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1-11 14:25:11 人民網——人民日報

前段時間,總長399.99米、甲板面積相當于近4個標準足球場的24116TEU超大型集裝箱船在上海長興造船基地出塢。這是迄今為止全球裝箱量最大的集裝箱船,充分體現了我國的造船實力。在長興造船基地,一艘艘巨輪有序排開、多船同造的生產場景,正是我國船舶工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我國約95%的外貿貨物運輸要靠海運,強大的造船能力對外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去年,我國船企接單如潮、交付不斷,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截至2022年11月,新接訂單量、完工量分別占世界份額的53.1%、45.5%,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取得這樣的成績,十分不易,中國船企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大連船舶重工建立“云談判、云簽約、云交船”模式,顯著提升生產效率;江南造船重新編排施工項目計劃,對風險項目進行評估并制定應對措施。相關企業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不斷解決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卡點問題,經受住一次又一次“壓力測試”,增強了世界對中國船舶工業的信心。
造船業被稱為“綜合工業之冠”,彰顯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工業實力。以我國首艘大型郵輪為例,全船需要136個系統、2500萬個零件、4200公里電纜,是一項復雜工程。過去,我國船舶工業技術力量薄弱,在高技術和特殊用途船型方面存在不少空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船舶工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加快轉型升級,在超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高端海工裝備、船舶核心配套裝備等領域實現多點突破。更重要的是,我國船舶工業已形成高效協同、開放包容的創新體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給高端裝備制造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船舶產品譜系和總裝配套體系、最大規模的船舶生產建造能力,還擁有科研、人力等優勢,但必須跟上技術迭代的步伐,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有新作為、大作為。24116TEU超大型集裝箱船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突破了建造難度,還在于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并且有所創新。比如,首次采用氣泡減阻系統,全年可減少碳排放6000多噸;首次采用軸帶發電機系統,能夠有效降低燃油消耗。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我國造船業不僅要積極搶占市場份額,還要主動轉型升級,逐步提升訂單中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比例。
建大塢、造大船,讓中國制造的船舶航行世界各大洋,是幾代中國造船人為之奮斗的目標。時下,從環渤海灣、長江口再到珠江口,我國已經形成一系列造船基地;從萬米載人深潛器勇闖海底,到極地破冰科考船建成交付,再到國產航母入列,中國船舶正向著更遠更深的海洋進發。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船舶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力,我們定能加快建成世界造船強國,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