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邏輯:線上有順豐優選保證貨品,運輸是順豐的優勢,線下是延伸到社區終端的嘿客,順豐要打造的是一個打通線上購物與線下投取的平臺,企圖構建新型購物模式。
可能陷阱:順豐天然缺乏做門店、和消費者直接打交道的基因,沒能正確掌握消費者心理,想把太多業務裝進嘿客。結果,嘿客最搶眼,也是唯一比較靠譜的業務,還是“快件自寄自取”。
正能量的行為有兩種,一種是燃燒自己點亮別人,這是道德向信仰的升華,是最高境界;一種是方便別人成就自己,這是互利,是正確的商業之道;其他諸如忽悠別人而自己漁利,甚至自損三千的,自然不在正能量之列。
在商言商,2014年5月,順豐推出嘿客,除了承載順豐站點的功能外,還有數碼、服飾、預購、水電繳費、電話充值等便民服務,網購線下體驗O2O,甚至還有個神秘的金融服務。順豐對嘿客的定位顯然不是個多功能的站點,而是社區活動的物流中心。順豐這么個龐然大物,布局O2O,讓整個市場嘩然,可想象的戰略布局,似乎讓別家都無路可走。大家都不禁發問:嘿客,你究竟準備做哪般? 而嘿客上線大半年后,大家忽然發現,嘿客好像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很多消費者甚至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這個就在家門口的電商終端。
嘿客怎么玩
要研究順豐嘿客,必須先看看與之配合發展的順豐優選的業務發展與布局:
2012年,順豐優選正式上線,在北京區域全品類配送,積累數據。2013年,從年初的上海、廣州、深圳三個城市擴張到覆蓋全國的常溫配送,還整合基地,打造直供平臺,建造讓生鮮產品直供電商平臺的渠道。2014年入駐京東,實施多平臺戰略,開始尋求增量,降低自己的營銷費用。
2014年,順豐嘿客啟動,借便利店全線布局社區末端,從嘿客的功能來看,無論是O2O,還是末端配送,都是服務于順豐優選這一大戰略的一個環節,而優選又是采用順豐自己的“順豐冷運”。所以,將嘿客理解為冷鏈末端一個很重要的節點更為恰當。
2014年下半年,嘿客接連推出開放平臺,啟動新冷庫,并在三四線城市加強拓展,布局全網冷鏈,打造“順豐冷運”,繼續尋求增量,力圖讓更多的業務量利潤來支撐前期的硬件投入。順豐優選總裁李東啟指出,順豐推出優選,開始做電商的真實意圖,在于積累生鮮冷鏈的經驗和延伸產業鏈,“從優選出發建立在倉儲和配送末端的經驗,未來可能成為集團新的增長點之一”。順豐依托大量來自優選的生鮮配送訂單,積累和發展了冷鏈配送的經驗,大量投資溫控類的資本,并為自己和其他電商提供冷鏈遞送服務。
必然:一個節點的實驗
在物流行業,有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窘境:但凡優質物流的運行,都是需要大量資產支持的(優質的設備和運行管理),而巨大的前期投入,又需要很大的業務量及利潤來支持。尚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國物流企業,往往沒有優質的設備和設施支持搶占足夠多的訂單,難以產生足夠的利潤以維持資本投入。沒有良好的用戶體驗,中國的消費者也不會養成依賴物流的消費習慣,如何打破這個窘境,很考驗各個物流企業的智慧和魄力。
很顯然,順豐一直在嘗試,從未中斷。順豐是一個不想給電商打工的快遞企業,一直想利用自己的絕對優勢對抗與融合。眼下采用的方式是先創造需求,產生足夠的業務量以養活自己的冷鏈業務,再以成熟和優質的冷鏈運送能力支持自己和其他電商的運輸需求。
順豐包裹業務的時效在國內無出其右,不論本土還是外資快遞及物流企業。憑借這一核心優勢,順豐能在物流這一層面上與電商進行碰撞,相互依存,而為了避免在與電商的業務中完全失去優勢,順豐也開始面向訂單來源的電商行業,進行后向整合。
未來的購買模式,極可能是這樣的:快遞公司取代消費者,將億萬消費者花在去商場和回家路上的、零散的、隨機的時間和人力整合起來,并對其進行排列整理,用快遞公司的力量去取代,完成“商店——家”的運輸。商場不再是進行實物買賣、物流交換的地方,而只是展示、交易、進行信息流和現金流交換的地方,現金流甚至都可以在線上交換。
這一切,最終都歸結到了嘿客這個話題上來。很明顯,從順豐的整體布局和發展上來說,嘿客就是整個大環中的一個“節點”,一個順豐冷鏈業務末端遞送的節點。順豐為了尋求節點的解決方案做過許多嘗試。
順豐在2011年便開始與現有便利店(7-11、千惠等)合作,積累一定末端節點的運行經驗。但由于依附于他人,自主能力極為有限,除了降低一定末端配送成本和減弱最后公里配送難題外,順豐無法通過該模式創造附加價值,比如溫控、產品推廣。
2012年,順豐為獲得更大的末端節點控制能力,嘗試自己運營便利店,這便是順豐嘿客的前身。但該項目輕視了零售行業的運營難度,且無法滿足對人力和管理的要求。小范圍試行一陣后,要么關閉,要么變成純粹的快件收發點,順豐便利店項目鎩羽而歸。
最后,順豐索性刨除掉零售部分。嘿客出現了。整個嘿客店零庫存,無需考慮上貨、補貨等一系列牽扯精力的部分,只做展示、下單、產品推廣,及之前已有的一些末端物流服務功能,嘿客成了順豐的一個入口端,為順豐優選帶來一定業務量,攤平成本,為之后“順豐冷運”的優質運行帶來硬件保障。
“順豐冷運”現已開放,為其他電商平臺做專業的冷鏈運輸,保證了同行業的蔬果、生鮮產品的運輸質量。在國內,這種規模和標準,還有時效性的服務只有順豐可以提供。布局于末端的嘿客讓原本優秀的冷鏈再優秀一點,讓末端配送的質量更加可控。相較于“干線溫控+落地配”的兩段式服務,擁有嘿客的順豐冷運,全程自己負責,打造一段式服務,并且各個連接環節都有相應的溫控設備,不會發生溫控的空白環節,以至于整體效果遇到難以逾越的短板。
啞然:走樣的末端節點
前文說過,嘿客無法依靠類似便利店的實體業務,而是靠順豐的遞送能力。所以一個提供線上線下購買、速遞送達的商業模式很值得嘗試。順豐希望能推出一個新的消費模式,打造新的平臺,讓消費者產生新的消費習慣?,F在淘寶確實方便,但缺少的是什么?就是實物的體驗和高品質的遞送服務。嘿客想從這個方向切入進來,并繼續深入挖掘到社區的消費能力。
嘿客的服務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為優選服務的(線上):包括平臺推廣、合作伙伴的產品廣告、現場下單,加速消費轉換率、O2O線下端口,加速消費習慣的培養,告訴消費者他們要的。二是為冷鏈服務的(線下):溫控—冷藏、冷凍設備成為嘿客標配;儲存—降低配送失敗率;自提—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
但從經營了大半年之后再看,大家一直吐槽和詬病的就是,走進嘿客茫然不知所措,只好小心地問客服,得到答案后,似懂非懂地“啊……啊……”然后,離開。所以,嘿客的構想是將購物流程變簡單,但事實卻是更復雜。
嘿客最初帶來的眾多服務內容,現在再來看,也就“快件自寄自取”比較靠譜,其他像“商品預購”,通過海報、PAD展示等,讓人感覺很突兀,中國人現在的消費習慣是要么到實體店選購,要么網上下單家里等快遞,這種“海報+PAD”的方式讓中老年人有種“傳統+高科技”騙人的感覺。在店面購買消費,還是要網上下單,給人的感覺更多是為順豐優選進行實體推廣。店內有與商品對應的二維碼,但商品種類不多,需要瀏覽詳細信息還是要到網頁瀏覽。
即使在國外通行的目錄式銷售,放在國內都有待驗證;“網購線下體驗”、“JIT服務”是方向、是未來,但關鍵是你的線上能力,如果豐富的商品、可比的價格、買家的評價等,都不到位,什么體驗都是空話;至于“金融服務”、“便民服務”等增值、引流項目,則是大樹主干長出后生出的分支,現在只能說是想象;革命要有火種,你的客戶、你的粉絲是誰?他們要什么?總之,現在的順豐嘿客連很多專業人士都沒看懂,看似簡單,卻不夠簡單、不夠極致。O2O沒有什么神秘,你可以不讓人尖叫,但不可以讓人尷尬和不懂。
而且,新興的消費模式或平臺是需要投入,但任何商業模式都需要符合市場的規律。嘿客店面成本高,單店所帶來的訂單,和相同面積的便利店所產生的單位收益完全無法比較,所以一直是虧損。
順豐嘿客想打響品牌,培養消費者新的消費習慣,結合自己的配送優勢,將末端配送難控制的新鮮蔬果送到消費者手里,順帶主推紅酒、奶粉、電子產品等高附加值商品。但高成本所帶來的虧損,讓順豐只能利用嘿客作為配送流程服務,以消減物流成本。直接結果就是,讓嘿客成為了末端配送的小型分撥中心、自提中心。當然,代收快遞的地方可以降低一部分末端配送的成本,但僅就這單一功能來說,物業和儲物柜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嘿客還有一個最大的尷尬就是,大部分需要自提的消費者,都是因為在淘寶購物而產生的包裹,而淘寶上大多數買家、賣家的物流首選,都不是順豐。
嘿客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噱頭,但與其相符的用戶體驗卻沒有達到。嘿客與普通電商的一大差異,本來就應該是實物體驗,但大多商品在嘿客是沒有實物展示的。如果要走實物展示,那嘿客成本會進一步飆升。
順豐嘿客的出現,最終是為了推廣社區消費平臺,其本來的規劃是貼近高檔成熟小區的,但單店的盈利能力有限,運營需要公司補貼加上預算不夠的原因。很多嘿客沒能選到足夠好的位置,原本就是為了挖掘社區線上消費的新模式,地段的改變導致消費人群也就大大不同。
期待突圍
順豐嘿客到底應該完善末端物流?布局社區O2O?還是一箭雙雕合二為一?快遞自提引流,社區O2O開花。這事兒當然不可簡單而論,現在經常講“閉環”,那是要有落地的生態邏輯,落空了就成了“上環”。
從市場端來看,快遞自提據說目前占比不到20%,而且可能校園占據相當比例(可以理解為非社區O2O目標客戶),規模尚小,末端物流問題其實更多是體現在物流、電商一端。所以,目前快遞自提引流有限,而末端物流是需要一套相對獨立的解決方案,像阿里、亞馬遜合作店模式就比較務實。
順豐要做社區O2O,要看兩點:首先,目前市場有多大?其次,社區O2O的落腳點雖然是在末端物流(也可以將它看做新消費的入口),但關鍵點目前來看似乎不在這里,商品品質和送貨速度相較之下,大家還是更看重貨物品質,這恰恰是順豐的短板,所以這里的1+1就不一定大于2。要想知道這個大家現在已然知曉的結果,并不一定要一次直接開500家、2000家店試水,做個App就可以快速試錯,順豐在這里卻顯得有錢任性,也難怪粉絲糾結。
順豐當然也看到了開店的高成本,若只做快遞最后一公里的承包商,顯然讓人欲哭無淚,順豐自己也在期待突圍。
最直接的成本收回思路就是廣告展示,順豐通過優選,配合嘿客平臺,為制造品牌供應商進行廣告推廣,可以產生收益并降低成本。在嘿客和順豐優選的所有產品,都是有實際生產品牌的,和淘寶的廣大產品不同,這些供應商可以,也愿意支付推廣費用。如果順豐可以幫它們占據更多的市盈率,并加快銷售速率的話,良性的合作關系會迅速建立。
其次,是生鮮市場。
但凡需要保存,都會有一定的風險。各種水果菜蔬市場或者海鮮類的商鋪,都存在提供的商品不夠新鮮的可能。順豐如果做到一提起生鮮就想起順豐,那是怎樣的消費概念呢。
生鮮類產品末端配送的不可控性,對品控提出了很大挑戰。在運輸上,順豐可以說是有保證的,產品品質就是關鍵?,F在購買都要在菜市場或者超市實物挑挑選選,如果順豐的每次成品控制都很好,那這一“線上消費,線下收件”的模式就可以很快建立起來。
而且,中國城市人口密度很高,且社區消費的模式購買頻次非常高,這里有海量的市場,直達社區的消費模式,能夠成功催生一批高品質生鮮產品供應商,通過直達消費者的快遞模式,跳過中間各層分銷商,跳過中途的儲存運輸風險,直達最終消費者,這也不失為順豐的一個好選擇。
總之,從長遠來看,做嘿客,做平臺,或許是順豐最好的選擇。但在如何打造嘿客的關鍵問題上,順豐確實是做快遞起家,天然欠缺做門店、做零售、和消費者直接打交道的基因,現在不溫不火的狀態也屬意料之中。要完全改變消費者購物模式、徹底串聯“供應商——消費者”,絕對是個了不起,卻異常艱辛、困難的任務,順豐和他的嘿客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