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劉寶紅:供應鏈的根本問題 其實并沒有那么不同

發布時間:2015-03-06 11:11:10 萬聯網

一位在海外讀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生打電話來,說他計劃畢業后到國內工作,希望找些國內的公司做研究,好解決他們的問題,但手頭研究的都是些歐洲公司的案例,擔心跟國內企業差距太大,沒法落地。我的看法是不管在哪里,企業面臨的問題都差不多,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就是成本做不下來、速度做不上去。不管是哪個行業、哪個國家,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也不管是成熟還是初創企業,表面上看區別很大,但在這些供應鏈的根本問題上都很一致。這就如白人、黑人、亞洲人、非洲人,表面上看非常不同,但都是餓了就得吃飯、渴了就得喝水、困了就得睡覺一樣,基本面的問題都差不多,或者說相同是主要的,差異是次要的。過分強調差異,反倒忽視了本質上的相同之處,難免有舍本逐末之嫌。
  這位研究生不是很理解,就舉了個例子,說他正在讀英國石油(BP)與物流公司DHL深度協作的案例,表明歐洲公司之間的協作程度已經挺高,而本土企業之間的互信度更低,談不上這種深度的合作。言下之意呢,就是從歐洲公司學到的,并不能應用到本土公司。我不否認本土企業之間還需要更高程度的協作,但也不認可歐美公司已經解決了企業之間的互信問題,實現了供應鏈上的協作。想想看,如果供應鏈的協作問題已經解決了的話,那為什么BP與DHL的案例為什么還要大書特書呢?這其實正好反映了歐美企業間協作的稀缺。這就如狗咬人司空見慣,所以就不會成為新聞;而人咬了狗很少見,一旦發生就上了頭條。
  我在海外生活、工作、學習十多年,深刻體會到互信和協作一直是歐美企業的老大難。供應鏈管理總的來說是個東方概念,嚴格地說,是個日本概念,其核心是協作,力求通過協作,以供應鏈的大優化替代單一公司、單一職能的小優化。不管是歐美還是本土企業,在協作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同之處呢,本土企業尚處于原始積累階段,要走的路更長罷了;歐美企業已經摸索了很久,有很多經驗教訓。學習歐美企業的經驗,本土企業可以更快地跟進。這就是所謂的后發優勢。從這點講,研究歐美公司的歷史和當前問題,對本土企業來說,往往更具前瞻性,能夠更好地指導他們的下一步發展。
  進一步講,供應鏈管理領域的問題看上去各種各樣,但大都能歸結成兩類:關系(Relationship)和連接(Linkage)。
  關系研究的是如何增進公司與公司、職能與職能、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從而促進協作、提高供應鏈的效率。連接研究的是如何增進公司與公司、職能與職能、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讓供應鏈的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更加高效。不管是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商關系管理(SRM),還是跨職能協作,其著力點都是關系。關系著力解決的是"愿不愿"的問題,或者說,是個管理問題,即供應鏈伙伴之間、職能之間、員工之間愿不愿意協作。從這個意義上講,合同與績效管理也是關系管理,即通過績效考核與合同管理,來推動供應鏈上公司與公司、職能與職能、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連接解決的是"能不能"的問題,即在有協作意愿的前提下,合作伙伴之間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協作。流程再造、ERP、JIT、VMI等都屬于連接的范疇。比如通過流程再造讓流程變得更有效、通過ERP讓信息成為粘結劑,使得職能與職能、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更容易。JIT和VMI其實是對接采購方與供應方的庫存系統,讓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更通暢。比如在VMI下,供應商可以按照采購方的預測,把生產計劃安排得更平滑,產品流就更平穩。實施VMI前,物料由訂單驅動,圍繞眾多訂單的是眾多的信息流和資金流;有了VMI,訂單數量顯著減少,相應的信息流和資金流也大為簡化。
  關系和連接的問題在不同行業、地域的側重點或許會有不同,但要解決的根本問題都一樣,即通過改進關系、改善連接來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從把成本做下來、把速度做上去,這都是供應鏈的根本問題。
  比如在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發展地最早,也較完善,但面臨的問題還是成本做不下來、速度做不上去,表現為設計的標準化程度低、規模效益不高、交貨周期太長、庫存太高等。房地產業看上去與制造業差別很大,但仔細探究其供應鏈問題,其實與制造業沒有兩樣:設計復雜、標準化程度低,成本就下不來、速度就上不去;速度做不快,在建項目太多,庫存就降不下來,資金就積壓嚴重;項目沒法及時竣工,錯過了黃金銷售期,本來一萬元一平米的,結果只能賣8千,跟制造業延誤新產品導入沒有多大區別。種種問題,痛定思痛,一些房地產公司就開始向制造業取經,比如跟海爾學習標準化設計、跟豐田學習精益生產、跟GE學習精益六西格瑪。你說房地產跟家電、汽車行業完全一樣嗎?當然不。但是這些房地產公司更多地看到了相同之處,求同存異。
  別的行業也一樣。我先后為餐飲、電商、服裝業做過供應鏈管理的專題培訓,盡管我在這些行業沒有一天的從業經歷,根本原因就是大家認識到這些行業跟制造業的諸多相似之處,很多好的實踐可以從制造業移植到這些行業。有個10000多人的連鎖餐飲公司,從董事長到基層員工,幾次來參加我的培訓,指明要學習制造業的供應鏈實踐。而該公司主管供應鏈的副總呢,本身就是從零售業轉入餐飲業,把零售業、制造業的供應鏈實踐導入餐飲業。仔細觀察,連鎖餐飲和連鎖零售在模式上非常像:連鎖零售有總庫、區域庫和門店;連鎖餐飲有中央廚房(零售意義上的總庫和區域庫)和店面(零售意義上的門店)----由于店面一般地處黃金地段,面積有限,越來越多的加工業務是在中央廚房完成,留給店面的主要是定制和有限的后加工。跟連鎖零售一樣,連鎖餐飲的這種供應鏈模式目的也是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提高供應鏈的響應速度。資產利用率、庫存周轉率、服務水平也是餐飲業供應鏈的焦點。
  再說電商。說白了,電商是個供應鏈系統,從供應商買入,再轉手賣給消費者。跟零售業一樣,電商得控制SKU泛濫;跟制造業一樣,電商得選擇和管理供應商;跟任何多階段庫存系統一樣,電商得決定哪些產品要備貨、備在哪一級的倉庫、備多少,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又得回到需求預測和計劃,跟眾多別的行業沒有本質區別。熟悉電商環境的朋友都知道,電商是典型的兩頭難:前端的需求紛雜,可預見性差;后端的供應不穩,可靠性差。不過話又說回來,制造業、零售業、服裝業不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嗎?十幾年前,我在亞歷桑那州立大學讀商學院,跟英特爾有個研究項目,是優化英特爾的芯片生產線,要解決的問題還是一樣:在不可預測的需求和不可靠的供應下,如何讓兩者最佳匹配,使供應鏈的成本更低、響應速度更快?最近一段時間,有好幾個電商聯系我,問如何解決電商的供應鏈問題。在他們看來,這些問題似乎是電商特有,所以期望我給他們獨特的解決方案。我的答復想必讓他們很失望: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是全新的,你必須回到基本面,繼續跟那些供應鏈的根本問題打交道。
  那為什么有些人還是如此拘泥行業、公司的不同,執迷于尋找為他們行業、公司定制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呢?
  我想他們沒有真正理解供應鏈的本質問題,所以看到的盡是表象,紛繁復雜的表象。不管是研究者還是實踐者,這都表明他們還沒有真正入門,沒有從形而下(行業、公司具體的實踐)上升到形而上(供應鏈的本質問題),自然就沒法真正解決問題。對于研究者,讀一些供應鏈領域很老但很根本的文章,有些甚至連供應鏈管理的字眼都沒有,其實就是打好形而下的基礎;對于實踐者,學習制造業的供應鏈管理,特別是汽車行業的實踐,其實也是從根子上掌握供應鏈。求新、求快、求具體,過早專注特定行業的供應鏈管理,注定是欲速則不達,一直在表面上飄。即便你很"幸運",找到專寫某個特定行業的供應鏈管理的書和文章,看名字是為你定制的,其實結果無非有二:要么是以某個具體行業為幌子,談的還是供應鏈的基本問題,這還算好;要么是由飄在表面的"三無"人員寫就,除了些貌似深奧其實虛大空的名詞術語,誤導往往大過指導,那就罪過了。
  說到這里,順便解釋一下"三無"人員。所謂的"三無"是沒有系統學過、沒有系統做過、也沒有系統提高總結過,在學校里就是"三無教授",在工業界就是"三無管理層"。他們為特定行業貼身定制的供應鏈"小棉襖",其實也反映了他們對本質問題的理解有限,或者是嘩眾取寵,舍本逐末,害人害己。有些"三無"人員貌似以提高供應鏈管理為己任,其實是供應鏈管理在低水平徘徊的幫兇。
      瀏覽劉寶紅的更多文章,請點擊劉寶紅-萬聯專欄鏈接:
  http://info.10000link.com/opinion_author.aspx?au=liubh
  作者簡介:
  劉寶紅,美國注冊采購經理(C.P.M.),"供應鏈管理專欄"(www.scm-blog.com)創始人,西斯國際(CSCSInternational)執行總監。他畢業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MBA,專修供應鏈管理,并獲得六西格瑪黑帶資格。他的專著《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于2012年出版,連續7月占據同類書籍銷售榜首。劉先生現旅居硅谷,經常往返于中美之間,培訓本土采購、計劃與供應鏈管理人才,并提供咨詢服務,幫助本土企業提高采購與供應鏈管理水平。訪問他的網站www.scm-blog.com查詢最新培訓計劃。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