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張信息網。全國貨車運行軌跡、狀態實時傳送匯總到你的面前,坐在電腦前,即可實現對每一輛貨運車輛信息的抓取和分析。
它,是一張車聯網。輕松收集全國上百萬輛貨車信息,處理并共享大量數據,實現車與路、車與車、車與城市網絡的互相連接,從而實現更智能、更安全的駕駛。
它,是一張監管網。可以實現分部門、分層級對貨運車輛進行動態監管及駕駛員違法駕駛行為的自動監管,讓部、省、市、區縣、運輸企業多級聯動的監管機制成為現實。
它,是一張安全網,可以實時獲取全國貨運車輛的位置、速度、工況等信息,實現車輛實時監控、分段限速等功能,實現對“超速、疲勞”危險駕駛行為的監管,以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讓貨車不再是“禍車”。
它,就是全國道路貨運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
“這個平臺由我們研發和運營,它將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貨運車輛納入到統一的平臺,提供自動化的監控與監管,全國貨車運行情況皆可了如指掌。”北京中交興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胡道生告訴記者。
該平臺根據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安監總局要求,突破全國貨運車輛行車安全的跨區域、跨部門、全方位動態監管的技術瓶頸,針對全國近1400萬輛貨運營運車輛,建設面向政府的行業公共性安全監管平臺,開展貨運車輛安全監管服務。項目廣泛結合采用北斗衛星定位、車輛感知、高性能GIS和大數據應用等技術,全方位、多角度獲取車輛信息,建立部、省、市、區縣、企業多級聯動的貨運車輛安全監管體系,實現車輛動態信息與靜態信息相結合,貨運車輛公共平臺與企業監控運營平臺相互動的多級信息交互體制,開展車輛位置、車輛狀態的公共安全監管與監控服務,并于2014年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致力變革,讓貨車不再是“禍車”
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組冷冰冰的數據:2012年貨車的萬車事故率比同期全國交通事故萬車事故率高出1倍多,全國貨車交通事故造成18621人死亡,其中貨車司機死亡2666人,貨車肇事導致的死亡人數約占交通事故死亡總數的28%。每一個交通事故的背后都是一個幸福家庭的悲痛。
“以往,政府對貨運車輛的管理,可稱之為‘看不見、聽不到、管不著’,我國貨運行業經營主體‘多、小、散、亂’的現狀依然嚴峻。”胡道生指出,“在行業安全監管體系中,道路貨運安全成為交通安全的薄弱環節,企業安全主體責任缺失,駕駛員安全意識淡薄等問題亟待解決。”
眾所周知,隨著道路運輸行車里程和交通量的快速增長,交通系統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巨大。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傳統的交通管理方式,單從道路和車輛的角度考慮,很難有效應對分布式的空間環境、區域性交互管理屏障和交通量快速增加所伴生的新問題。這些問題的妥善解決,必須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更為高效便捷的監管。“鑒于此,近年來國務院和交通運輸部等部委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并付諸實踐,讓我們看到了政府加強對道路貨運車輛安全監管、保障道路運輸行業健康發展的決心。這對于廣大道路運輸行業從業者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胡道生介紹說。
據了解,2011年,國務院安委會“客貨運輸車輛運行安全保障工程”明確提出,至2015年,重中型貨運車輛動態監管裝置安裝使用率應達到95%,同時建立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安全監管與服務平臺。2014年,《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督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旅游客車、包車客車、三類以上班線客車和危險貨物運輸車輛(即“兩客一危”車輛)在出廠前應當安裝符合標準的衛星定位裝置;重型載貨汽車和半掛牽引車在出廠前應當安裝符合標準的衛星定位裝置,并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全部接入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
胡道生介紹說,早在2010年,中交興路公司即已協助交通運輸部完成了平臺標準、終端標準、交換標準的編制工作,并協助其完成了上海世博會聯網聯控項目一期開通,參與建設了全國重點營運車輛聯網聯控平臺,保障了世博會期間所有進出上海市周邊的“兩客一危”車輛的安全運營。
依托前期聯網聯控項目建設經驗,交通運輸部對中交興路公司委以重任。“2012—2013年,中交興路配合交通運輸部和總裝備部聯合實施‘重點運輸過程監控管理服務示范系統工程’,在江蘇、貴州、陜西、寧夏等9個示范省份完成北斗/GPS雙模車載終端的安裝服務。同時,中交興路承擔完成了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的建設任務,承擔起對重型載貨汽車和半掛牽引車的自動監控工作,這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專項啟動的第一個北斗系統民用示范工程。”回顧貨運平臺的承建經歷,胡道生不無自豪,“經過2012年6月的試運營后,該平臺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至今持續安全穩定運行。”
服務為重,打造讓司機心里踏實的平臺
“你看這輛車,正行駛在鄭州附近,它的車速、車況等數據都在實時更新中。”通過交通數據顯示屏,胡道生為記者作了直觀的演示。
據介紹,這些聯網的貨車上都裝有終端設備,自動讀取并即時上傳車輛數據。這樣在平臺上不但可以實時了解汽車的行駛速度、方向、行駛路線等信息,還可以了解司機是否違規駕駛,遠光燈是否打開等細節。
“當平臺發現車輛存在超速或疲勞駕駛等違章行為時,會自動下發提醒信息,通過屏幕顯示和TTS語音播報提示司機;如果30秒后違規情形繼續,則自動轉發信息給車主或企業,由他們來規范司機行為;若仍不奏效,平臺會將這輛車的信息發送至公安部門,公安部門會采取相應措施制止危險駕駛行為。”胡道生進一步解釋道。
為了讓記者有更加直觀的感受,現場在平臺調取了一輛山東牌照貨車在今年5月份的全部運行軌跡。“北至黑龍江,南至廣東,東至上海,西至烏魯木齊,這輛車在這一個月幾乎走遍了全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5月11日5點27分,司機在甘肅張掖發生疲勞駕駛。”通過平臺屏幕記者看到,該貨車全月運行里程達21206.5公里,運行總時長371.76小時,疲勞駕駛行為共計8次。
“平臺大數據顯示,通過自動監控及提醒,車輛超速駕駛的糾正率高達96%,疲勞駕駛的糾正率亦達到41%之多。”胡道生為我們展示了更多數據。截至目前,平臺共處理了超過7億次超速和疲勞駕駛,自動提醒次數大于2.7億,自動轉發次數大于3100萬。“根據對樣本車輛從3月初到7月底的持續跟蹤,發生疲勞的車輛數5個月同比下降37.6%。可以說,平臺在督促駕駛員安全駕駛、培養良好駕駛行為習慣、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等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還有平臺的信息管理模塊。平臺與終端直接相連,這個是貨運平臺區別于聯網聯控系統的一大特點。我們可以通過平臺,將一些政策法規、通知公告、預警信息等直接推送至車機。例如,平臺能為經過某一特定區域的車輛及時發送臺風、冰雹等惡劣天氣預警,讓司機做到心里踏實、心里有數、心里不慌。
“通過人、車、路、貨的實時監管和智能調度,可以有效提升政府部門監管能力和應急反應速度,大幅減少惡性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車輛運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節能減排。”胡道生總結道。
技術護航,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車聯網平臺
“截至2015年9月17日,平臺入網車輛數已突破179萬,接入服務商754家,兼容終端188款。毫無疑問,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車聯網平臺,搭建這樣規模的平臺,全世界沒有先例。”胡道生如是說。
然而,“沒有先例”意味著平臺建設極難“畢其功于一役”。中交興路項目團隊在不斷探索下,克服重重難關,最終有效地解決了千萬級車載終端接入、海量數據存儲及超大規模用戶訪問等問題。
“如今,平臺采用云通訊、云存儲、云應用和開放平臺技術等手段,整合各類硬件、軟件、數據(車輛、駕駛員、貨物等)資源,實現了平臺的安全穩定、負載均衡、彈性擴容、數據安全等高要求。”胡道生還特別指出,平臺結合了“公共云”與“私有云”的特點,面向政府部門、道路運輸行業用戶和社會公眾提供全方位的云服務。
不僅如此,項目團隊還成功建立了面向貨運行業的大數據分析模型,“針對海量移動目標產生的PB級時空數據進行實時高效的存儲、處理、檢索、分析和挖掘,包括車輛的軌跡數據、狀態數據和駕駛行為數據等。”
這是個什么概念呢?胡道生解釋道,隨著接入車輛的持續增加,每日上傳的動態位置信息已突破TB級別。按照100萬輛貨車每天產生的動態歷史信息(位置信息、照片等),數據存儲1年的策略,大約需要365T的存儲空間,千萬級車輛每年存儲大約需要4PB。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在業內亦屬罕見,實時的存儲及檢索成為技術難題,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已滿足不了需求。最終,項目團隊與國內外一流的技術團隊進行聯合攻關,對大數據Hadoop架構進行改造,完美地滿足了項目的需求。
項目團隊所開發的面向貨運行業的地理信息系統引擎,同樣引人矚目。這套引擎有效地解決了海量基礎地理數據、行業深度數據、貨車行駛數據的融合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研發了一系列滿足貨運行業應用需求的特色功能。
此外,項目團隊還創新性地研制出一套車輛輔助駕駛系統及方法,可以為用戶提供駕駛策略建議。據胡道生介紹,它利用數學建模,將環保駕駛問題轉換為最優化問題,結合大數據技術、智能分析、實時計算技術,分析車輛行駛行為、駕駛員行為,進而求解出汽車在各個行駛速度范圍中的最優駕駛策略,輔之以實時提醒,從而有效糾正駕駛者的不良駕駛習慣,提高駕駛安全系數、降低能耗。
隨著“5號部令”的落地實施,平臺入網車輛數正以每日8000輛左右的數據遞增。胡道生表示,通過本項目的實施推廣,實現對全國貨運車輛行車安全的跨區域、跨部門、全方位動態監管,這一目標不再遙不可及。秉承“位置服務為基礎、運輸安全為主題、金融服務為手段、物流服務為核心”的理念,項目團隊將立足貨運車聯網,持續創新,推動中國物流改革和產業升級,協助政府部門加強我國道路運輸安全監管能力,提高安全信息綜合服務水平。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