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5-18 16:22:32 中國新聞網
關注中物聯
“中歐班列早期所運貨物品類相對單一,10年來它運貨品類持續增多。”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斌17日在蘭州談及中歐班列發展十年的變化說,“如果從貨物附加值進行分類會發現,中歐班列不僅運輸了汽車、筆記本電腦等高附加值產品,也同樣吸引了很多低附加值和大眾貨物。”
當日,由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辦的“‘一帶一路’投資風險及管控系列報告”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蘭州舉行。馬斌發布報告《中歐班列發展十年:成就、挑戰與前景》。
馬斌介紹說,過去10年,中歐班列發展呈現出增長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貨運品類多等主要特點。在這期間,中歐班列所運貨物品類擴大到電子產品、機械設備、化工產品、木材紙漿、服裝鞋帽、糧食、葡萄酒、咖啡豆、冷鮮食品、醫藥和醫療設備等眾多品類。
目前,中歐班列已開通近70條線路,聯通中國與歐盟、俄羅斯、中亞、中東、東南亞等五大地區或國家,初步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運營格局,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國內,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都已開行中歐班列;在境外,中歐班列通達包括歐盟、俄羅斯、中亞、中東、東南亞等在內的歐亞大陸不同地區。
10年來,中歐班列不斷跑出互利共贏“加速度”,助力沿線國家深化合作、互聯互通。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和“成長的煩惱”。
中歐班列沿線的蒙古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波蘭等國家不同程度存在運輸基礎設施落后的情況。馬斌說,由于境外鐵路老化、失修,以及配套設施不足等使得班列運行效率大打折扣,境外段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在近兩年對中歐班列發展的制約日漸明顯。
馬斌說,中歐班列發展即將進入“后補貼時代”,其面臨的中短期挑戰將更加突出,需要在提升開行效率、加強運營規范、打造線路口碑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從而推動發展模式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
馬斌還分析,從目前的國際產業調整態勢看,中歐班列發展正面臨兩類產業轉移機遇:一類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往西部內陸地區轉移的機遇,這可為內陸鐵路運輸和出口提供一定產業基礎,有利于補充中歐班列貨物;另一類是中國產業往東南亞國家轉移的機遇,這將拓寬中歐班列運輸的新方向。
馬斌建議,構建以中歐班列為支撐的國際多式聯運網絡,推動中歐班列在目前已經形成的“1+N”線路網絡的基礎上,向“N+1+N”模式發展,使具有區位優勢的中歐班列國內節點城市從國內集散中心向國際物流樞紐的方向發展,最終借助國內外合力實現中歐班列發展。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