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27 15:14:05 tom

今年1-8月,雖然疫情仍時有起伏,但我國快遞行業發展卻依舊迅猛。
近日,國家郵政局公布了行業發展數據,1-8月郵政行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累計完成8791.8億元,同比增長7.7%;業務總量累計完成9204.2億元,同比增長6.7%。
同時,我國快遞行業頭部企業也于近日陸續公布了上半年財報,其中順豐仍以1300.64億營收高居榜首,凈利潤方面中通則以27.11億一馬當先,各大企業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均呈現同比大幅增長態勢。
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快遞企業仍不忘堅持綠色環保、踐行“雙碳”目標的責任與使命,通過使用可降解材料、循環利用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新能源卡車等方式大力推動快遞行業綠色化轉型。
快遞產業綠色化發展核心
快遞行業想要實現綠色化發展,不僅需要眾多快遞企業主動承擔責任,更需要制造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尤其在商用車領域,我們更加迫切需要車企力求創新,大幅提升新能源商用車續航里程、安全性能等,通過技術推動新能源車輛規模化應用,從而降低行業排放總量。
談及新能源車輛技術,想必出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企業都是比亞迪。的確如此,比亞迪作為全球唯一掌握電池、電機、電控及車規級半導體等新能源車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的車企,在新能源車輛制造技術方面已經處于遙遙領先狀態。
以新能源商用車最重要的三電技術為例,電池方面,2020年3月29日,比亞迪率先將磷酸鐵鋰電池升級成赫赫有名的刀片電池,刀片電池擁有其他動力電池無法企及的安全性,并且兼具長壽命和長續航,該電池一經推出,全球多個汽車品牌立馬找到比亞迪探討基于刀片電池技術的合作方案。
比亞迪刀片電池
電機方面,在比亞迪發布的e平臺3.0里,比亞迪首次采用了永磁同步組合異步電機的全新動力組合架構:加速工況,雙電機同時發力;平穩駕駛工況,異步電機斷開,永磁同步電機工作,這樣一來,汽車既能實現四驅的動力,又能實現近于兩驅的能耗,同時滿足了性能與能耗間的平衡。
電控方面,比亞迪擁有了完全自主研發出來的IGBT芯片,打破了國外IGBT芯片的技術壟斷,同時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自研發出全球最先進SiC碳化硅電控芯片的企業。
比亞迪T5D推動快遞企業綠色轉型
擁有國際領先技術的比亞迪不僅在乘用車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績,在商用車領域比亞迪同樣是世界公認的強者。
比亞迪T5
據了解,比亞迪早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啟動新能源卡車技術研發工作,2013年便打造出首款電動輕卡——比亞迪T5。之后,比亞迪歷經7年時間深入調研物流行業需求,優化車輛外觀、車身性能、電池功率、充電速度、人機交互關系等,打造出一款全能型純電動輕卡——比亞迪T5D。
比亞迪T5D不僅能幫助快遞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而且還能大幅降低其運營成本。我們以分撥中心至快遞網點這一場景為例,4米2快遞運輸車輛按月出勤25天,每日行駛里程為180km計算。傳統燃油輕卡每百公里消耗燃油大致為14升左右,每日費用約為200元,而同等條件下比亞迪T5消耗電量37千瓦時,每日費用約為60元。一個月普通燃油車的消耗成本為5000元,而比亞迪T5的消耗約為1500元,運營成本大大降低。
此外,為降低車輛能耗,比亞迪T5D的駕駛艙與貨艙均采用輕量化設計,并將電機控制器、ECU等控制單元集成到一起,使零件數量和接頭數量盡可能減少。動力總成減重高達61%,零部件減少80%,整體的電耗相對于上一代減少了5%-10%,續航里程超過200公里,完全滿足城市快遞車輛需求。
作為完美契合快遞行業城市運輸的新能源車型,位于山東省的禹城市交投集團曾大批量購買比亞迪T5D,并將其作為“快遞進村”工程的主要推動力,打通鄉村消費、快遞物流服務“最后一公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隨著快遞行業在綠色化轉型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新能源商用車規模化應用必然將成為現實。比亞迪作為我國新能源領域領先企業,相信憑借其領先的新能源技術以及不斷創新的研發團隊,在未來一定能為行業帶來更加高效的解決方案,為企業帶來更加安全、更低成本的全新產品。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