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互聯網經濟:為傳統農產品流通方式注入變革力量

發布時間:2015-05-20 11:06:41 經濟時報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互聯網經濟為我國傳統農產品流通方式注入了變革的力量。“互聯網+農業”所產生的各種積極變化正在涌現。

互聯網可以有效降低流通成本、精準對接產銷,不僅在城市催生了很多生鮮電商,而且為廣大農村帶來了流通方式的創新發展。黑龍江勃利、甘肅隴南、貴州銅仁等地,農產品電商異軍突起,將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電子商務轉化為經濟價值。不少互聯網企業都把農村電商看做“藍海”,阿里、京東從去年開始分別實施“千縣萬村”、“渠道下沉”戰略,力求形成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雙向互動的流通格局。

我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已經進入成長期,正在轉向多元主體聯合驅動,從長期徘徊于信息服務到實現在線交易。眼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各類市場主體都看好網絡銷售。組織化、品牌化推進農產品電商發展的作用凸顯。在實體店經營的基礎上,引進電子商務,線上線下相結合,網店與實體店比翼齊飛。
盡管各類農產品電商飛速發展,但數據顯示,去年網絡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6%,而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額僅占農產品銷售總額的3%左右,比前者低7個多百分點。可以說,互聯網對于農業流通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農產品標準化不足、生鮮物流不配套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均對互聯網促進農產品流通構成障礙。一是農產品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缺乏統一。農產品的產品標準、包裝標準、配送標準、驗收標準、質量標準等制定得不夠完善;二是一些農村地處偏遠,物流的觸角延伸不夠。生鮮農產品物流業發展明顯欠缺,保鮮技術、儲存能力、配送力量參差不齊,尤其是冷鏈物流能力不夠;三是由于信息不對稱,購買方會存在一些顧慮。如有些農產品聲稱“有機”,但實際上不是“有機”;有些說是土雞蛋,但實際不“土”,交易規則、安全追溯、索賠機制、糾紛解決與仲裁等建設仍不夠。

農業部市場司司長張合成認為,互聯網與農產品流通深度融合,要統籌好農業公益服務資源和農村社會化服務資源這兩類資源,構建起政府、服務商、運營商三位一體的推進機制,實現信息精準到戶、服務方便到村,探索建立政府修路、企業跑車、居民收貨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針對目前的薄弱環節,要加快優質農產品信任體系建設,出臺支持農產品電商信任體系建設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快標準體系建設,加強對現有農產品標準的應用、管控,對生產、加工、流通全程質量標準進行把關。鼓勵物流、快遞公司向偏遠地區延伸業務,培育有利于農產品電商交易的生態圈。重點解決好生鮮農產品物流條件,對從事冷藏、冷鏈農產品運輸的企業給予政策優惠。鼓勵多建小型區域性生鮮農產品電商配送基地。

區域性、季節性的“賣難”最讓社會關注,張合成認為,可以建立農產品應急銷售電子商務平臺。這一平臺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信息采集和匯總,并共享國家農產品預警信息,同時將若干種類需緊急銷售的農產品集合在一起,如某個時間點,四川的柑橘賣不出去、但草莓價格很好,江蘇的草莓賣不出去、但柑橘暢銷,就可以開展“易貨”貿易,一般會有利潤空間。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