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聯合會專區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聯合會快訊 > 綜合快訊 > 正文

崔忠付:優結構 創品牌 推動食材供應鏈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發布時間:2023-05-23 13:50:54 中物聯食材供應鏈分會

優結構 創品牌 推動食材供應鏈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在“2023第四屆食材供應鏈國際大會”上的致辭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崔忠付

2023年5月23日

圖片1

尊敬的各位中外嘉賓:

大家上午好!

在這春去夏至、萬木蔥蘢、生機勃發的美好時節,歡迎大家齊聚國際經濟中心上海,共同召開“2023第四屆食材供應鏈國際大會”。在此,我謹代表主辦方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向與會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大會,凝聚共識、群策群力,共同探求全球食材供應鏈發展的新方向與新路徑。

2023年是全球食材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面臨壓力挑戰與機遇重構的一年。一方面,國際經貿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全球經濟體間的博弈依舊存在,食材貿易作為全球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面臨多重不確定不穩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國際區域間的合作日益凸顯、多邊貿易體系愈加開放,由此釋放出的巨大發展潛力備受期待。積極推進全球食材供應鏈的協同高效建設,促進全球食材貿易的暢通有序發展,成為各國各企業共同關注的焦點話題。

現階段,全球食材貿易及供應鏈發展呈現出三個新態勢:

一、食材進出口“東升西降”,激發食材供應鏈新活力

全球食材供應鏈呈現“友岸化”和“近岸化”特征,以西方發達經濟體為首的區域供應鏈重塑,降低了對中國食材供應的依賴度,中國食材出口對西方市場依賴度被動下降。

伴隨RCEP協定正式生效,中國與東盟貿易往來便利化,中國食材進出口對東盟依賴度主動上升。東盟已然成為全球食材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同時是中國最大的食材貿易伙伴。2022年,中國和東盟的食材貿易額為610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18.4%,是中國食材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

“東升西降”格局將在2023年進一步激發全球食材產業鏈供應鏈的新活力。

二、全球食材貿易發展重心轉移,中國地位穩步提升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食材消費市場,同時擁有全球四分之一食材體量。在全球食材貿易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2022年,中國食材消費市場規模達15.5萬億,2023年第一季度食材消費市場規模3.13萬億,同比增長3.8%,需求持續穩定增長,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中國食材消費市場表現亮眼。

2022年,海關總署統計中國食材進出口總額為3343.2億美元,同比增長9.9%。其中:出口982.6億美元,同比增長16.5%;進口2,360.6億美元,同比增長7.4%;貿易逆差1,37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擴大1.7%。出口同比降幅擴大而進口同比降幅收窄,且絕對水平均好于市場預期。

三、雙循環格局下,內需主導地位顯現

從食材各品類量價拆分后發現,2022年,肉類進口量同比下降21.0%,水果進口量同比下降7.5%,糧食進口量同比下降10.7%,水產品出口量同比下降1.3%,水果出口量同比下降7.9%。“衰退式順差”表現明顯,面對全球經濟“淺衰退”,映射出2022年中國的內需力不足。擺脫了疫情阻礙的中國,內需格局開始凸顯,2023年1-4月食材進出口總額1117.1億美元,同比增長9.7%。其中水果、肉類、水產品等進口數量、進口金額雙雙提速。

應對內需變化,需完善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供應鏈成本、穩定食材供應,支撐食材消費內循環的主體地位。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食材產業鏈供應鏈發展。“二十大”報告指出,著力打造具有更強創新性、更高附加值、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樹立大食物觀,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健全糧食流通體系,增強儲備調控能力。并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發揮食材國際貿易作用,深入實施食材進口多元化戰略。

如今發展格局已經改變,為積極順應變革要求,我提出以下四點發展方向:

一、高質量發展是食材供應鏈長期堅持的要求

2022年我國食材產量穩步上漲,食材產地冷鏈設施建設新增至少1.6萬個,新增一定規模的食材產業園區百余家,“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農業投資規模不斷加大,食材貿易持續發展,食材產業已然從尋找新增量突破口的階段逐步邁向高質量新發展的臺階。

經歷疫情影響后,食材的全供應鏈安全監測暴露于大眾視野,備受重視,我國的食材供應鏈在數字化、技術能力及管理水平仍有不足,標準化、產業化、社會化、品質化程度仍與發達國家有差距。要繼續堅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食材安全管理、安全保障共治共享的信息機制,進一步提高食材安全的國際合作質量和效率。形成食材的品質化能夠使加工成本和管理成本逐步降低,同時也能刺激我國食材消費的潛能更好釋放,成為經濟內循環增長的長久動力。

二、品牌建設是食材供應鏈創造長期價值的核心

我國食材供應鏈企業品牌少,深深的阻礙行業發展,提升供應鏈品牌建設要從商流、物流、金融、科技及人才五個維度提升:

商流助力,大力培育、支持、打造供應鏈創新或示范品牌企業。物流助力,大力培育骨干食材供應鏈品牌企業和食材產業園區建設,提高食材供應鏈服務質量,完善產地、銷地食材流通網絡。金融助力,從金融服務抓品牌建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推動食材產業的建設與發展。科技助力, “百億研發,百萬技術,百家爭先”讓技術助力農業從增量轉向存量的新時代,通過數據助力產銷決策,全程追溯打造品牌,與國際進一步接軌。人才助力,從院校開始提供供應鏈人才支撐,培養專業化人才,提升人才資源儲備,提高專業素養與管理化水平。

三、進出口結構優化是食材供應鏈重塑的源動力

2015年至2022年,我國食材貿易額由1757.7億億美元增至3343.2億美元,實現翻一番,年均增速約12.6%。進口方面,高品質食材愈加豐富,出口方面,水產品、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占比92.2%,但特色優質高價值食材僅占5.1%。

優化食材進出口結構,增加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食材在進出口中的比重,有助于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一方面,擴大優質種子種苗、先進技術裝備、安全高效農藥化肥技術鏈,將更好滿足國內消費和農業產業升級需求;另一方面,優化出口食材品質、包裝、儲運等標準,提高產品出口附加值,有助于提升我國食材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打造出國際品牌,推動農業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

四、綠色可持續是食材供應鏈發展的助推手

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進程進入關鍵節點,是否清潔低碳高效成為問題治理的主色調。中國也對綠色可持續發展愈加重視,將繼續推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和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廣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避免由于極端天氣災害直接造成經濟損失的短期問題與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重構的長期問題。

截至2023年,約有三分之一的糧食生產因供應鏈流通的不完善等因素在損失或浪費。這部分損失及浪費以及食材供應鏈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可達全球的4%,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引起氣候變化危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為了避免由于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可逆災難性事件,緩解民生保障壓力,食材供應鏈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是緊急且必要的。

磨礪使得玉成,篤行方能致遠,我們是同路人,也是同行者。我相信,面對全球食材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危與機,全球行業同仁協同共進、全力以赴,勢必能把握新機會,如磐石般抵御壓力,共創“全球協同·價值新生”的新局面!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