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從國家國內貿易局副局長崗位退下來,開始擔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一職。截至2010年,在全國各地聽過我演講物流話題的人數超過1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年輕人。如今,我到許多地方去,不少物流企業管理人員都會稱我“老師”,其中的緣由,就是因為他們聽了我的演講才毅然走上物流之路。
物流是什么?我曾在中央電視臺講過,物流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生產與生活中都離不開物流。現代物流正改變著工業、農業、服務業的生產方式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供應鏈管理,正顛覆傳統的國民經濟運作模式,已成為一個戰略性產業。
物流,即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供應鏈,即生產與流通過程中將產品與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結構。供應鏈管理,即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物流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并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
要理解現代物流,一個相類似的產業就是旅游業,過去我們到國內外某個地方玩,要自己選擇買飛機票、火車票,訂旅館,找飯店吃飯,買公園門票等,十分麻煩。現在有了旅游公司,把以上一切外包給他們就可以了。過去生產企業與商貿企業把采購、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包裝、配送、銷售、貨代、回收等都自己干,叫“大而全”、“小而全”模式。現在有了物流公司,企業把以上業務都可以外包給他們,實現物流功能的一體化運作。而企業只需集中力量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研發、生產、市場開拓)就可以了,這叫社會化分工,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我在一些大學物流專業為新生講入學第一課時,有不少學生常問一個問題,物流業發展對我們年輕人意味著什么?我認為,物流業發展與年輕人關系極大,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
第一,物流業的發展對年輕人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深造目標。2009年3月13日,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指出,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適應中國物流業發展的需要,2001年,我提出了“啟動中國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設想”,分為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與崗前培訓三個層次。在國務院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有“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購”三個專業,還有“物流信息化”、“供應鏈管理”、“國際物流”等專門化專業,覆蓋了全國473所本科院校,1100多所高職高專院校與3000多所中專學校,在校學生超過100萬。物流師職業資格培訓與認證自2003年11月開展以來,已有30多萬人培訓認證,20多萬人取得了高級物流師、物流師、助理物流師與采購師資格證書。物流教育的規模穩步增長,質量穩步提高,緩解了物流人才的緊缺局面。
第二,物流業的發展對年輕人是一種就業的選擇。2006年,我們根據2005年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對全國物流就業人數做了大概統計,約1600萬人。到2013年,全國從事物流就業人數應該超過3000萬,其中中青年占80%以上。比如這幾年,飛速發展的電商物流,如順豐、德邦、圓通、中通、申通等物流企業在全國的員工都近十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青年人,特別是農村青年人。可以說,青年是中國物流大軍的主力。
第三,物流業的發展對年輕人是一種價值觀的文化熏陶。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追求合作共贏。物流講究的是資源整合,一體化運作,單打獨斗已不合潮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平等競爭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合作共贏。2.關注時間節約。物流特別講求效率、效益,物流公司一定要根據客戶要求,把貨準時送達,準時率是物流的基本要求。3.實施成本戰略。物流要求通過人力、時間、空間的節約,達到總成本降低,所以必須優化物流流程。4.貫穿誠信第一。物流,特別是供應鏈管理,要求縱向、橫向的融合與聯接,涉及供應商、采購商、生產商、物流商、金融商、經銷商、消費者等,他們之間的關系必須講誠信,要把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四,物流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年輕人的生活質量。由于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帶來電子商務井噴式發展,在網上形成一個虛擬的廣闊市場,如淘寶、天貓、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在網上可以購買、支付,再通過物流的實體運作,商品就可以送達到家。中國現有網民已突破6億,網絡購物用戶3.02億,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網上采購加電商物流對年輕人來講是一種參與,一種體驗,一種快樂,一種時尚,一種享受。2013年“雙11”,淘寶、天貓一天的銷售額超過350億人民幣,一天產生的快遞包裹1.52億個,中國成為年快遞量世界第二大國。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對年輕人的成長都是一種沖擊。中國物流業的發展,對年輕人來說,也是一種沖擊,但也是一種生命力,一種生產力,是挑戰,更是機遇。
(丁俊發,研究員、教授、中國知名流通經濟學家、資深物流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顧問)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