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
(一)企業虧損,融資困難
2014年企業虧損總額大幅提升,虧損速度加快。2015年,PPI繼續下跌,企業虧損額與虧損占比進一步加劇。破產的企業主要為中小企業、地方國有企業和產能過剩企業。由于融資難等因素導致的經營困難,即便宏觀調控采取降息、降準的寬松貨幣政策,在目前的機制下也仍然解決不了它們的資金問題,反而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它們的困境。因為它們一方面缺乏渠道獲得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因貨幣投放推高市場工資水平而提高生產成本。
(二)市場需求不足
根據國際經濟組織所公布的中國進出口情況,嚴格意義上來講,我們的進出口都在下降,說明我們現在內需嚴重不足,這個內需不是消費者的內需,而是產業內需所表現出來的貿易順差。
(三)虛擬經濟的沖擊
近幾年,虛擬經濟發展很快,包括互聯網金融和供應鏈金融,2013年甚至被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元年,但作為學者有義務去發現里面存在的問題。供應鏈金融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資金,二是資產。目前,互聯網金融的資金去向有兩個,一是放高利貸,根據我們的調查,高利貸利息基本在3分5以上,第二就是買理財。第二個問題就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很少有充足的備用金,很少有做資金托管的,這就給互聯網金融帶來了風險。截止到2015年的10月初,大概有664家互聯網金融企業跑路,沒有跑得最快,只有跑得更快。甚至浙江臺州一家企業,上午上線,下午就跑路了。供應鏈金融問題也很嚴重,90%的供應鏈金融企業不是在做供應鏈,而是在做金融套利。2013年在中國的某個地區,出口增長2%,但退稅增長23.9%。今年1到9月份,出口增長了7%,而出口退稅增長了29%。這就是為什么我國的統計與其他國家的統計存在著巨大的剪刀差,就是有一批打著供應鏈金融的幌子,做著非常勾當的企業。
二、中國企業的轉型之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應何去何從,我想我們應該在智慧供應鏈上尋找答案。而智慧供應鏈的核心之一是電子商務化程度。李克強總理談到了“互聯網+”,但是“互聯網+”到底帶來了什么,第一是帶來了便捷化的通路。第二是便捷的服務,但更關鍵是是能不能帶來電子商務的三維度理論。今天的互聯網企業玩的是短平快,沒有基礎。
三、我們理解的中國制造2025
(一)信息數據嵌入式的全生產周期管理
供應鏈的運營必須要走向數字化供應鏈、智慧供應鏈這條道路,即用互聯網技術來改良傳統的運作模式。目前,我們的理論界與實業界都在探索中國制造2025。而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不是簡單的工業機器人,而是信息數據。是嵌入式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其包含了線上和線下的12個流程。
剛才談到互聯網金融要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是一個沒有信用的社會。只有有技術、有訂單,有理想的中小企業才是融資的對象。因而信用管理,是供應鏈需要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知識和技術的信息管理。一旦線上和線下的六大流程融合,整個供應鏈的高效率就能實現,這大概就是中國制造2025的含義。
目前,我國的供應鏈出現了什么問題,為什么無法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我計算了跑過大盤的77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其庫存已經到了新中國的歷史新高,2014年有784億服裝庫存,說明我們的庫存全在供應鏈渠道。因為我們的紡織業90%訂單為期貨訂單,這樣的生產方式是無法實現競爭力的。
(二)自組織產業生態化
目前,供應鏈研究主要集中于雙邊關系,最近一兩年,三邊關系、四邊關系、網絡關系的研究開始出現。未來,供應鏈將越來越呈現出網絡性的狀態,自組織產業生態化將是供應鏈的研究重點。自組織產業生態化即能集成所有的產業主體、形成跨條線、跨部門、跨區域的、與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廣結聯盟、物聯網和互聯網相融合的產業共同進化的生產體系,既實現自組織的價值生產,同時又能提升整個產業網絡的競爭力,最終實現產業可持續和可循環。
(三)拓展的產業技術和服務化網絡
拓展的產業技術和服務化網絡:以服務為節點,技術為核心,以直接或間接服務供應商、整合服務集成商、直接或間接服務客戶為成員,包括水平結構、垂直結構、斜向位置三個維度,以及管理、監控、分解或集成流程鏈接四種方式建構的從初始供應商到終端客戶的復雜網絡。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實現活動的高增值性,同時又能實現標準化。
拓展的產業技術和服務化網絡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最近兩年,文獻提出了“服務化悖論”的概念,其是一個線性關系,甚至是倒U關系。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在什么樣的狀態下,供應鏈的服務化才能真正給我們帶來績效。
四、如何實現智慧供應鏈?
(一)智慧供應鏈的要素——可視化
供應鏈結構越來越復雜,會導致供應鏈的低效率和高庫存。所以我們如何感知我們的世界正在發生的事件,并且還能做到數據挖掘后可視化,并據此來調整我們的供應鏈,將是學術界和實業界面臨的新問題。
目前,大量的服裝生產企業在倒閉,但同時也有新的服裝企業在起來,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他們的經營模式與供應鏈模式完全不同。消費者在網絡點擊第一刻的數據,即利用TOC理論(約束理論)來引導生產。這種模式給我們研究新的供應鏈模式提供了樣本,需要我們深入研究。
(二)智慧供應鏈的要素——生態化
以利豐的供應鏈為例,它可以在美國設計、全球采購、中國制造、全球銷售,其產業的組織生態化就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阿里巴巴的一達通,解決中小企業在出口過程中的問題。中小企業沒有渠道知道海外的訂單在哪,同時海外訂單還涉及報送、通關、資金等問題,中小企業無法處理這些事務。同時,2014年中小企業對外出口的賒銷比率是90%,這意味著嚴重的流動資金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阿里巴巴搭搭建了一達通這樣的平臺,整合海外的買家和中國的中小賣家,包括關檢、稅金等,這就是組織生態化的過程。
(三)智慧供應鏈的要素——智能化
阿里巴巴現在做的產業帶,就是將原來分散的落后的產業集群搬到網上,公布公司的生產規模、狀態、檔期、產品的品質等信息,與其速賣通匹配,然后再淘工廠,做供應鏈融資,這里就涉及決策智能化的過程。智慧供應鏈還有一個要素是生產活動與金融活動的反復迭代,我們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可以反過來拉動金融的增值性,但前提條件是供應鏈的管理和運營。目前,我們的供應鏈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只有把生產活動與金融活動進行相互迭代之后,供應鏈才會出現一種更加智能化、智慧化的狀態。
(四)智慧供應鏈的要素——集成化
集成化使要素聚合以后,成本最低,價值最大,如京東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圈。
總之,智慧供應鏈的核心第一是可視化,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化我們的流程、庫存、運輸,知道我們的瓶頸。第二是生態化,其涉及跨組織的系統整合,并且做到流程的標準化,但其更關鍵是信息技術問題,然后是智能化和集成化。如果我們的供應鏈真的具備了這些要素,無論是實業還是理論,都將欣欣向榮。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