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就像許多企業所表述的那樣,資本在原始積累階段都是茹毛飲血的。這或許就是市場經濟下,許多企業所謂的生存法則。
中國公路物流市場問題較多,小散亂差是長期以來的狀態,條塊分割嚴重、社會化程度低、信息不對稱等一直是困擾成本提升的藤條蔓枝。利用信息化和互聯網手段解開束縛,是物流創新發展的必要手段。所以,一場圍繞解決物流頑癥的圈地運動開始了。只是這場運動著實有些毛糙,以下亂象,是圈地運動過程中的典型表現:
關鍵詞:“攻打”物流園區
過去的幾個月里,國內許多地方的物流園或相關產業園區附近,經常出現一群人,他們向司機推薦APP并掃碼成為會員,有時還會有小禮品奉上。他們就是物流O2O平臺常說的地推人員。
為什么會選擇物流園區及其周圍地推?顯然,物流園區是貨車、司機、貨主聚集之地。據悉,全國大大小小的物流園區就有一千多家,這還不包括一些產業園區自身的小型物流港、周邊產業園區。如果按產業聚集地、商貿市場等來劃分,在中國1300多個縣級區域里,平均每個縣就有2~3個聚集區域,總數就是兩千到三千。
在這樣一個體量里,又有多少車主、貨主、物流公司?實在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那么向這些園區進攻,一些平臺認為是別無選擇的路徑。但是,在方式上就各有分別了。有的推廣人員徑直走進園區內部,經常被保安請出來,有時雙方情緒激動甚至會發生沖突。
揭秘:為什么是園區?
以園區為進攻對象不無道理。2014年以來,在國內眾多物流園區、互聯網+物流相關會議上,業內人士常以“物流園區與互聯網平臺大戰誰能勝出”為題,探討解決良方。分析其原因,首先,跨界而來的互聯網平臺,沒有用戶流量,只有APP這一樣武器,只有通過尋求車貨資源上網。園區是車主、司機和貨主的聚集地,是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整合的對象。
其次,目前多數物流O2O商家的宣傳來看,大多平臺談及的車貨信息不對稱、空駛率高等問題,多發生在物流園區。物流園區恰是解決物流問題,實現集約化、社會化的主要結點。同時,許多物流園區信息化、網絡化、社會化經營水平參差不齊。平臺可以降低貨車返空率,節約停車管理成本等痛點,提高物流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以暴力和武力的非正常手段進行惡意競爭的作法,需要行業同仁堅決抵制。
關鍵詞:借資本“圈地”
物流業需要資本的注入,這對發展有力。2014年以來,公路物流領域APP融資者已有超過30家。羅計物流、貨車幫、運滿滿等平臺不斷傳出融資消息,A輪、B輪、C輪甚至C+輪、D輪等融資正提振著物流APP商家的信心。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的物流APP總數在300家以上,從這個數字上看,至少有10%以上的平臺服務商獲得了融資。國內包括百度、騰訊、君聯、鐘鼎創投、經緯、金沙江、成為等在內的投資客紛紛出資(詳見表)。
在資本的助推下,物流O2O平臺不斷加大開發市場的力度。不管是在哪個地方起家的服務商,都希望資本的力量試圖形成全國覆蓋的一張網,構建互聯網經濟下的新物流生態環境。“圈地”展開后,司機在不同的物流園似乎都能見到一些APP推廣人員,不同平臺的推廣人員也能常見面。每個司機手機上可能會有若干個APP,有時要找貨,就要上許多個APP。司機們樂了,因為選擇多了,有時還能拿到平臺服務商的補貼,不但不交信息費,還有返利。
但不難發現各種APP的功能也非常相似。無論宣傳的有多好,對于使用者的車貨雙方來說,除了有些APP是面對城際業務,有些APP是面對同城業務外,大多數平臺模式和功能并沒有太多本質的不同,用戶用誰都一樣。
揭秘:盲目“燒錢”有盡頭
找到資本就贏了嗎?之后該如何發展?“燒錢”終有盡頭。
物流O2O平臺要想實現車貨雙方線上交易,必要的持續性推廣、培養使用習慣的工作必不可少。資本的協助可以加速進程,正如一位資深物流人所講的那樣,物流業升級需要資本和風投的參與,但是有了資本并不意味著成功。近兩年的滴滴打車補貼模式,讓出租車行業跟隨互聯網火了起來,的確讓大城市出行的人們體會到了便利。物流APP推廣復制這樣一種路線,也來補貼一下用戶,讓用戶參與也是一條不錯的路。不過,吸引用戶參與是短暫的,大多數用戶只將其作為業務拓展方式之一。
不難理解,貨運業的車多貨源少,正好與出租車行業車少客源多相反,況且貨運市場標準化進程正在完善中,物流的流程與打車流程不可相提并論。再說,純粹的補貼只是起到吸引用戶的作用,并不能長期運用。
不過,拿到資本更不是買更多的車,盲目擴大網絡。到底獲得資本支持的平臺該走怎樣的路,需要每個平臺商找到基于市場需求的契合點,而不是盲目地擴展所有物流細分領域。從目前的市場發展來看,羅計物流、貨車幫等發展速度較快的平臺,正適時調整策略。
羅計物流更加注重大數據的應用,強化技術服務策略;貨車幫在發展誠信體系方面努力,技術上更是與英特爾、阿里合作通過開發平臺電腦,不光是推廣APP也為其應用創造更加安全可靠的體驗環境。同城物流的云鳥物流正努力加強對司機的培養,線下努力挖掘貨主資源,并啟動社會保險賠付計劃;速派得自主研發同城零擔物流系統,正不斷與物流企業實現融合發展。
在這些企業求變過程中,難免起初會走同樣的路,被同行所質疑、詬病,但可以看出他們在努力改變。目前來看,“燒錢”只是促銷推廣中的一種手段而已,隨著服務的完善,平臺終將給予車貨雙方更多實惠和便利。
關鍵詞:放大物流痛點
例一:2013年,全社會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為18%?
18%這個數字,許多平臺企業在初期宣傳過程中曾大量使用,以表明國內外物流成本的差距之大,進而說明利用互聯網平臺模式進行升級的必要性。
例二:全國公路貨運車輛空駛率為40%?
40%空駛率不能只解讀為空車行駛,據悉,空駛率包含貨車空車等待裝貨的時間并不意味著有40%的車輛都在路上空跑著。
揭秘:放大同質化弊病
首先,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確實較發達國家高。但近年來,這一成本比率正在降低,2014年,我國全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率為16.6%。總體來說,物流成本高,實際上,成本高與我國物流標準化、信息化水平、政策措施等有諸多關聯。許多平臺服務商提到18%的物流成本,正是希望放大物流業高成本問題,引起關注。
其次,宣傳40%的空駛率,易造成人們對4成閑置車輛或40%的車輛在路上空跑的誤讀。在此基礎上,許多商家還圍繞空駛率帶來巨大燃油消耗而大做文章,宣稱平臺能為國家節省大量燃油。平臺的如上作法一定程度上是為引起關注,同時也表現出平臺同質化明顯、功能單一、定位模糊的不足。
對于物流O2O平臺平臺來說,看到物流業發展的問題固然重要,但創業和創新需要長期的實踐,更要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市場定位不準確,再放大物流痛點,也難以掩蓋競爭同質化的事實。
實際上,物流O2O平臺發展初期存在的“進攻”物流園區,借資本之力跑馬圈地,靠宣傳攻勢放大物流行業痛點進而提升關注度等弊端,反映出平臺在市場定位、核心競爭力和戰略推進方面的不足。初露鋒芒就顯出如此多弊端,想必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將更加嚴峻。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