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3-05 10:37:14 現代物流報
關注中物聯
導讀:近年來,我國工業母機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成為全球第一生產和消費大國,產業規模連續十二年位居全球第一,逐步形成從機床整機、數控系統到關鍵功能部件全鏈條的研發生產體系。
文 / 本報記者 何文忠 朱睿穎
“聽到維修報價時心都在滴血。”全國人大代表,中船集團首席技師、重慶紅江加工中心特級技師傅國濤在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時說道:“在我調研的企業中,有一臺2010年購置的國外進口設備,因使用時間長精度下降,需要更換導軌,國外廠家維修費報價150萬元,備件費21萬元,維修工期近60天,而當初購買設備總價才1100萬元。”
為了節約寶貴的資金,搶抓工期,公司組織維修人員,群策群力、攻堅克難,用20天的時間完成維修任務,節約了巨額維修費用。
“卡脖子”難題亟待解決
工業母機是生產高精度零部件的基礎工具,作為制造業的核心裝備,在航空、航天、汽車和電子燈多個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工業母機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
工業母機作為制造業的基石,其健康發展與技術進步直接關系到整個工業體系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是推動制造業深度轉型升級、工藝優化創新的關鍵,更是催生引領創新技術的核心,是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與堅實物質基礎。
近年來,我國工業母機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成為全球第一生產和消費大國,產業規模連續十二年位居全球第一,逐步形成從機床整機、數控系統到關鍵功能部件全鏈條的研發生產體系。
盡管我國工業母機產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基礎依然薄弱,存在高端產品依賴進口、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國產高端工業母機在使用中存在差距等問題。“我走訪調研了重慶地區十幾家機械加工企業,以及山東豪邁、寧波海天、蘇州紐威等工業母機生產商,發現各企業使用機床設備國產化率平均在90%以上,但大多集中在車床、磨床等精度要求不高的普通設備。”傅國濤介紹道。
這在行業內是普遍現象,日常生產所用的高附加值、高精度的設備基本依靠進口,這一問題持續有十多年了。這些設備占據企業設備使用的10%,但卻涵蓋了產品的精加工環節,生產企業大約40%左右的產值。
經調研發現,這些企業所購買的高端設備平均使用年限已超過15年,進入了頻繁的維修期。傅國濤向記者出示了這樣一組數據:經調查,大部分企業維修進口設備費用占全年維修費用25%,但有個別企業,占比0.7%的進口設備占全年維修費用的47%。
他表示,由于國內工業母機制造與維修技術較國外還有明顯差距,許多安裝測量的輔具精度與國外對齊不夠,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機械出現故障后只能停工等待維修或返回原廠維修。傅國濤總結,工業母機制造還應從核心零部件、生產設備等方面發力,提升科技水平。
政策助推 行業發力
“畢竟我們才發展了二三十年,能夠與歐美國家百年的工業母機發展角力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傅國濤介紹道。從國家加大投入到長期發展的歷程來看,工業母機制造業呈現出高度集中、多元化競爭的現象,當前我國在中低端制造市場已經站穩,要集中精力攻克尖端技術。隨著市場需求的擴散,越來越多中小企業開始涉及工業母機制造。數據顯示,國內機床主機制造企業有4800家左右,機床工具全行業企業數量超過1.6萬家。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工業母機產業發展面臨著多重機遇和挑戰,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將推動工業母機向著高端化、智能化、復合化快速發展。
2022年,工信部會同財政部推動設立國家級產業基金——工業母機產業投資基金,一期規模150億元,支持工業母機全產業鏈發展。資料顯示,該基金于2023年2月正式運營,投資重點為工業母機主機和上游數控系統、功能部件、關鍵基礎零部件與專用材料、制造工藝,下游重點用戶以及軟件系統、檢測設備等全產業鏈。目前,該基金已調研企業1400余家,立項項目超60個,投資決策金額超50億元。
2024年7月份,工信部印發《“工業母機+”百行萬企產需對接活動實施方案》,分區域分層次分領域開展對接活動,推動供需雙方在結對攻關、應用迭代、更新升級、市場拓展等方面達成一批合作項目。從征集情況看,供給側創新產品涉及五軸加工中心、數控車床、增材制造裝備等,需求側主要聚焦在航空航天、汽車、軌道交通、機械加工等領域。
今年,傅國濤將《關于提升高端工業母機國產化率的建議》帶上全國兩會。他建議,要進行院企合作提高工業母機自主創新能力,組建工業母機國家實驗室,成立中國工業母機聯合會,加快機床設備更新換代。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