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3-14 10:02:54 現代物流報

文 / 現代物流報記者 何文忠
“民營經濟”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高頻熱詞。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
民營經濟再迎政策利好。
民營經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力量,政府與市場的協同合作,正成為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跟緊政策利好
錨定數字經濟主航道
市場監管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達到5670.7萬戶,較2012年的1085.7萬戶增長了5.2倍。
相關數據顯示,全國民營企業貢獻了超一半的稅收,在經濟增長與就業保障方面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2月17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在京召開。此后,各相關部門紛紛出臺相關舉措,著力解決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疏通行業發展中面臨的痛點堵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表示,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兩重”建設和“兩新”工作;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工商聯、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聯合召開金融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會議強調,各方要增強協同聯動,推動完善融資配套機制,下大氣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共同營造更優的民營企業發展環境。
重慶,有著民營經濟發展的“沃土”。近年來,重慶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成立于2015年重慶譽存科技有限公司,10年間從3人小團隊走向了國際舞臺。企業的帶頭人——全國人大代表、重慶譽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瑋積極把企業的發展融入到國家戰略中。
在3月6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重慶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表示,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點是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持續提升“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能級和競爭力,構建完善“416”科技創新布局,部署實施“人工智能+”行動。
陳瑋在接受現代物流報獨家采訪時說,在政策加持下,民營科技型企業大有可為。
民營企業應該抓住AI帶來的機會,陳瑋表示,重慶產業布局重點之一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被明確納入“數字經濟”范疇。公司將持續深化“AI+汽車消費”領域布局,以大模型技術賦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場景創新,為產業提供更多價值,做大產業附加值,提高自身競爭力。
創新發展
激發頭部企業引領效應
DeepSeek橫空出世、長安汽車和賽力斯登錄央視蛇年春晚、電商平臺在國際市場大受消費者的喜愛……越來越多來自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果引起廣泛關注。
“報告里多次提到創新驅動發展。民企要發展就必須要做精做細專業,堅定不移走科技創新的道路。”陳瑋說,我們一直以來也積極科技攻關,承擔了科技部 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等國家級項目建設,在機器學習,知識圖譜,AIGC等技術上實現了多項創新。接下來,我們還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重點攻堅多模態數據融合,研發輕量化行業模型,鑄牢企業技術領先的護城河。
今年兩會再次強調,民營經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力量。
在重慶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陳瑋表示,報告提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也就是把技術優勢變成產業優勢,要有場景把技術變成經濟價值。同時在做實主業的基礎上不斷把握新機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陳瑋表示 ,接下來,我們將依托重慶汽車產業集群優勢,聯合主機廠、政府、金融機構、及上下游企業,以大模型技術賦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場景創新,重構汽車消費全鏈條價值體系,助力“重慶造”汽車消費提質擴容。
近年來,國產大模型特別是開源模型提供給了非常好的通用底層能力,但是不同行業都有其獨特且復雜的數據結構、業務流程和價值訴求,很難直接適配通用人工智能方案。這就給深耕各行業的科技民營企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陳瑋提出如下建議:一、建議有關部門或者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建立大模型在各種場景下的評測數據集和評估體系標準。逐步實現大模型在具體場景中的可量化、可審計、可治理,平衡技術創新與可控發展。二、建議重慶就可以依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牽頭構建行業大模型評測數據集和建立國家甚至國際標準。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