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地處東南亞中心位置的地理優勢,為其發展成為區域性生產中心和貨物集散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過去幾年來,泰國不斷發展戰略通道地位的交通運輸和物流系統,同時持續提高商貿系統的便利程度,以提高國家的經濟和商業競爭力,穩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2015年東盟十國將正式成立東盟經濟共同體(ASEANEconomicCommunity,AEC),進一步建立更統一的生產基地和市場。在服務業方面,物流服務業也將進一步開放。故此,泰國物流業者將迎來更大的機遇和挑戰。
2013年泰國物流業小結
2013年泰國物流成本約為183.52億銖,占以當時價格計算之GDP(GDPatCurrentPrices)的14.2%,低于2012年的14.4%。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因水災重建而將國內需求量推漲至頂峰的動力在2013年出現疲軟,同時國內外經濟狀況和國內政局均出現眾多不穩定因素。
2013年泰國物流成本結構以貨物運輸為最主要部份,在總成本中所占比例高達51.9%,較2012年的52.6%略為降低;貨物運輸成本總額為9,532億銖,同比增幅1.78%,占GDP的7.4%。次之為倉儲成本,占比39.0%,較上年的38.4%略微升高;倉儲成本總額為7,152億銖,同比上升4.73%,占GDP總值的5.5%。而物流管理成本則僅占9.1%,總額為1,668億銖,同比增幅為3.47%,占GDP的1.3%。
全年泰國國內外貨物運輸總量為7.427億噸,較上年略升3.78%;國內貨運總量為5.297億噸,同比略增1.83%,其中海岸貨運增幅高達26.58%;國際貨運總量為2.13億噸,同比降低3.07%(見圖一)。
2013年泰國物流成本占工業總銷售額的8.06%,2012年該比例為7.27%。2009年至20012年中,物流成本占國家工業總銷售額的比例持續下降,逐年降幅分別為10.02%、9.10%、8.47%和7.27%。
物流成本占比居前五位的工業類別分別為鞣革及制革業、家具制造業、非金屬礦制品制造業、紡織面料制造業和木材及軟木、木制品制造業,物流成本占比分別為14.71%、11.53%、11.37%、11.28%和10.98%。
國內貨物運輸仍以公路交通為主,占比高達80%;水路運輸占比次之,包括國內水路運輸和海岸運輸,分別占比9.0%和8.4%;鐵路運輸和航空運輸則僅占2.2%和0.02%。國際貨物運輸方面多依賴水路運輸的方式,占比87.36%;公路運輸居次,僅占12.3%;航空運輸和鐵路運輸分別占0.3%和0.02%。因邊境貿易額和跨境貿易額的持續提高,公路運輸在泰國貨運業中的比重仍在不斷提高。
2011年至2014年期間,泰國經濟和政治均處于非正常狀態,受到國內政局、自然災害、國際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打擊了國家總體信心。以至直接支持國家貿易、進出口等業務的運輸和物流服務業總量處于平穩狀態,與國內生產能力和國際市場需求趨勢保持平衡,物流成本與GDP比例穩定在14.0%至14.5%之間。
泰國物流發展戰略
為提高泰國的物流業的發展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泰國政府制定了第二版《泰國物流系統發展戰略(2013年-2017年)》。該戰略計劃制定了宏觀目標和一系列細節目標,其中包括:
戰略定位(StrategicPosition):將泰國建設成為湄公河流域國家的貿易與服務中心及亞洲貿易門戶,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相對優勢,以此配合地區的合作與發展;
戰略目標(StrategicObjectives):包括三方面:1.提升物流服務系統的潛能及效率,以滿足客戶對國內外物流的需求;2.加強泰國企業的競爭力,創造更高附加值;3.在發展的同時降低國家乃至區域的貧富差距。
最終目標(UltimateGoal):提升區域競爭力,發展經濟,強健企業經營,分散發展機遇,同時考慮到保護資源、環境與能源,提升生活質量,重視各階層人民的福祉,從而改善區域內人民的生活水平。
戰略計劃要求:至2017年,物流成本占GDP比例不超過12%;物流業創造的經濟價值從2011年的3,100億銖升至3,500億銖;跨國貿易指標(TradeAcrossBordersIndicator)排名從第20位逐年上升,貨物放行時間研究(TimeReleaseStudy,TRS)排名同樣逐年升高,2016年內將電子貨運(e-Freight)系統和國家單一窗口系統(NationalSingleWindow,NSW)聯網,并在2017年內通過國家單一窗口系統以電子操作方式辦理業務。
截至2017年,在運輸方式方面,要求水路運輸占比提升至10%,海岸運輸占比提升至6%。在發展物流服務業者和物流業務網絡方面,要求在鄰國或區域內提供服務(或其業務網絡可以在鄰國或區域內提供服務)的物流服務業者數量有明顯增加,獲得與物流相關的國際認證的業者數量明顯增加。此外,在管理能力方面,還要求培養通過正規機構卡車駕駛培訓的人員達到每年10,000人,通過物流及供應鏈管理培訓的專業管理級人員每年5,000人等。
泰國發展物流系統的重點
泰國政府方面予以重視,優先發展的方面包括:
首先,需要盡快提高物流從業者,尤其是基層操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從業水平,并培訓大量技術熟練的勞工。同時,通過使用各種工具和技術,以及制定物流職業標準規范,協助物流企業確定適合自身的勞工數量,有助于提高企業經營效率,緩解不斷升高的勞工成本。政府有關部門和民間企業須密切配合,共同擔負長期培養人才,培訓勞工的責任,才能解決長期以來物流業勞工短缺的問題。
其次,推動36個與發放證明文件、進出口許可證和物流服務許可證程序相關的機構和部門的合作,加速使用全電子國家單一窗口系統,做到信息交流互通。各機構和部門盡快完善各自內部相關的法例法規,減少進出口流程中出現的繁冗、重復手續和作業,早日實現全電子化流程(Paper-freeTransaction)。
再次,加速發展物流服務供貨商(LogisticsServiceProviders,LSPs)的服務質量,并建立物流服務供貨商服務質量標準認證系統。支持物流服務業者建立廣泛的業務合作網絡,涵蓋鄰國范圍,并擴展至整體區域,此舉不僅可以強健企業自身,還可以提升競爭力。此外,還應繼續加強物流系統在工業需求供應鏈優化(SupplyChainOptimization)中的效率,以及通過對農產品收成后的有效管理,達到為農產品增值,最終提高農民收入的目的。
最后,從多個方面加速發展支持泰國物流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旨在有效節能,充分利用物流成本。其發展重點為鐵路運輸和水路運輸,以提高國家競爭力。
泰國物流業在AEC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和許多行業一樣,進入AEC時代,東盟十國融合成一個巨大的市場,物流市場同樣擴大,給泰國物流業創造出更多、更大的商機。與此同時,隨著服務業的進一步開放,泰國物流業必然也將遭遇更多外國同行的挑戰(見圖二),必須化壓力為動力,提升服務效率和發展潛力,迎接更激烈的競爭。泰國中小型物流企業將從本地業務量大幅增長中獲益,而外國物流企業進入本地也需要使用本地企業的服務,同樣為中小型物流企業帶來新的業務。
泰國物流企業應盡快擴大在鄰國的投資,尤其是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老撾、緬甸等國家。柬埔寨是泰國出口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而泰國對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出口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因兩國消費者都具有較好的消費能力。老撾和緬甸則是泰國重要的原料供應地。
東盟十國的經濟合作需要更緊密聯系,無論是公路、鐵路、水路還是航空等交通運輸相關的基礎建設也將迅速增長、擴大、延伸、加強。分布在泰國邊境的南部海岸經濟走廊(Southern-CoastEconomicCorridor)、東西經濟走廊(East-WestEconomicCorridor)和南北經濟走廊(theNorth-SouthEconomicCorridor)是橫貫泰國與柬埔寨、老撾、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邊境地段的重點開發地區,相關基礎設施的興建也是首要之急。各方均已加強合作,在邊境地區建立相應的經濟開發區
據分析,泰國物流企業在東盟經濟共同體成立后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統一市場的成立將推動各國將生產基地轉移至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因此對公路運輸的需求將會有較大增長,同時推動泰國成為區域貨物集散中心之一。其二,對泰國人力資源而言,物流人才和勞動力方面的競爭將更為激烈,將會有更多外國相關勞動力進入泰國。其三,泰國物流服務企業聘用外國人才和勞動力的人數將會進一步提高,甚至部份外國物流企業可能會與本地企業進行合并或直接并購。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