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分工的細化,那些“單打獨斗型”的企業正逐漸向“協同作戰型”轉變。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所說:“市場上是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的,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間的競爭。”伴隨著供應鏈企業競爭、生存及資金運作的需求,供應鏈融資應運而生。
在國內,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無非兩種,一是走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二是走民間借貸。由于20%的大企業(通常是國企)將銀行80%貸款拿走了,80%的中小企業著急用錢只能依靠民間借貸。
在傳統的民間融資借貸模式中,銀主(即出借人)放款往往重“物品”(即抵押物,通常為不動產),不重“人品”。其危險性在于,一旦借款人(惡意)違約,后期無論通過司法處臵,還是委托社會力量“清收”,“抵押物”在變現時間和變現價格上均存在極大地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最終往往可能引發各種始料不及的法律風險。
供應鏈融資有別于傳統抵押貸的顯著特點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對借款人的單一抵押物進行價值評估,而是對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第三方物流等各參與主體的整體資產和信用進行評估,通過信用和責任捆綁,讓借款人組成一個聯合擔保體,聯保體任意成員借款,全體成員共同為其提供連帶責任擔保(通常為存貨、應收賬款、預付款質押擔保)。這樣一來放貸人既成片開發了客戶群又降低了放貸的整體風險;二來使聯保體成員的各項資產得到盤活和最大化
利用,最終實現各方共贏或多贏。
盡管各商業銀行發展供應鏈金融的局面火熱,但目前成功的似乎并不多。盡管網絡供應鏈金融蓬勃興起,跑路的P2P老板似乎不計其數。可見,供應鏈金融盡管“看上去很美”,但實際做起來并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缺少政策法規和信用體系的支撐,民間資本做供應鏈金融(比之銀行)則更難,由傳統抵押貸向供應鏈融資轉型,注定是一場“不寧靜的革命”。
民間放貸人不僅要在商業模式、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上徹底轉變,尤其要在風險防控方面,由原來的點到點,人盯人,完全依賴不動產抵押的風控,向點到面,動產或權利質押,更多依賴(自建或第三方)平臺交易數據分析來控制風險去轉變。總結各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風險防控的既有經驗,結合跑路P2P網貸所出現過的風險狀況,筆者以為傳統抵押貸向供應鏈融資轉型,以下風險不容忽視,更不應忽視。
1、剛性兌付風險
國內做供應鏈金融的平臺大致有三類:一種是直接用自有資金放貸;第二種不用自有資金放貸,由平臺提供無限連帶擔保;第三種是將前兩種方式混和的。當采用非自有資金放貸,平臺承諾剛性兌付時(無限連帶擔保),一旦供應鏈成員集體違約,平臺將面臨極大還款壓力,當預期現金流入量無法滿足剛性兌付(流出)需求時,平臺的危機即會爆發,老板跑路似乎順理成章。
化解方法:
1.1平臺應盡量提供一般保證擔保,而不是無限連帶擔保;
1.2確需平臺無限連帶擔保的,應要求供應鏈成員提供對應的反擔保;
1.3通過對供應鏈成員交易要素的分析和交易信息(諸如訂貨單、存貨記錄、確認函、發票等與物流、資金流相關聯的各類訊息)的沉淀,建立符合自身供應鏈借貸業務的信用評價體系;
1.4適時引入保險理賠機制(鑒于國內借貸平臺的風險保證金制度常常“形同虛設”),放貸前要求借貸方借款時購買相關保險(諸如履約保證保險、商業信
用保證保險、財產險等),通過保險轉嫁平臺自身的風險;
2、“貨權”控制風險供應鏈融資中,放貸人最大的風險是貨物的“貨權”控制風險(例如:借款人將代人加工的貨物或賣方保留所有權的貨物質押給放貸人的風險)。放貸人控制不了“貨權”就無法控制貨款,控制不了貨款就無法控制第一還款來源,控制不了第一還款來源,控制風險就如同癡人說夢。
化解方法:商業銀行的通常做法是依靠全流程管理、鎖定借款方賬戶、合同條款約束等,全面監管放貸資金的出發點、流量、流向和循環周期,以確保放貸資金投入后能夠增值回流。民間放貸人可借鑒商業銀行的做法,根據自身供應鏈業務物流環節、交貨方式、結算方式制定出適合自己的“貨權”控制流程以為己用。
3、慣性依賴風險
盡管關于供應鏈金融風險(諸如操作風險、系統風險等)及化解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還有很多,盡管專家的指導性文章已讀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據此有的公司已將自己的風控制度修訂的完美無缺,可一到實際操作,很多放貸人和風控人員依然沿用“傳統抵押貸思路”(或經驗)去控制供應鏈融資的風險,這就是所謂的慣性依賴風險。
美國杜克大學有研究表明:超過40%的行動者每天執行的不是決定,而是自己的習慣(中國俗話叫:穿新鞋,走老路)。哈佛的研究人員則發現:部分人只有在經歷了悲劇或某件可怕的事情后才會重塑個人習慣……時下國內很多玩金融的老板,都是在發生擠兌和資金鏈斷裂的“悲劇”時,才開始重塑個人的風控習慣……
化解方法:行動=自我完善。不管你的供應鏈風控制度是否“看上去很美”,不管你學過多少供應鏈風控知識,只有把制度轉化到日常業務的風控行動中,在行動中完善并養成好的風控習慣,才能消解慣性依賴風險。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