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嘿客”,今年“豐巢”,做人低調,做事高調順風老板王衛再次成為行業焦點:“2015年6月6日,順豐、申通、中通、韻達、普洛斯聯合發布公告,共同投資5億元創建深圳市豐巢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發運營面向所有快遞公司、電商物流使用的24小時自助開放平臺——“豐巢”智能快遞柜,以提供智能化、平臺化的快遞收寄交互業務”。
“嘿客”之后一度沉寂的電商、物流行業“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的末端物流、社區O2O戰場硝煙再起。
自提柜作為國外發達國家郵件自助存取的“標配”,在國內的發展似乎并不那么順利,究其原因:首先是國情不同,其次是行業生態環境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社區生活類O2O的發展,市場對其功能似乎又有了新的定義與期盼。
曾經關注并整理了一些關于“自提柜”信息與思考,只因這個“柜子”太過“糾結”,本計劃永久收藏,現借順風之巢“豐巢”(怎么念都是順風系的),拿出來,供大家分享。
一、“一個柜子”
自2012年以來,自提柜已經陸續出現在一些大學、地鐵、小區和便利店,但總體發展緩慢,今天我們試圖來回顧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自提柜又稱自助提貨柜、智能提貨柜、智能快遞存儲柜、智能快遞箱等等。相信有些人在網購時已經有過使用。由于它集成了物聯網、智能識別、動態密碼、無線通訊等技術,能夠實現快遞郵件的智能化集中存取、指定地點存取、24小時存取、遠程監控和信息發布等功能,目的在于改善快遞的投送效率及用戶郵件的存取體驗。
同時,由于自提柜在網購的終端環節實現了與消費者線上與線下的對接,所以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本地生活O2O快速發展的今天,自提柜在解決快遞“最后一公里”困境的同時時,更被賦予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二、國外經驗
在國外,自助快遞站建設已有10多年歷史,從其成熟市場經驗來看,自提柜進社區肯定是以后的趨勢。目前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開始應用,但由誰來建則各有不同。
在日本,每棟樓宇都有一個標準的配置用來收發快遞,主要是政府投資安裝,操作十分簡單,現的是公益屬性;
德國敦豪快遞服務公司(DHL)相當于德國郵政系統的國企,旗下莆田國際快遞自動化包裹郵寄站(Packstation)已覆蓋德國90%總人口,并成為一些新建小區的基本配套。系統不單獨收費,因鋪設量足夠大,其運營收入足以收回投入和維護成本,目前已向境外拓展。
最近五六年,歐洲各國俄羅斯、法國、愛沙尼亞也開展自助包裹密碼箱系統建設;
在美國,自助提貨柜相當普遍,亞馬遜的“Amazonlocker”通常安置于雜貨店、24小時便利店和藥店,消費者可三日內取貨;
2012年底谷歌收購的創業公司Bufferbox儲物柜更是對國內自提柜的投資與開發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收益模式與市場前景
快遞市場:有人對自提柜相關收益做過測算: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91億件,同比增長61%;業務收入累計超過1400億元。快遞行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價格不低于3元/單,2013年快遞最后一公里配送市場規模約為人民幣273億元;
廣告市場:屏幕廣告價值具有巨大成長空間。屏幕數量和公司營收及市值成正相關,單個屏幕價值可高達數萬元;
社區金融:以線下便利支付為例,2013年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
電子商務:艾瑞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12.3萬億元,增長21.3%,其中網絡購物增長48.7%,達2.8萬億。
社區生活O2O: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各類社區生活O2O快速興起。2014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O2O增長42.8%,快餐、外賣、送貨上門服務等層出不窮,各類創新企業風起云涌,行業巨頭更是加快戰略謀劃與布局,這是一個前景不可估量的市場。
四、國內生態現狀及分析
自提柜的開發、投放與使用關系到網購用戶、設備開發商,物流公司、電商、第三方運營商,社區(街道、小區、工廠、學校等)、物業公司、開發公司、銀行、廣告公司等場地、業務相關方,其規劃發展與國家政策、行業規范、與所在城市都有深刻的關聯。以上各方共同構成了這個“柜子”的頗為復雜的生態利益鏈。
生態環節一:部分網購用戶(終端消費者)
首先自提柜滿足的只是部分網購用戶的需求,如在校大學生,經常出門在外的人,還有就是不想受快遞打擾的人,概括為不易送達和不易取件的人群。對于這部分人,自提柜自然是個高大上的配置,其收貨體驗會好過學校大門外五花八門的收取件模式、小區物業代收模式以及其它臨時代收點模式。
但總結前期經驗,對于安裝在一些學校的自提柜而言,也存在諸多問題,如:大校區自提柜布點少取件半徑過長;柜門尺寸局限導致大件、異形件不能入柜;柜箱數量不足導致快遞峰期快件無法入柜;柜體空間利用不足導致占地過大;再有就是系統易出故障不能取件及柜體損壞率高等;其它還存在諸如驗視問題、支付問題、寄件問題、客服問題等;
以上諸多問題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必然導致自提柜在市場尤其是學校市場的進退,目前人工管理的大學快遞超市就已逐漸勝出。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
另外這里說的只是“部分網購用戶“,相信對于大部分買家來說,肯定還是習慣送貨上門。
分析原因:
1、網購紅利。目前我們還處在網購紅利時代,如“1件包郵,滿10元包郵,5分有獎”等,當然今后可能的路徑是:“有獎自提或被逼自提也未可知“。
2、社會環境不同。在中國,一般家庭對住家的私密性要求不是太高,送件到家,方便至上;再就是多數公司對員工在辦公場所接受私人郵件比較寬容,甚至理所當然;所以就市場本身而言,目前網購自提占比尚低(有說不到20%,實際可能更低),市場規模和用戶習慣還有待培養。
生態環節二:快遞公司、電商
對于快遞公司,隨著網購市場的快速發展、國內人力成本的持續攀升,以人力為主體的快遞公司幾乎都面臨著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問題。有人估算,如果物流公司將現在的點對點投送改為分區集中投送,快遞員投遞效率至少可以從平均60件/天提升到200件/天(相當于一頂仨)。也有人估算,快遞自提模式至少能為快遞公司增效45%。所以,就目前的校園投送問題、貨到付款造成的派送延時問題、收件人不在家的無效投送及二次投送問題等,自提模式無疑是最好最直接的解決方案,自提柜因其境外市場的成熟運作自然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對于電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雖然屬于物流的末端,同樣也是電商網售的末端,所以無論物流還是電商,在持續改善用戶體驗,提升運營效率、增加用戶黏度、提升品牌形象方面都持有一致的目標;
自提點戰略以及布局社區O2O
無論是逐鹿“最后一公里”還是布局社區O2O,在電商、物流在新一輪自提點建設上,主要采用以人工操作為主的合作或自建模式,而其中對自提柜的推廣略顯乏力。
2012年,京東商城自提柜已經悄然現身,據稱,目前京東已在全國37個城市鋪設了上千臺自提柜,日均單量破萬;蘇寧易購在其全國線下門店設置自提功能;其它物流企業如順豐、圓通、韻達、中通等均開始嘗試使用自提貨柜;2013年申通快遞高調宣布將投資3000萬元,重點在學校、社區建立約3萬個自提柜。
2013年,亞馬遜中國宣布和上海全家便利店合作,推廣自提服務;淘寶宣布在大學開設“阿里小郵局”,天貓開設“天貓服務站“布局自提點。目前已在京、廣、滬、杭等6個城市設立1300多個自提網點,在華東與喜士多、好德、可的合作,在合肥與物業公司開展社區合作,近期目標1萬家;2014年順豐更是一步到位戰略性地在全國開設518家“嘿客”店(據說至2014年底已達2000家,關于嘿客曾寫過“三問嘿客“一文,觀點可鑒)。
在自提點的計劃和實際落實中自提柜未能被物流、電商廣范采用的原因有多方面:
1、投入大。自提柜每臺設備及安裝成本約3-6萬元的,按阿里計劃布局1萬家自提點來算,直接投資就是3-6個億,還有后期電、網使用,運維成本等。場地、布局等問題還不在其內;
2、投入能力有限。目前快遞行業利潤水平整體偏低,投入能力受限;另外,快遞行業大多采用加盟分利方式,即使最末端的快遞員也是實行提成制(平均每件郵費5~10元,提成5%~10%),導致其主導戰略是對外低成本擴張,開疆拓土,對內不斷優化流程,節能增效。對任何跨越式的技術升級、設備投放自然動力不足。例如當某地自提柜第三方投放人欲向快遞員收取0.5~1.0元的使用費時即遭到強烈抵觸。當然還有客戶數據共享、物流末端環節流失產生的潛在威脅等;
3、有成熟合作店模式替代。目前成熟且低成本的合作店自提模式可以實現物流、電商快速布點、規模布點的目標;
4、深層原因:
(1)務實戰略。物流“最后一公里”戰略畢竟還是目前迫在眉睫的要務,而自提柜只是其中一個備選甚至次選方案;戰略布局社區O2O,除阿里、京東、順豐、亞馬遜,其它傳統電商、物流公司目前恐怕都力所難及,至于自提柜能否成為社區生活主場景、主入口還存觀望,冒進不如試點和跟進;
(2)資源潛力。中國人口紅利并未完全消失,社會效率方面國內可再開發資源較多,”最后一公里“解決方案尚有多種途徑可以深挖;
(3)市場培育與模式沉淀。中國網購自提的消費習慣和市場尚需培養,自提模式尚需沉淀;
(4)其它如自提設備商業模式不清晰、高投入低回報、甚至無回報等都是阻礙部分第三方投入的原因;
(5)就是目前已經出現的設備適用性問題,必然導致市場觀望。
生態環節四:第三方運營商(含設備開發商)
傳統超市存儲柜的研發和生產屬于傳統行業,已有廣泛的行業基礎。今天面對新的市場,大多數掌握核心開發技術的公司成為自提柜開發的主體,甚至大多直接定位于第三方運營商。
就自提柜本身而言,理論推算即蘊含著數百億的市場銷售份額,同時也可以成為一個長期運營收益的平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區類O2O在國內快速興起,許多創業公司試圖借助自提柜占據社區生活入口,其中:
南京“云柜“自我研發智能云柜系統,已在全市建100多家云柜服務點,計劃2014年實際運營300個網點,服務輻射200萬市民;2014年9月,南京首家生鮮百貨網上超市——蜜蜂先生,依托“云柜”布局社區電商;
2013年成立的深圳“貓屋男孩“憑借“最后一公里”包裹自提和O2O社區生活平臺,拿到了當地政府便民服務工程的支持,通過加盟方式將上千家社區便利店發展成代理店,2013年8月與天貓服務站簽署包裹自提協議擴展投遞范圍;
成都“我來啦“借上市公司三泰電子背景,致力“速遞易”品牌布點社區快遞箱,起步開展快件代收業務,目前已覆蓋華東、華南、華北、西南地區等省會、直轄市,在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地成立16個分子公司。
其它如上海“寶盒”、福州“友寶“、”北京”遞興泊“和“校園100”都在借自提柜推廣布局快遞代收及社區O2O。
但總體而言,目前全國進入自提柜項目開發的企業眾多,且大多屬于科技創業型公司,資金實力普遍不足,且技術水平各異,開發標準各不相同,目前大多都是依托各自的資源優勢進行市場嘗試與拓展;近期市場熱點的社區生活類O2O,如社區電商、社區生鮮電商等其商業模式尚處于探索之中,市場培育和推廣任重而道遠;所以作為自提柜開發商,無論是售貨還是運營,還是社區生活類O2O拉動,其整體商業模式還有待明晰。
生態環節五:場地提供方如小區物業、便利店等
目前許多小區物業已成為默認的郵件代收人,作為服務無可厚非,但無形中卻增加了物業的工作量及連帶的責任與糾紛,有了自提柜自然皆大歡喜,甚至還能帶來一定的場租收益;
便利店在社區布點上具有先天優勢,傳統的“快遞+便利店”合作代收模式因店方仍需付出人力,所以合作收益甚微,自提柜則可以將這一模式優化,不利處是便利店需提供專門場地空間;當然,反之也有可能因為自提柜進駐小區而使便利店失去原先的合作機會。
在自提柜進小區以及在城區的網店規劃上,是當下和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未來的小區快件收寄的落地政策、規范也必然對自提柜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便利店和自提柜在未來社區O2O入口的地位上有待考量(另篇“關于自提柜的入口地位分析”)。
生態環節六:國家、城市政府層面
自提柜系統用技術替代人工、降低成本,大大提高配送效率符合國家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規劃和內涵要求。同時它最終可以定義為“城市社區智能生活終端“(并成為家居智能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較強的城市服務功能,國家理所當然應該自提柜的開發和應用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相關舉措:2013年08月,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智能快遞投遞箱標準研討會上認為:當前智能快遞投遞箱的發展還處在探索嘗試階段,政府管理部門應當采取積極穩妥的態度,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發揮市場優勝劣汰的作用,讓市場來自動選擇。2013年10月9日,全國郵政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3年度第三次工作會議“審查通過了《智能快件箱》、《快遞代收貨款服務規范》兩項行業標準。
結合國外成熟經驗及國內電子商務、物流業發展現狀,個人認為自提柜的開發應該上升到國家及地方發展戰略的高度,積極開展相關試點,如:
1、從行業痛點入手落地解決規劃、布點與場地問題,如:
針對大學校園的規劃、布點與場地落實;
針對城市已建成區的規劃、布點與場地落實;
針對城市在建、未建城區的規劃、布點與場地落實;
針對城鄉偏遠地區的規劃、布點與場地落實等;
2、充分考慮市場競爭與創新,規避資源浪費,制定行業技術標準與市場公平投資模式,如:安全與技術要求;接口的標準與聯網的要求;經濟投放規模與公平投放模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國字中國郵政系統正成為這一輪自提柜投放的主力,投放區域也擴大到山東、四川、寧夏等地;2014年,智能快遞柜布放作為上海郵政的“一號工程”在住宅小區和商務樓按規劃推進;
當然也有人擔心這是國企在和民企爭地盤。
五、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提柜有其市場存在與發展的必然性,且前景較為廣闊;但其落地發展的生態適應、技術完善和創新、自我定位與商業模式等,都需要創業者的孜孜以求與深入探索。正如中通快遞副總裁金任群所說:方向比堅持重要。
“一個柜子“,成功運作可能成為“民生銀行“,失敗運作則就是一個鐵皮柜。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