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5-18 16:22:32 中國新聞網

“中歐班列早期所運貨物品類相對單一,10年來它運貨品類持續增多。”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斌17日在蘭州談及中歐班列發展十年的變化說,“如果從貨物附加值進行分類會發現,中歐班列不僅運輸了汽車、筆記本電腦等高附加值產品,也同樣吸引了很多低附加值和大眾貨物。”
當日,由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辦的“‘一帶一路’投資風險及管控系列報告”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蘭州舉行。馬斌發布報告《中歐班列發展十年:成就、挑戰與前景》。
馬斌介紹說,過去10年,中歐班列發展呈現出增長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貨運品類多等主要特點。在這期間,中歐班列所運貨物品類擴大到電子產品、機械設備、化工產品、木材紙漿、服裝鞋帽、糧食、葡萄酒、咖啡豆、冷鮮食品、醫藥和醫療設備等眾多品類。
目前,中歐班列已開通近70條線路,聯通中國與歐盟、俄羅斯、中亞、中東、東南亞等五大地區或國家,初步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運營格局,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國內,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都已開行中歐班列;在境外,中歐班列通達包括歐盟、俄羅斯、中亞、中東、東南亞等在內的歐亞大陸不同地區。
10年來,中歐班列不斷跑出互利共贏“加速度”,助力沿線國家深化合作、互聯互通。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和“成長的煩惱”。
中歐班列沿線的蒙古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波蘭等國家不同程度存在運輸基礎設施落后的情況。馬斌說,由于境外鐵路老化、失修,以及配套設施不足等使得班列運行效率大打折扣,境外段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在近兩年對中歐班列發展的制約日漸明顯。
馬斌說,中歐班列發展即將進入“后補貼時代”,其面臨的中短期挑戰將更加突出,需要在提升開行效率、加強運營規范、打造線路口碑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從而推動發展模式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
馬斌還分析,從目前的國際產業調整態勢看,中歐班列發展正面臨兩類產業轉移機遇:一類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往西部內陸地區轉移的機遇,這可為內陸鐵路運輸和出口提供一定產業基礎,有利于補充中歐班列貨物;另一類是中國產業往東南亞國家轉移的機遇,這將拓寬中歐班列運輸的新方向。
馬斌建議,構建以中歐班列為支撐的國際多式聯運網絡,推動中歐班列在目前已經形成的“1+N”線路網絡的基礎上,向“N+1+N”模式發展,使具有區位優勢的中歐班列國內節點城市從國內集散中心向國際物流樞紐的方向發展,最終借助國內外合力實現中歐班列發展。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