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前,津門的兩聲巨響,讓我們驀然間發現,中國重化工業的供應鏈居然是如此的混亂不堪,能在城市的核心區里將普通倉庫改建為?;穫}庫,而且是在一個曾經號稱“21世紀看天津”的明星新區。這不僅是城市建設邏輯上的倒行逆施,也是對供應鏈風險的完全漠視和對社會、對客戶的極不負責。
一場爆炸,連同對爆炸真相的發掘,有可能讓天津利用港口的區位優勢發展成為北方國際供應鏈樞紐的夢想化為泡影。
更重要的是,這場爆炸對中國重化工業供應鏈乃至城市供應鏈的影響可能是雪上加霜,導致這些供應鏈的規劃和建設陷入一場無休止的、沒有贏家的長期僵局。
從廈門的PX項目到廣州的垃圾處理廠,無論是化工圍城還是垃圾圍城,民眾對于生產(處理)設施的安全和環保的信心已經蕩然無存,直接導致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化工建設項目和垃圾處理項目因選址引發民眾的抗議甚至沖突而被迫凍結或重新規劃。這場爆炸,將民眾對安全和環境的擔憂從生產性設施擴展到了物流倉儲設施,可以說,今后涉化產品的物流設施(包括加油站)在選址和運營上將會越來越普遍的遇到來自社會的質疑和抵制。
不同于美國的地廣人稀,自然地理條件和人口因素都決定了在中國不可能將這些設施節點都建設在遠離人群和城市的地方。由此,我們會進入一個“悖論”時代,一方面我們都需要化工業為我們提供更多更好的材料,也需要有更好的垃圾處理設施,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愿意任何一個這樣的供應鏈節點建在我們的身邊。這樣,我們在規劃和運營供應鏈的時候,鄰避效應的影響已經是一個不容回避且不得不認真面對的客觀現實問題了。
誠然,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需要實實在在地從細節做起,堵住供應鏈上的一切漏洞,重建公眾對涉化產品供應鏈運營的信任。
除此之外,似乎沒有它途。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