益于一汽解放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和產品競爭力,其在終端市場表現強勢,上半年在終端市場份額達25.6%,較2021年提升1.7個百分點,6月單月市場份額更是攀升至27.2%。
專業人士認為,商用車行業作為周期性行業,終端市場的銷量往往更具“含金量”,終端銷量數據代表著一線用戶的真實選擇,能更準確地反映商用車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和品牌號召力。
從上半年的表現來看,疫情對于公司發展環境的影響、以及公司主動加強終端市場開拓的策略使得一汽解放上半年的財務數據表現不及預期,但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一汽解放在經營層面的穩扎穩打讓市場對公司在下半年的表現充滿期待。
海外市場業務方面,一汽解放表現出色,銷量實現大幅增長。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商用車海外銷量近1萬輛,同比增長42%,增速居行業前列。目前,一汽解放的產品出口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東歐等80個國家和地區,在全世界近40個國家和地區有逾70個一級經銷商,近300家分銷商。在南非、俄羅斯、坦桑尼亞等三國分別設立三個海外子公司,出口產品包括J6、JH6、虎V等車型。
新能源業務方面,一汽解放在上半年加速推進“15333”新能源戰略落地,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成果受到市場和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上半年,一汽解放自研的國內首款重型商用車缸內直噴氫氣發動機成功點火并穩定運行,推動我國氫氣直噴發動機自主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一汽解放與遠景動力合作,成功完成了解放J6P配套遠景動力全新一代重卡電池系統的換電示范;此外,一汽解放完成300輛氫燃料電池車的發車交付,體現出市場對一汽解放新能源產品的高度認可。根據財報,在新能源產品方面,一汽解放的新能源重卡新開發逾40款產品,中卡完成7款產品開發及水冷電池切換,輕卡新開發超30款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在半年報披露不久前,一汽解放與新能源龍頭寧德時代攜手成立解放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助力一汽解放開展新能源后市場運營業務,為客戶提供車電分離、整車租賃及運力承接、二手車及電池回收三大專屬服務,這是一汽解放“15333”新能源戰略全面落實的重要一步。
產品競爭力的持續提升以及新能源領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一汽解放在研發方面的持續投入。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一汽解放的研發費用達10.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4.44%,較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87個百分點。
從行業屬性來看,商用車行業的發展具有周期性特征。在經歷了連續5年的上行周期后,商用車行業從2021年下半年進入下行調整的階段,一汽解放上半年的業績亦差強人意,但公司對經營策略的調整鞏固了公司的市場地位,同時,海外市場的亮眼表現有望拓展公司業績的增長空間。
業內人士認為,預計下半年,隨著國務院“穩經濟”政策、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等利好政策的落地,國內商用車行業將迎來“困境反轉”的時刻,一汽解放也有望憑借行業引領地位實現強勁復蘇。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