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于環保越來越重視,綠色鋼鐵成了當前鋼企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企業才算是綠色鋼企呢?這個當然不能由鋼鐵企業自己說了算。
近日,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發布《2015中國鋼鐵企業綠色評級結果》,中國鋼鐵行業首次公布鋼企綠色評級結果。據記者了解,2015年納入綠色評級范圍的一共有69家鋼鐵企業,這些企業2014年合計粗鋼產量為5.99億噸,約占全國總量的73%,基本代表了我國鋼鐵產業的主流。
因此,2015年評級的結果體現了2014年度中國鋼鐵企業綠色發展整體水平。為應對2015年新《環保法》和新標準,鋼鐵企業已持續實施一系列環保改造提升工程,預計在2016年的排名中,中國鋼鐵企業綠色發展整體狀況將得到大幅提升。
綠色化不只是節能減排
盡管節能減排是綠色發展的關鍵因素,但中國冶金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表示,“綠色化”不單單是通過實施節能減排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而是要從發展理念上實現根本轉變,以“綠色化”的視角,從上下游產業鏈、城市社區等各個層次、各個方面重新審視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在綠色物流、綠色產品、綠色采購、綠色產業,以及廠城融合、環境信息公開等多個方面全面發展,持續不斷提升企業的綠色生命力。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本次鋼企綠色評價體系包含了綠色制造、綠色采購、綠色物流、綠色產業、綠色產品五位一體的全面評價體系,共包括四大板塊、14項因素、28個指標,全面涵蓋綠色發展各要素,目的就是對鋼企從全方面進行綠色評價。
據記者了解,目前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宣布聯合環保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發起成立鋼鐵綠色發展研究中心。未來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將利用鋼鐵綠色發展研究中心的平臺作用,與環保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以及其他成員單位進一步完善鋼鐵企業綠色評級體系。并探索與金融機構合作,將綠色評級與綠色金融緊密結合,推動供給側改革,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源向綠色企業傾斜,促使污染企業綠色轉型或退出市場,化解鋼鐵過剩產能。
根據企業排放總量、環保設施等指標進行的定量評價顯示,本期納入評價的鋼企當中達到綠色級別(評分80至100分)的企業僅12家,產量占到69家企業總產量50%;黃色級別(70至80分)企業24家,產量占比35%;紅色級別(60至70分)20家,產量占比10%;有13家企業評分低于60分。
據悉,綠色評級高分企業有如下典型特征:注重環境信息公開,定期發布環境報告等,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展示綠色發展成果,并接受公眾監督;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裝備現代化程度高,產品附加值較高,環保理念和管理水平領先;環保改造力度大,環保改造投資和環保成本都名列前茅;清潔工廠建設有亮點,廠容廠貌相對美觀,注重與城市和諧共融;注重發展綠色產業,在綠色采購和綠色產品等方面各具特色。
太鋼、寶鋼“綠色化”優勢明顯
太鋼作為一個典型的內陸城市鋼廠,能在此次評估中以優異成績勝出,得益于近年來在綠色發展上的見事早、行動快。太鋼始終把環境保護看作是企業生存的前提、發展的基礎,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實施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實現了全流程工藝技術升級和生產裝備大型、高效、節能、環保;以技術創新推動品種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不銹鋼為核心,包括冷軋硅鋼、高強韌鋼系列碳素鋼在內的高效、節能、長壽型綠色產品集群;率先推廣應用了一大批世界先進的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工藝技術,形成了包括固態、液態、氣態廢棄物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向集約綠色發展的轉變,主要環保指標國內領先。
信息透明度差制約鋼企綠色化評價
據記者了解,目前全國有500多家鋼鐵企業,公開綠色評級相關指標數據的企業不到100家。當前我國鋼鐵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工作仍然十分薄弱,部分企業沒有按照《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公開環境數據。只有少數鋼鐵企業按照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標準編制并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社會責任報告。
據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介紹,環境信息不公開不透明,滋生環境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導致環境監管事倍功半;對內,不利于化解過剩鋼鐵產能,劣幣驅逐良幣,對外,優秀企業為落后企業背黑鍋,少數落后企業影響鋼鐵行業整體形象。
中鋼協黨委書記劉振江表示,“十二五”以來,鋼鐵業整體節能環保水平提高很快,但仍存在企業間環保治理良莠不齊、投入差距大、全行業排放總量大等問題。同時,中國現有約12億噸鋼鐵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是結構調整的重頭戲。開展綠色發展評估工作在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轉型升級中是有所作為的。“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鋼鐵企業大部分還處于綠色發展初級階段,仍處于單項節能或環保治理工程的實施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玨強調。在他看來如何通過綠色化發展解決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將是“十三五”乃至未來鋼鐵工業必須思考的戰略性重心所在。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