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12 17:18:49 中物聯采購委

2024年全國兩會圓滿閉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中,產業鏈供應鏈成為關注熱點。“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列為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首,該任務包含三項子任務,第一項便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這體現了國家對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更高期望。全國兩會代表和委員、廣大業界學界專家紛紛熱議暢談,為2024年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建言獻策。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保持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強標準引領和質量支撐,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品牌。 |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指出,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是展望全年經濟的風向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作為政府工作的第一項任務,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精神一脈相承,也體現了新發展理念與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
(一)
何為優化升級?兩會釋放哪些重要“信號”?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助理胡大劍表示,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供應鏈高度重視,不同的發展時期,對供應鏈發展戰略的側重點略有不同。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7〕84號),對“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工作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進行了明確。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2021年,十四五規劃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作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重點任務。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這一國家戰略任務。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又將“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作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任務之一。經過多年的夯基壘臺、扎實推進,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已經進入“優化升級”新階段。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首席教授趙林度表示,深深感受到產業鏈供應鏈研究人員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面向未來,應立足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現實國情,深入分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背景下,我國重要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注重系統的開放性和環境的協調性,從國家總體安全觀視角研判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形勢與趨勢,研究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演化機理,設計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評估機制,探討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態勢推演和協同決策,提出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保障對策,為提升我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提供政策建議。
(二)
企業供應鏈管理轉型升級新動能,如何有效激活?
《報告》指出,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這與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綠色低碳可持續、韌性與安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一脈相通、相輔相成。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建議,應制定相應配套政策,鼓勵支持企業優化升級供應鏈系統,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實現供應鏈全流程業務信息貫通,建立綠色化評價及示范推廣機制,激勵企業綠色低碳化轉型,并從速從快建立制造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完善企業共享共建機制,同時加強全流程綠色低碳指標及減碳措施融入,促進鏈主企業引領供應鏈綠色轉型。
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新強帶來《關于推進央國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建議》。他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每家中國企業需要面對并回答好的一個課題。他建議打造國家級科技成果供應鏈平臺,促進國貨國用。同時央地國企應主動作為,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通過生態構建、基地培育、內部孵化、賦能帶動、數據聯通等方式,有力支撐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對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的企業,建議給予企業經營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支持。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共采購分會秘書長彭新良表示,企業是構建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微觀主體,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就要著力增強企業的活力、實力和競爭力,助力企業從采購管理向供應鏈管理轉型升級。數據顯示,中央企業受制于人的重大“卡脖子技術”達400多項,在電子信息領域80%左右的芯片依賴進口,50%左右的材料依靠進口。在2023年世界500強排名中,上榜的143家中國企業中共有26家科技企業,但國有科技企業數量不到10家。隨著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改革的目標在于“在增強國有企業服務國家戰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顯成效提高”。這一目標的設定,不僅體現了國家對國有企業在新時代背景下所寄予的厚望,也凸顯了央地國企在科技創新與產業控制方面的關鍵作用。國有企業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力軍、維護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基石,必須把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作為重大使命責任。
(三)
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發力點在哪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除重點提出了“實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動”“加快國際物流體系建設”“加強充電樁、冷鏈物流、寄遞配送設施建設”,還多處提及“流通”“交通運輸”“海外倉”“跨境電商”等物流相關內容。《“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也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推進現代物流提質、增效、降本。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表示,《報告》提出要“實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動”,是落實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關于“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具體部署。現代物流是經濟的“經脈”,聯系著生產和消費,是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的重要支撐,在加快推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降低物流成本,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重要舉措,可以更好地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要實現供應鏈的創新與協同,打破企業的管理邊界和壁壘,實現企業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積極構建企業的生態體系,整合供應鏈上下游業務,連通上下游生態,實現對企業整體業務價值鏈的賦能和企業供應鏈管理效能倍增。生產方式的變革優化,是降低供應鏈成本的根本途徑。通過供應鏈這種生產組織方式,把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間進一步延伸到生產領域、采購領域,這是我國在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過程中最重要的立足點和落腳點。
過去的十年,降低物流成本主要是通過物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來實現,但是發展到今天,我們不僅要做優化提升物流服務體系,更重要的是提升我們物流服務能力,通過物流服務能力的提高來降低物流成本,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來推進物流與供應鏈的協同從而降低物流成本。未來,需要從數字新商貿與智慧物流、產供銷等供應鏈協同創新層面多措并舉降低物流成本,暢通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
(四)
如何建設國際物流體系,維護全球供應鏈安全穩定?
《報告》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互利共贏方面中指出,加強進出口信貸和出口信保支持,優化跨境結算、匯率風險管理等服務,支持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促進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健康發展,優化海外倉布局,支持加工貿易提檔升級,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等新增長點。積極擴大優質產品進口。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出臺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創新發展政策。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辦好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數貿會等重大展會。加快國際物流體系建設,打造智慧海關,助力外貿企業降本提效。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穩步推進重大項目合作,實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項目。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
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何明珂表示,近年來,以跨境電商、汽車、社交媒體、醫療健康、游戲、金融科技為代表的領域掀起了一波出海熱潮,從單純的產品和服務出海逐漸走向制造出海和服務出海。對于產品出海與制造出海的外貿企業來說,國家對于國際物流體系建設的建設力度加強,將成為其降本增效、打開國際市場的重要推手,有利于中國品牌的出海進程。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表示,加快國際物流體系建設,著眼于為外貿企業降本提效的同時,也有利于我國更好地與國際經濟融合,增強和各個國家的貿易往來,進一步地擴大我們國家對外開放的力度,通過物流體系的建設不斷拓寬貨物的流通范圍。更重要的是,從國家層面看,建設國際物流體系和國家大通道,對打通國際國內市場、促進“雙循環”,穩定全球供應鏈有著重要作用,有利于推進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和進一步完善。
(五)
如何統籌推進標準引領與質量支撐,為供應鏈發展助力?
繼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要求后,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再一次明確提出,“加強標準引領和質量支撐,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品牌。”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羅文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要發揮質量在支撐產業建圈強鏈中的作用,圍繞重點產業啟動一批質量強鏈標志性項目,著力推動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要發揮標準在支撐產業穩鏈中的基礎作用,聚焦重點產業鏈,實施一批標準穩鏈標志性項目,加快研制關鍵環節技術標準,進一步推動自主研發、自主技術向自主標準轉化,不斷健全完善我國標準體系,切實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標準部主任李紅梅表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也在供應鏈服務角度、兩業聯動角度制定了相關團體標準,為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做好技術支撐,但在國家層面,目前還沒有設立“供應鏈”相關的全國性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盡快成立相關的標準化技術組織、建立協調配套、高效運行的標準體系,也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之一。在新發展階段,深入推進質量和標準化工作,是塑造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重點產業鏈邁上新臺階的關鍵之舉,也是構建更高附加值、更強創新力、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的應有之義。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2023年《質量強國建設綱要》重磅發布。標準引領和質量支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現代供應鏈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書成認為,應當以高質量發展為方向,以高水平標準體系建設為抓手,以供應鏈服務產業鏈,有效推動雙鏈融合,積極打造創新加速度,促進人工智能在供應鏈領域的深度應用,助力構建更高附加值、更強創新力、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馬增榮赴長春富晟集團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4月電子刊“物流標準化動態”編輯發行
- 中國物流標準大講堂第33期:《集裝式移動冷庫通用技術與使用配置要求》《冷庫低碳評價指標》2項標準宣貫
- 崔忠付一行赴武漢長江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星級數字化倉庫評估
- 2025年4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0.2%
- 經營活動延續平穩擴張態勢,企業樂觀預期保持穩定——2025年4月份非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4%
- 制造業出口短期有所收緊,經濟穩定運行仍有較好基礎——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分析
- 2025年4月份制造業PMI為49%
- 馬增榮赴一汽物流有限公司走訪交流
- 2025年企業數智采購供應鏈高質量發展論壇在福州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