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意識到,我們每天的花費中,約兩成都在為低效而高昂的物流成本買單。從事物流行業的“85后”宋睿從中嗅到了商機。2014年,他開始帶領團隊打造貨運行業“打車”軟件“羅計物流”,試圖借助移動互聯網讓貨主和車主高效對接。如今,羅計物流擁有100多萬用戶,覆蓋30多個城市,已完成上億美元B輪融資。
從北美校園的“學霸”、到上市公司總裁助理,再到如今的互聯網創業,宋睿的學習和工作一直圍著物流轉。他告訴記者,做出創業選擇時,他很自信,也很冷靜:“我們有物流行業經驗,還有一個強大的團隊,即便失敗了,經驗也不會白費。”
用互聯網解決貨運“痛點”
在中國的每個物流園區,都駐守著一批吃苦耐勞的貨運司機。他們通過園區中介來獲得運輸信息,為此付出每筆100到300元的中介費。他們也會去物流園區信息部排隊領任務,往往還沒排上,貨已發完。司機為爭取一個活兒,要在園區等候三到五天,吃住都在車上。大部分時候,司機拉著貨去,卻空著車回,回程的油費成為高昂的成本。
司機的無奈,是中國物流行業低效的縮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達17%,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徐冠巨在去年兩會時表示,我國現階段公路貨運車輛空駛率高達40%。
有痛點的地方,就有機會。打車軟件剛剛問世的時候,宋睿就覺得貨車也需要類似平臺。2014年,他辭去美國上市公司的白領工作,帶領團隊在中國打造貨運物流軟件。羅計面向貨主和車主推出了兩款不同的軟件“羅計找車”和“羅計找貨”。貨車司機打開“羅計找貨”,點擊“貨源一覽”,就能看到貨源地理位置、貨物類型、重量、發貨時間、車輛需求,車主根據要求對接發貨方。
從司機和貨主的體驗看,羅計從四個方面改變了傳統的物流體驗:借助移動互聯網提高了供需信息匹配的效率;繞過信息“黃牛”從而降低了司機的成本;提前定好返程運輸的貨物,因此降低了貨車空駛率、也提高了司機的收入;通過軟件的司機評價體系,建立了完善的信用保障機制。
投身物流,水到渠成
對宋睿而言,選擇物流行業創業是水到渠成。在加州伯克利大學,他學習的工業工程專業是以供應鏈和物流為主;在普華永道,他從事過優化供應鏈的項目;此后,他成為紐交所上市公司蘭亭集勢總裁郭去疾的特別助理,接觸到跨境電商物流。從讀書到工作,他所有的經驗都與物流相關。
2014年,宋睿萌生創業的想法,得到老板郭去疾的大力支持,郭甚至給了他一筆天使投資,還介紹宋睿認識了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徐小平為宋睿提供了非常關鍵的支持——500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
去哪兒網的技術總監、阿里巴巴的“地推”精英、百度和德邦物流的運營人才……羅計物流組成了一支華麗麗的創業團隊。怎么打開市場?宋睿決定從物流園區突破。在軟件上線前,宋睿的團隊走訪了全國17個物流園區,和司機交談,與貨主聊天。和園區的良好關系,為今后的廣告推廣打下了基礎。
2014年7月,羅計不僅獲得徐小平投資,也得到了IDG的300萬美元天使投資。8月,羅計物流上線,第一批客戶都是在調研期間積累的園區資源。2015年3月,羅計收獲來自多家國際投資機構的1.26億美元B輪融資。
羅計所做的是,是用互聯網改造物流行業,也正是我國《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提出的發展重點。《規劃》表示,要加強移動互聯等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鼓勵各類平臺創新運營服務模式。
創業不痛苦,失敗不可怕
英諾天使基金創始人李竹曾說,與老一輩企業家相比,現在“80后”“90后”創業者的優勢在于心態樂觀、視野開闊、心無掛礙。這句話用來形容宋睿也十分適合。在他看來,創業不是破釜沉舟的選擇,也沒有“干不成就不見江東父老”的悲壯。甚至,他不害怕失敗。
宋睿的父母都是老師,他16歲那年,父母前往加拿大進行教學交流,他也跟著去讀了高中。從北大附中到加拿大的中學,宋睿都保持了“學霸”姿態。高三,他攬獲加拿大全國數學比賽冠軍。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他同時修讀機械工程和數學兩個專業。此后,他前往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畢業后曾在普華永道、蘭亭集勢工作。
“宋睿的履歷很是精英,看上去文質彬彬,一開始我沒有想到,他會做這么‘接地氣’的項目,跟那么多貨車司機打交道。”投資人徐小平告訴記者。
徐小平也很欣賞宋睿的沉穩。宋睿氣色也很好,從他臉上讀不出“壓力”二字。他反對“創業總熬夜”“創業很痛苦”等種種有關創業的“刻板印象”,他認為,過度勞累會影響創造力。因此,他堅持周日不工作,上午不處理公司具體業務,而是讀書充電。
如今,宋睿一半以上的精力都用在招聘上。他坦言,找到合適的人才是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如今,羅計已從創始之初的20人團隊成長為300多人的規模。周末,宋睿會招呼有孩子的員工到自己家里開“親子party”,他的妻子會親自下廚為員工做菜。在他看來,員工是與公司共同成長的伙伴,而非“打工仔”。
對話宋睿
智慧貨運物流,功夫在“貨”外
貨運物流平臺靠什么掙錢?羅計物流的創始人、CEO宋睿認為,功夫在“貨”外,物流軟件不會抽取司機或貨主的傭金,而是要靠平臺的沉淀的大數據升值。
記者:傳統的物流園區是如何運轉的?在羅計這樣的軟件出現之前,司機和貨主是怎么溝通的?
宋睿:發貨方把貨物集中到物流園區,在倉庫分揀,有整車需要的時候,通過園區的信息部,聯系當地的車隊,把貨拉上。司機就在園區周邊趴活,他們本來收入就不高,還要把一部分錢交給信息“黃牛”。而且司機返程的時候就往往是空車了,為了多掙錢,一些司機就會冒險超載。
記者:您提到,打車軟件給了您很大的啟發,在您看來,運營貨運物流軟件,和打車軟件相比,有什么不同之處?
宋睿:打車軟件是乘客與司機之間的匹配,容易做到標準化。但是貨主和火車司機之間的匹配是多維度的,包括運輸貨物類型、運輸距離、車輛類型等一系列因素,定價、信譽機制方面更加復雜。
記者:智能手機在貨車司機中的普及率高嗎?他們能使用APP嗎?
宋睿:我們到園區的時候發現,司機對智能手機很依賴,因為他們要等一個活兒要好幾天,沒什么事干,就經常看手機,他們是可以接受APP的。
記者:羅計所切入的貨運物流市場究竟有多大?
宋睿:貨運物流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整合空間。全國有3300多萬卡車司機,承載著中國物流75%的運輸任務,空載率高達40%。物流企業也是小、散、亂。40%的物流公司只有1臺貨車。
記者:羅計物流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是靠抽取交易提成嗎?還是有別的打算?
宋睿:貨車司機是對價格高度敏感的群體,我們不會在他們身上“拔毛”。他們之所以愿意使用我們的服務,就是因為我們不收中介費,給他們省錢了。現在,羅計最主要的任務是用戶推廣,平臺形成之后,它的數據會產生巨大的價值。比如,平臺上面可以有衍生的保險服務、加油服務、汽車修理服務等等,都是潛在的增值空間。
記者:如今互聯網物流公司層出不窮,至少有200家企業在做類似的業務,競爭十分激烈,羅計的優勢何在?
宋睿:我們的團隊很優秀,資金也比較充足,當然,更重要的是踏實做事,真正解決用戶最迫切的問題。目前貨運行業沒有很好的信譽體系,而羅計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物流行業的信譽體系,讓最可靠的運力拿到最好的貨源,也讓最靠譜的貨主輕松找到最便宜的運力。
記者:打車軟件被許多城市的監管部門叫停,那么,貨運物流軟件會面臨打車軟件的監管問題嗎?
宋睿:不會。因為打車軟件涉及出租車資質問題,但是貨運物流軟件面向的貨車本身就是具備貨運資格。
記者:羅計物流是您第一個創業項目嗎?
宋睿:其實不是。大學的時候,就和同學搗鼓過一個倒賣冰球票的系統,相當于票販子。
我也炒過股票,在2008年金融海嘯后抄底了很多美股,也在優酷和土豆合并之前購買了土豆股票得到可觀的回報。這是很好的經歷,在炒股的時候,開始學習如何研究一家公司。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還實習過,不算創業。我是在加拿大北部的一個煉油基地工地上工作,接近零下四十攝氏度,我負責維持工地交通秩序,還要檢驗施工質量,晚上跟民工睡在一起。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摘下手套,手上都有一層冰,很艱苦。
記者:現在公司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宋睿:一方面招聘,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是不容易的。另一個挑戰就是,一些物流園區抵觸信息化。因為羅計軟件的出現,減少了物流供需匹配的中間環節,影響了信息“黃牛”的生意,所以我們的業務會受到阻礙。也有一些競爭對手在園區推廣時對我們進行威脅恐嚇,甚至動手。這方面的難題還要不斷去突破。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