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盤活存量和擴張增量相結合,將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引領”效應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帶動支撐”效應有機結合,強化制造業強省地位。
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我國制造業正面臨新一輪轉型升級,重大裝備制造業將得到優先發展。廣東是制造業大省,而非制造業強省,制造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廣東經濟轉型升級的質量和加快發展的速度。為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十年規劃,廣東必須以盤活存量和擴張增量相結合,全面啟動新一輪制造業升級和提速發展,在持續創新基礎上再造新的工業形態,引導資本回流工業部門,以制造業質量與效益的提升破解土地、能源約束,夯實制造業的基礎和傳統優勢地位,謹防經濟“提早空心化”。將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引領”效應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帶動支撐”效應有機結合,強化制造業強省地位,讓廣東經濟在更高的平臺上再度起飛。
廣東制造業主導產業競爭優勢仍然不強,先進制造業發展質量不高
改革開放30多年,廣東GDP年均增長率在13%以上,其中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增長超過整體GDP的增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但是,廣東制造業主導產業競爭優勢仍然不強,先進制造業發展質量不高。廣東汽車制造業和其他運輸設備、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四大行業的利潤率略高;但產值最大的兩大主導產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基本上處于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產業盈利能力較低。同時,在先進制造業及高技術制造業領域,廣東在汽車制造、醫藥制造、電子通訊設備等細分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增長率與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顯示這些行業在產業分工價值鏈中處于劣勢地位,發展質量和效益水平不容樂觀。
盤活存量,以挖潛改造作為近期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
狠抓傳統優勢制造業重點項目建設,加大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投入。重點加強對家電、食品、紡織服裝、建材、家具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實施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技術改造項目。采取競爭性安排方式集中我省挖潛改造專項資金支持一批具有全局帶動作用的制造業技術改造項目。
加大科技投入與人才引進力度,優化制造業人力資本存量資源。對先進制造業的重大核心基礎技術項目給予傾斜支持。立足于省內高端制造業技術需求,將引進與爭奪頂尖人才作為廣東高技術人才政策實施的“重中之重”。
推進民營資本有效配置,激活資本存量資源投向高端制造業領域。加快出臺“廣東民營資本準入實施細則和負面清單管理”,允許民營資本進入一切“非禁行業”,特別是鼓勵其進入高端制造業領域。定期發布制造業投資目錄,以連續的產業政策重點扶持先進制造業,給民間資本發出“投資信號”。
擴張增量,以新產業、新項目、新空間為抓手,形成新的制造業增長點
推進省一級協調招商,重點引進制造業龍頭企業,提前推進大型項目,集聚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產業布局的省級“頂層設計”和統一招商,以建立優勢制造業集群為目標,重點引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軌道交通、航空裝備等領域的知名跨國企業和國內500強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對重點大型項目提前推進,根據重大項目配套產業鏈關聯項目需要,優先安排用地和能耗指標,盡早發揮其對制造業的整體拉動作用。
發展綠色智能化產業,提升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黏合效應,形成新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模式。探索發展二、三產業“無縫式鏈接”的新型制造業形態,抓住智能制造發展的機遇,研發融合尖端科技及創新設計、供應鏈優化等智能服務的先進制造模式。依托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三大戰略平臺以及重大科技、服務平臺,大力發展物聯網、云計算、智能電網、智能機器人等綠色智能化制造業,并帶動研發設計、質量檢驗、會展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整體升級。
以“二次創業”為突破口推動中小制造企業發展,打造新的市場主體。把推進中小制造企業“二次創業”作為廣東制造業升級的突破口,進一步完善創業創新環境,推動新的市場主體形成。大力推動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和創客空間發展,加強創業孵化體系建設,對入駐基地的企業實行創業畢業制度,提供相關企業補助。
啟動海洋經濟區建設,以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為重點加快培育制造業新增長點。啟動海洋經濟區建設,通過科學圍填海提供大規模的連片土地供給,形成聯動的制造業產業園區,一方面,解決制造業發展中面臨的土地和能源約束;另一方面,通過大力發展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帶動沿海工業帶的轉型升級,形成技術先進、經濟高效、環境友好的高端臨海產業帶,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