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7-05 09:58:33 中國交通新聞網

世界知名企業家馬斯克曾說,鋰電池就是“新石油”,并對“鋰電是新能源革命基石”十分堅信。但他也許不曾預見,鋰真如“石油提煉瀝青”一般,會成為筑路的新材料。
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58.7萬輛,市場占有率達31.6%。國際能源署測算,一輛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需消耗50千克至70千克的碳酸鋰。“亞洲鋰都”——江西省宜春市數據顯示,平均每生產1噸碳酸鋰要產生30噸至50噸鋰渣,產渣比高達96%以上。隨著鋰用量增多,鋰渣的科學處理將逐漸成為難題。
《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鼓勵工業固廢在交通建設領域的規模化應用。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簡稱部交科院)就承擔了這樣一個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其中就包括把廢棄鋰渣用于道路建設的研究。
鋰渣路基可降低四成建設成本
近年來,我國每年公路建設消耗砂石骨料超100億噸,如果能因地制宜利用鋰渣替代部分公路建設材料,不僅能緩解當地建材緊缺的狀況,更能促進鋰渣實現綠色、高效、高值、規模化利用。試點項目負責人,部交科院工程技術與材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程寅介紹,在公路建設中,改良后的鋰渣可用作優質的填料或摻和料,其細膩的顆粒和穩定的性能有助于提高公路的承載力和耐久性。
為實現鋰渣在公路工程中的資源化利用,部交科院聯合宜春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組建研發團隊,深入調研新能源電池企業,對各企業所產鋰渣現場取樣,開展鋰渣物化性質試驗和改良鋰渣配合比試驗,分析論證了鋰渣的路用及環保性能。今年5月,部交科院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制定的《公路路基工程利用鋰渣技術規范》批準發布,填補了鋰渣在交通運輸行業應用的標準空白。
在實際應用中,程寅團隊選取了宜春3個路段作為試驗路段,編制了建設工程專項施工技術方案,通過一系列物理處置和化學改良措施降低鋰渣的環境污染風險,實現了鋰渣路基的填筑應用。經檢測,鋰渣路基的各項技術指標均滿足相關標準。
“劃算嗎?”記者問。程寅沒說話,笑著拿起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段試驗路段都不算長,合計1公里多,其中有幾百米屬于高填方,累計消納鋰渣20多萬噸,降低公路工程建設成本15%至40%,節省鋰渣堆存、填埋等處置費用及環保稅費超千萬元,減少20%以上碳排放量。
長期監測應用道路周邊環境
根據程寅團隊測算,到2025年,僅宜春市的鋰渣年產量就將達到1500萬噸,跨入大宗工業固廢級別。但目前針對鋰渣的資源化綜合處理能力卻不足90萬噸,鋰渣的大量堆積會進一步加劇土地資源浪費、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如何合理處置利用鋰渣已成為鋰電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難題。
今年5月,江西發布《公路路基工程利用鋰渣技術規范(試行)》,部交科院是起草單位之一。在這份地方標準中,有大量篇幅對環保指標及要求作了規范,規定屬于工業固體廢物的鋰渣,經改性后方可用于公路路堤填筑,并詳細規定了對應用路段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進行檢測的標準和要求。
“環境問題一直是我們考慮的重點。試驗段已鋪筑近兩年時間,性能和環境方面都沒有問題。”程寅說,部交科院聯合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對試點公路周圍土地、水體、河流進行長期監測評估。
部交科院院長周曉航介紹,該院緊緊圍繞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重大任務,注重理論創新與實踐指導相結合,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促進新技術與交通運輸融合,加快推進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等7項試點任務不斷取得新成效,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以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為代表,該技術目前已在全國10多個省區公路工程建設中成功應用,累計鋪筑公路里程百余公里,利用工業固廢總量達480萬噸,實現碳減排量1.1萬噸。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