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用企業簡況
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根據國務院〔1998〕42號文件批準設立,主辦單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作為我國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產物和棉花行業的綜合服務平臺,交易市場1999年成立以來,主要功能是服務于國家棉花宏觀調控,打造棉花綜合服務平臺,主要工作是組織國家政策性棉花的交易,為國家對棉花實施宏觀調控服務,以及開展商品棉交易、資金、物流監管、信息等綜合服務。
二、項目介紹
棉花物聯網項目經過多年建設,已經完成了125個倉庫的初步視頻覆蓋以及淄博鼎盛倉庫的有源RFID電子標簽試點覆蓋,經過多輪實踐,總結出了多個對棉花倉庫進行信息化覆蓋的實施方案:
2.1 通過攝像頭進行精密視頻覆蓋,實現每批標注
根據每個倉庫面積及庫容,配置安裝相應數量的視頻攝像頭,每個攝像頭覆蓋約1500噸棉花,可以實現在視頻畫面上對每批棉花進行視頻標注,并實現移動偵測功能,如果實現標注的棉花出現移動、出庫等行為,均會引發后臺系統警報,確保棉花時刻處于監管之下。
以新疆倉庫應用情況為例,新疆自治區政府確定的 “新疆棉花專業監管倉庫”44家,平均每個倉庫需安裝約60個攝像頭,通過對這些倉庫的視頻系統全覆蓋,實現400萬噸在庫棉花的精確標注,為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政策的順利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
2.2 通過攝像頭進行大面視頻覆蓋,輔以有源電子標簽
由于視頻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對大面積范圍內進行標注棉花物理位移的監控預警,防止監管棉花的違規出庫,強調的是事中、事后的監管。為進一步防止監管棉花的重復質押,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進一步研發了有源電子標簽系統,不僅完善對監管棉花物理位移的監管,更從根本上杜絕了重復質押的操作空間。
主要是對于在交易市場進行倉單質押的棉花,以批為單位,配置內置有源RFID電子標簽的垛頭卡,垛頭卡上詳細標注了該批棉花的所有信息,可以防止在質押棉花被重復質押的情況。有源RFID電子標簽內置有震動感應器和溫度感應器,可以實時監測在質押棉花的在庫情況,防止在質押棉花私自出庫的情況。
2.3 通過無源RFID電子標簽覆蓋所有棉包
目前,無源RFID電子標簽經過多輪實驗,已經發現了解決棉包無線電信號穿透問題的可能性。如果解決了無線電信號穿透棉包的技術瓶頸,即可以配合專業倉儲業務,在軋花廠環節即每包棉花植入無源RFID電子標簽,這樣便能實現使用手持讀卡設備進行移動巡庫功能,大大提升查庫時間,節省人工查庫成本。同時,手持讀卡設備還能植入GPS芯片,將棉包的位置信息也回傳至交易市場服務器,增加查庫信息的真實性,將不同時期的查庫信息進行比對,掌握棉包位置變動情況。也能實時監測每包棉花的出入庫及運輸情況,實現每包棉花從加工到倉儲物流到銷售使用所以環節的流轉情況全面監測統計功能。
目前新疆棉花總產量為430萬噸,約合1900萬包,內地棉花總產量為206萬噸,約合900萬包。如優先在新疆實現每包棉花在加工出廠環節即配置無源RFID電子標簽,則每年需約1900萬個無源RFID電子標簽。
三、信息化主要效益分析與評估
3.1項目建設的直接經濟效益:
項目全部建成并投入運營后,將會形成集棉花倉儲、物流配送、貿易流通等產業鏈為一體的自動監管網絡和體系,有利于降低棉花物流成本,提高棉花流通效率,提升棉花產業鏈的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預計每年實現棉花入庫量400萬噸,年交易、配送棉花150萬噸的規模,實現年收入1億元的效益。
3.2項目建設的社會效益:
1、項目建設有利用于提高棉花倉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棉花物流的智能化監管水平。
交易市場目前建立起了覆蓋全國的第三方監管網絡和體系,特別是倉庫遠程視頻信息采集項目的建設實施,大大提高了交易市場第三方物流監管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的保障了信貸資金的安全和物流融資業務的順利開展。但是在對棉花倉庫管理、棉花物流監管方面仍然面臨著一些具體問題:比如,交易市場雖然制定了嚴格規范的倉庫管理規章制度和棉花出入庫作業流程,但是對倉庫是否遵照執行只能依靠人工去抽查;交易市場建立的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和業務棉花監管模式也只局限于交割監管倉庫的“進出”監管服務,對于倉庫之外的處在流轉環節的棉花卻無法實現監管;即便是在倉庫內部,也只局限于保證在庫棉花的安全,對棉包內在的質量信息無法感知和自動檢測,更無法實現倉庫內指定棉包的定位與組批,交易流轉的效率并不高。
本項目建設通過在倉庫部署安裝物聯網終端與設備,建設以RFID標簽為基礎的棉包信息采集系統和數字倉庫系統,利用RFID標簽、傳感器、控制器的技術優勢與特點,將倉庫管理的規章制度、業務棉花出入庫作業流程、業務棉花監管流程等內容以數字化方式表現出來,建立業務流程管理模型和應用軟件系統,實現對倉庫流程執行的智能化監控,提高對倉庫的管理效率。項目建設的以RFID標簽為基礎的棉包信息采集系統與交易市場遠程視頻采集信息系統相結合,則可以實現對棉包內在質量的自動檢測、以及棉包跨部門、跨區域、跨系統的自動定位和跟蹤,實現倉儲棉包管理的智能化和物流監管的智能化。
2、項目建設為國家運用財政補貼等宏觀政策緩解、改善新疆棉花產業發展物流瓶頸難題提供了可能,對優化中國棉花產業發展布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新疆是我國棉花的集中產區,占中國棉花產量的三分之一多;目前,作為全國商品棉流轉量50%、占新疆全區棉花產量的90%的棉花,主要通過鐵路運輸方式運送到內地。2007年國家財政出臺的新疆棉出疆移庫補貼政策,對在新疆棉花通過鐵路運輸移庫到內地銷區的棉花給予補貼;這一政策對于降低新疆棉的運輸成本,提高新疆棉的市場競爭力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客觀上又讓鐵路成為疆棉外運的主渠道,大量棉花積壓無法出疆,鐵路運力緊張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少企業呼吁加強鐵路運力的同時,對新疆棉汽運給予補貼,以緩解內地市場棉花缺口。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在考慮對汽車運出新疆的棉花給予補貼。但是在實踐中,如何對通過公路運輸移庫到內地銷區的新疆棉進行認定,存在較大操作難度:因為相對于鐵路運輸與海運來說,公路運輸不具備相對統一規范的運營流程與標準,公路運輸證明作為流轉貨權的憑證,也不像鐵路運單和海運提單那樣,具有較高的公信度和唯一性。
本項目的建成將會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項目建設借助于物聯網技術,分別在新疆和內地的交割監管倉庫內、在運輸棉花的車輛上部署安裝物聯網終端及設備,在棉包上加裝RFID標簽,擁有相應權限的倉庫以及涉棉企業可以在棉包流通過程中,對電子標簽進行標準化讀寫操作,記錄棉包的整個流轉過程,通過物聯網標簽將棉包與在監管倉庫、交易平臺、物流配送的流轉實時可信的關聯起來,從而為國家相關部門以及交易市場的用戶提供商品棉包的在線監測、定位和雙向跟蹤等實時的智能化感知服務。通過這一系統,不僅為國家對通過公路運輸等其它運輸方式實施的出疆移庫進行認定與補貼提供了可能,還可以簡化審核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借助于棉花流通物聯網專業網絡環境,還能夠針對特定用戶的需求,對流通中的棉包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智能化區分,提供個性化的監管服務,例如:農發行貸款的棉花、大包棉、地產棉等等,對于國家有關部門及時監控棉花的流向與動態,出臺相應的補貼與調控政策、優化棉花產業發展布局提供了條件。
3、項目建設有利于精確統計我國棉花流通庫存,為建立科學、權威、可靠的棉供給市場信息監測和發布體系提供重要保證。
近年來,我國棉花市場信息“失真”問題比較突出,統計指標體系不完整,統計方法不科學,常與市場價格實際走勢相背離。棉花生產、流通、消費數據統計不準,不僅給棉花經營企業和紡織企業把握市場帶來難題,也給國家對棉花市場的調控造成困難,而且嚴重影響我國棉花產業健康發展。
項目建設分別在參與示范的軋花廠、紡織廠,交割監管倉庫部署安裝物聯網終端及設備,建立基于RFID標簽的棉包身份證制度,通過棉花交易市場搭建統一的基于物聯網的棉花流通綜合服務平臺,將流通中的棉花納入第三方規范監管,通過統計加工棉包的數量,可以準確地獲得棉花產量;通過統計特定時點國家認證棉花倉庫納入規范監管的棉花庫存數,可以得出我國棉花商業庫存數,結合其他手段統計出紡織企業棉花庫存數,即可隨時獲得任何時點的比較準確的我國棉花庫存數,從而為國家對棉花實施科學的宏觀調控以及為我國建立科學、權威、可靠的棉花市場信息監測和發布體系提供重要保證。
4、有利于降低棉花物流成本,提高棉花流通效率。
我國現行棉花檢驗主體分別為棉花加工企業、紡織企業和纖維檢驗機構,此外,棉花經營企業也配備了專人在棉花采購環節進行現場檢驗,這樣的檢驗體制主體眾多,任何一個環節或企業的檢驗都難以為其它企業或環節所接受和認可,加上棉花所有權人普遍對他人的倉庫缺乏信任,從而形成棉花每變更一次貨物所有權人就需要移庫一次、開包檢驗一次的現象,造成重復勞動和社會資源的浪費,客觀上增加了棉花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棉包破損率也大幅度增加。據測算,我國棉花從加工廠到紡織企業平均需要移庫5次左右,每噸棉花增加的直接物流費用(包括裝卸、重復開包檢驗、運輸等)超過400元。全國生產的棉花按400萬噸跨區域流通計算,每年直接物流成本增加16億元以上。
本項目建設了基于物聯網的棉花流通綜合服務平臺,棉花貨權人可以通過該平臺和物聯網專業服務網絡,實現對其棉花在流通過程各環節的在線監測、定位、質量追溯等實時的可信感知,確保了通過該平臺智能化監控的棉花質量、重量的公信度和權威性,同時,借助于該平臺以及交易市場建設的遠程視頻信息采集系統在內的第三方監管體系,能夠實現在庫棉花的安全保管,這樣在棉花購銷過程中就無須多次移庫,并可以有效避免多次開包、重復檢驗現象。這樣做,實現了棉花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有效分離,減少了重復出入庫費用,大大降低了棉花物流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
5、項目建設有利于促進棉包質量追溯制度的建立,推動質檢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
當前,以大包棉加工、儀器化公檢、信息化編碼為標志的中國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在改革推進過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儀器化公證檢驗結果及其條形碼質量標識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尚未形成,儀器化檢驗的棉花所占市場份額沒有明顯優勢。從技術角度講,條形碼系統本身存在著技術局限性,不能提供整個流通過程各個節點信息自動連續采集讀寫的技術支持,并存在易損、易拆換等安全漏洞。
本項目借助于物聯網技術,在棉花領域建立統一的可兼容支持條形碼的棉包信息采集系統:在交易市場各地的第三方監管倉庫內、在參與示范的軋花廠、紡織廠、運輸棉花的車輛上安裝物聯網終端及設備,在棉包上增加RFID標簽,擁有相應權限的涉棉企業可以在棉包流轉過程中對RFID標簽進行標準化的讀寫操作,形成棉花質量監管、棉包質量追溯的鏈條。在建成的棉花物聯網服務網絡平臺上,每一棉包從出廠到交易、到物流配送、再到紡織廠,整個流轉過程可以實時監測、跟蹤和追溯,從而實現對棉花流通和質檢環節的透明化和統一化管理,切實提高棉花公證檢驗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從而進一步推動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