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迷信執行力了,強執行力的大企業進入新領域,折戟沉沙的案例遍地都是。
去年夏天,嘿客剛開始布局,偶遇順豐一個中高層,聊起嘿客時,他不無驕傲地對我講,順豐的執行力有多強、基層店長有多熱情、順豐的實力有多雄厚、老總的決心有多大......。唯獨沒聽到他對單店運營的分析。當時我就預感嘿客前景不妙。
為什么?因為生意有兩種,一種核心業務邏輯相對簡單,擴張起來簡單粗暴,布好局,管好團隊,盯好執行,就能所向披靡。
當然,我從來不否認管好團隊、令行禁止的難度和意義,就像打仗從來也不是容易的事。正是這種困難,讓局中人會犯上執行力迷信。覺得有執行力就能搞定一切。
古代很多開國皇帝顯然比當代的企業家有更多的智慧。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是歷史上一個著名案例。當然,你也可以認為,這是在奪得江山后,皇帝穩固自己的勢力,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重新作亂。另外一個角度,從經濟上,治理國家發展經濟從來也不是武將擅長的事,因為武將擅長“攻”,而不擅長“經營”。亂時靠“武”得天下、和平時期治理國家就要靠“文”。
生意也是這樣,如果模式簡單,重執行、重資源、重死磕,那么就需要軍隊型的團隊,比方說房地產;
另外一種生意,模式復雜,在“點”上面頭緒多,重效率、重平衡、重調優,那么就需要高智商富有經驗的運營團隊。這就是萬達不光做不好商業運營,同樣做不好電商的原因。因為“武將”團隊常常既不會挑選治國良才,也沒有耐心聽這幫“文官”唧唧歪歪慢慢屯田,他們恨不得春天剛種下小樹苗,秋天就立刻碩果滿枝頭。因為——攻下一座城池有時候也不過是一夜之間的事。
也許有人會問,老簡你是萬達黑,人家不還有院線做得那么好?第一,萬達院線依賴于萬達的商業地產,本來就有先天優勢;第二,萬達院線的朋友說——幸虧當年院線是個小業務,總部也沒怎么關注,所以默默做起來了。等到真的做大了,總部也管不了了,不如放手。如果一開始的時候,總部老是插手,根本做不起來。
突然同情起思聰.......健林叔叔你就放手讓思聰拯救萬達吧,不然國民前夫好寂寥......。
嘿客想鋪業務,顧客需要服務
如果想做便利店類的小型落地零售,那么有個必讀讀物——711創始人鈴木敏文寫的自傳《我的零售人生》。期間鈴木數次強調“一定要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對于國內多數企業,“以消費者為中心”僅僅還停留在一句口號上面,沒法落地。那么如何才能落地?落地的方法千千萬,就像哄女孩子的方法有千千萬,但最后衡量是否成功的標準,和哄女孩子一樣只有三條——是否喜歡和你在一起、是否經常跑來和你在一起、是否不大愿意理睬你的對手。
嘿客的業務模式,一開始就是一幫完全沒有落地經驗的人的空想,而不是基于現有消費者需求的優化。為什么我不可以在家里下單、用手機下單,偏偏要跑到你嘿客里,用你的客戶端下單?我都到了地面店了,為什么不可以直接付錢把東西拿回家,反而要掃描二維碼等送貨?這種強行把消費者推入自己YY出來的場景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沒人來。就像昨天哪位用荔枝求愛的男生,換來的是姑娘的一句“幼稚”。
再強的執行力對消費者的選擇毫無作用。
嘿客急躁圈地,成敗來自運營
做戰略和投資的人總會先關注“業務模式”,而消費者關心的是“服務品質”。因為真正能夠讓零售服務類業務長久的是后者,而不僅僅是前者。所以任何零售服務類業務,都是戰略+運營的成功,這就是這類業務難做的地方。太多以圈地起家的傳統企業,重戰略、重布局,輕服務、輕運營。業務模式是骨架,運營服務是血肉。光靠骨架,動物跑不起來。
鈴木敏文在書中還強調地域差異化,甚至店面之間差異化的重要性。北海道和東京都,靠海邊的店和市區的店,經營品類有很大差異,他把最重的采購決策權放給店長。這種運營經驗,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一開始設計好的品類模式,往往在落地時需要大幅度調整。這些都是在實際運營中慢慢“長”出來的,而不是事先能夠設計好的。
做連鎖零售的都知道,決定整個系統是否能良性運轉的,并不是連鎖數量,而是單店績效。單店績效不過關,規模越大虧得越多死得越快。
資本是汽油,運營能力是發動機,發動機不好,給油多了,車子不僅跑不快,還會爆缸。
老一輩企業家,總喜歡“布局”和“跑馬圈地”。
什么是“布局”?“布局”是整合進來的資源,業務真正能連接起來,形成1+1>2的合力。而傳統企業的“布局”,拉郎配的居多,經常不考慮上下游有沒有一起過日子的感情基礎,經常覺得一男一女關到一間屋子就可以過起幸福家庭生活了。所以“整而不合”遠多于“整合”。
五年前,盛大資本的一個兄弟,在五道營的咖啡館,給我描述陳天橋是在如何“下一盤大棋”,但就我看來,從業務上,這些看起來貌似在上下游的企業,其實結合不在一起。就像即便找到三個金牌導演,累死也無法撐起整個萬達院線的票房。“點”再強也難以和“面”對接。5年后,我這位兄弟早已離開盛大自己創業,玩這盤大棋的,是樂視而不是盛大。兩個公司的異同,是樂視利用資本,盡其全力,在版權這個原點上,努力做到最強。最后以此作為跑馬場來整合其它關聯業務。
什么叫圈地?圈地的核心是,你進來了,別人就進不來了。如果你進來了,別人也進得來,那圈進來的就不是地,而是成本。還有一種“圈地”方式是,先進到共有地盤,然后透過彪悍的運營能力,把對手擠出這個市場,或者合并掉。這要看這個商業模式是否真的能形成規模效益和馬太效應。在互聯網領域,這個現象很明顯,在地面零售領域,要想擠走對手非常困難。最后還是要靠自己的運營能力立足。
順豐想吃獨食,平臺需要開放
快遞的落地的確是個剛需,特別在住宅區。現在很多小區物業,都不得不開辟了獨立區域幫業主收發快遞。這也是依靠快遞落地來獲得客流量的最有效手段。但對于順豐來說,最要命的問題是,順豐自己由于定位高端,在成本敏感的電商包裹業務中并沒有壟斷地位。而一手做快遞、一手做落地,又和其它快遞公司形成了競爭關系,所以不可能接納其它包裹快遞公司的落地。
歸根結底,順豐做嘿客,是順豐的需要,而不是消費者的需要,就像一味強調自己需求的小伙子,沒法獲得姑娘的心。
傳統企業,缺的往往是對運營的重視,對消費者的理解。
所以,一家嘿客,孤零零矗在那里,門可羅雀。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