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著投資人的錢,另一只手也干著投資人的買賣。在一片大眾創業熱潮中,手握熱錢的電商大佬對創業新項目也充滿熱情。日前,JD+智能奶茶館落戶深圳開業,加速孵化器開放。據記者統計,京東、阿里等電商企業除了通過孵化器、眾籌等模式關注微創企業外,還以投資的形式向創業公司撒下了大筆資金。電商“不差錢”式孵化、投資創業項目主要是進行戰略投資,補短發展業務板塊,但對于電商而言,這是擴大業務的一劑良藥,還是終將曇花一現?
電商變身投資人:是一劑良藥還是曇花一現?
孵化新興產業
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吸引消費者眼球的新興事物成為電商大佬關注的焦點。在電商企業看來,這些前沿項目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能在早期培養更多潛在消費者。
JD+智能奶茶館日前在深圳開出分號。這是繼今年5月落戶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后京東智能開業的第二家智能奶茶館,同時也意味著JD+開放孵化器在深圳正式啟動。瞄準智能設備做孵化器已是電商巨頭的共同選擇。今年4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智能生活事業部,整合天貓電器城、阿里智能云、淘寶眾籌三個業務部門,支持智能產品推進,宣告阿里智能產品孵化器成立。
孵化器在創業領域并不新鮮,甚至已成為創業項目“從0到1”的重要開始途徑之一。據了解,孵化器一般對創業項目提供場地、設備等基礎設施支持,還將依據自身資源進行資金、技術等特殊支持。根據規劃,JD+智能奶茶館將承載智能新品首發、路演、體驗,創業者交流、融資洽談、行業權威信息發布等活動。
在“大眾創業”時代,孵化器成為電商企業借自身渠道優勢布局的方式。上月,京東智能宣布成立國際業務事業部,并將大批引入海外項目。京東智能國際業務部總監林志彬表示,京東智能作為智能硬件孵化平臺,將對引進項目提供對接投資、供應鏈資源、渠道等支持。
投資撒錢補短
電商廣撒網式對孵化器投資直接看中的是創業項目與企業自身業務形成互補性。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京東投資的項目已超過15家,阿里超過30家,58同城(現已與趕集網合并)也已達到12家。統計數據顯示,電商平臺在進行投資時多關注于電商、O2O、智能硬件、金融等多個領域。除了京東入股永輝超市、途牛網,阿里入股蘇寧云商等重大戰略投資外,電商企業更喜歡關注于創業項目的前期投資。其中包括京東今年投資穿衣助手B輪等。
從電商的歷史投資信息完全可以看出它的投資目的,除了小部分資本投資外,更多的是戰略投資,即對線上線下業務進行補充。其中,為快速打開生鮮、O2O到家、校園市場等局面,京東近期分別投資了天天果園、餓了么、到家美食會、分期樂等項目。阿里則更加直接,大量通過收購、控股的形式進行投資。無疑,掌握話語權的阿里將利用項目更好地服務于所倡導的“大生態”建設。
北商研究院分析認為,在電商企業經營中,投資線上線下項目成為企業快速補短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金融等領域作為打通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成為企業必須關注的焦點。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電商平臺的投資大多和自身業務相關,屬于戰略性投資,這些項目一旦成長起來可以彌補或者完善電商平臺的產業鏈和產業布局。
“不差錢”式布局
“不差錢”被業內視為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打造孵化平臺,投資新項目的前提條件。不差錢式布局不僅成為電商企業擴大布局的開路先鋒,同樣也是進行行業競爭的“潛規則”。
“與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多投資生活服務類項目有所不同,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作為平臺,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平臺屬性,他們投資的項目涉及線上線下布局,涉及產業鏈的前后端。”在曹磊看來,電商平臺對這些項目的投資,也是為了規避有潛力項目被競爭對手收購的風險,避免有潛力的項目在自身發展不夠完善的領域做出成績,從而成為競爭對手。
此前剛剛拿到22億元融資的二手商品交易平臺百姓網也成為一個“不差錢”的主兒。百姓網CEO王建碩表示,百姓網已完成拆除VIE結構,并計劃于近期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王建碩表示,目前公司擁有充足的現金準備,將繼續“輕公司,大生態”戰略。其中,一大戰略重點是通過內部孵化和戰略投資深挖移動端和二手車市場。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58同城和趕集合并后已占據大量二手商品交易市場份額,同時,阿里等電商大佬也開始布局二手車交易,“百姓網通過內部孵化的形式可以籠絡員工人心,增加業務競爭力”。
曹磊表示,亞馬遜、谷歌等國際互聯網巨頭投資眾多項目的成功為國內企業提供了借鑒。不過,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投資諸多的初創公司,也是為了間接提出更多的互聯網概念,用概念牌為投資人“畫更好的餅”。
解藥or毒藥?
投100個項目能有一個成功就算成功。在投資領域,創業項目的失敗率要遠高于成功率,但一個成功項目帶來的利益回報也是足夠可觀的。這也成為投資領域對處于風口的創業項目趨之若鶩的主要原因。不過,電商企業尤其是一些新興項目自身仍處于不穩定期,對外投資也將造成資源分散。在一位創業者看來,目前行業已被公認存在巨大泡沫,一旦破裂甚至將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
北商研究院特約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表示,從行業判斷來看,目前正處于一個產業革命階段,大部分傳統商業模式難以為繼,新的模式又擁有巨大潛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更看重新興模式創業型公司,成功幾率也更高,一家企業的成功足夠帶來百倍千倍的增長。賴陽認為,已經發展起來的電商企業憑借自身經驗對項目有較強的鑒別能力,“這也是投資者愿意讓他們拿著資本對外投資的原因”。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對于自身尚處不穩定期的電商大佬而言,投資的新項目究竟是解藥還是毒藥仍待項目發展,畢竟已有大量項目宣布倒下。上述創業者表示,一些項目甚至完全是以讓巨頭收購為目的進行的創業,“電商傳遞式投資也將行業泡沫越吹越大”。同時,資本環境突變也讓本就吃融資“救濟糧”的企業未來投資的可持續性充滿變數,為發展前景抹上陰影。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