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物流需求增長放慢,市場競爭加劇的時候,我們發現物流信息化的投入卻在明顯增加,成為物流市場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并成為物流新一輪發展的主要內容;當大部分物流企業已經積累了越來越多的信息化實踐經驗之后,不少人卻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疑惑,他們在問物流信息化未來的方向和目標究竟是什么?有規律可循嗎?
回顧歷史總結規律
如果從物流信息化的發展歷程來看,的確有一些核心的、似乎不變的內容可以概括為規律,對把握物流信息化未來的方向可提供一些啟示。總結這些規律既是物流信息化本身的基礎建設,對于物流業本質的理解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現代意義上的物流信息化大體上可以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EDI算起。當時一些發達國家的大企業為了提高企業之間的商貿、物流效率,采取了電子數據交換即EDI技術,主要是兩大措施:一是建立第三方信息交換機構----EDI中心,企業之間不必建立兩兩通訊線路,只需與EDI中心交換信息即可;二是建立一套交換數據的標準(代碼、格式、通訊等),各企業把需要交換的數據按此標準轉換后即可與外部交換,不會影響內部數據的安全。盡管由于EDI采用專線通訊造成成本較高,普及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是給后面的物流信息化帶來極其深刻的啟發。至今我們建設的各種公共信息平臺,依然在遵守上述兩條原理,第三方服務和信息交換的標準化。另外還要指出的是,物流信息化發端于數據交換與共享,恐怕是這個行業特有的,至今我們還在為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所困擾,可見物流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對于這個行業的重要性不同一般。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微機和局域網技術的普及,推動物流信息化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以管好各企業自身的網絡資源和作業流程為目標,并形成了各種以TMS、WMS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統。從那時開始,物流信息化覆蓋了網絡和流程兩個基本范疇,只不過這一時期的網絡和流程僅限于本企業所轄的資源和作業。
從世紀交替到本世紀初的一段時間內,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大發展,物流信息化的方向再次轉向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其背后的驅動力是企業希望把網絡和流程的概念突破自身所轄的限制,開始考慮社會資源的整合、合作伙伴的協同。但由于種種原因,此項努力進展甚慢,表現為采用互聯網為技術架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困難重重,影響了物流市場的網絡資源整合和作業流程協同。至今,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仍然是一個影響發展的制約因素,而且尚未對以往的經驗教訓做出科學的總結,形成行業的共識。
但是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是不會停腳的,近年來物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推動了物流信息化的新發展,盡管在實踐中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方向還是依稀可辨的,就是推動產業走向“智能物流”。
簡要回顧上述歷史,可以得出幾點結論,對于加深對于現狀的認識和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有益的:
第一,物流信息化會始終圍繞著物流的網絡和流程這樣兩個基本范疇展開的,不斷地解決網絡和流程的問題,也必將遵循網絡和流程的發展規律。
第二,物流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及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對于物流行業來說地位特殊,是網絡與流程發展中的關鍵環節。
第三,物流信息化未來的方向是推動物流業的智能化,但基礎還是利用信息技術不斷提升對于物流資源的管控水平。
市場實踐豐富多彩
我們概括的規律是否符合實際呢?還必須要經過實踐的檢驗。物流信息化的市場實踐是如此豐富多彩,確實令人難以把握。為此要先對物流市場做一個簡要的分析。其實只要把物流的網絡和流程作為兩個基本概念提煉出來,物流市場的結構、問題、方向還是比較清楚的。
物流市場中有兩大板塊:一類是基礎服務市場如運輸、倉儲、快遞、裝卸等,對于資源的依賴性高,提供的是作業流程相對規范的標準化服務,核心競爭力多依賴于資源的規模和布局均衡,也就是說偏重于依賴網絡資產。另一類是專業物流服務市場,如汽車物流、服裝物流、食品冷鏈物流等,提供的是非標準的專業服務,對于資源的依賴性遠不如對于專業知識和控制能力的依賴,或者說對于流程的依賴更甚于對于網絡資源的依賴。在傳統的物流市場,我們不大會看到網絡資源與流程作業的分離,但隨著物流的深入發展,資源的擁有與使用分離,基礎的標準服務與專業的非標準服務分離,盡管他們之間還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合作關系更加復雜多樣,但是專業化分工的大趨勢是必然的。物流的兩大板塊已經出現,并各自在探索前進的道路。
基礎服務市場總體上看是供大于求的,并由于“(企業規模)小、(物流資源)散、(市場秩序)亂、(服務水平)差”,惡性競爭嚴重。因此發展的方向是通過資源整合,在集約化、規范化的過程中解決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當前我們看到的正是這樣一個進程。以最典型的公路市場為例,資源整合出現了一些成功的案例,顯示了極強的競爭力,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示范效應。其中有三種典型模式:一是以德邦為代表的資產性整合,二是以傳化物流基地為代表的輕資產整合,三是以卡行天下為代表的半資產整合。實踐中還有許多不同的整合形式,但共同的一點就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資源的整合,把資源的管理制度、標準和責任都固化在同一的信息系統之內。在這類市場上,由于流程相對規范,信息化的重點是網絡的資源管理。或者說,此類信息化的競爭力最終在于對物流資源(貨、車、庫、人等)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和控制能力。隨著物流市場需求的發展,對物流資源的管控要求將不斷深化,構成物流網絡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軌跡。
專業物流服務市場則基本上是供不應求的,因此大部分專業物流的業務并未實現外包。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傳統的物流企業不太了解專業物流的特殊流程,不習慣基于流程服務的價值創新,也缺少在流程中整合進其他增值服務的能力。只有少數企業掌握了專業物流的運營模式,即以客戶的新價值創新為目標,傳統作業為接單手段,流程優化和增值服務為盈利基礎,具有極強的非標準訂單處理能力。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信息化基本屬于流程型信息化發展軌跡,專業細分越來越深,不同環節之間的責、權、利界定和傳遞越來越清晰規范,也被稱之為流程透明化,這些就是流程領域信息化的特點。當前,發展最快的專業物流市場有汽車物流、食品冷鏈物流、醫藥物流、服裝物流、危化品物流等等。這些專業物流的發展有著很強的產業背景,或者說這些專業物流有著極其鮮明的客戶價值在驅動。
再來看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情況。前一個時期,各級政府紛紛投資建設各種類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但是成功者少,失敗的確很多。近來政府投資謹慎,反而出現了一些民間投資信息平臺的成功案例,例如匯通天下、深圳易流,他們的市場越來越大,商業上也進入良性循環。此外還有嘉晟的服裝物流平臺等都比較引人注目。這反映了一個問題,公共平臺實現的信息整合是市場行為,遵行市場規律,即在競爭中形成服務價值,服從優勝劣汰的規則。顯然政府投資的平臺難以適應這樣的要求。
其實,物流信息平臺的發展空間很大,因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越來越頻繁,我們會看到分工越來越細,同時合作越來越普遍,越來層次也越深。在分與合之間,需要有一個橋梁或紐帶,這就是公共平臺的價值。只不過這一切都要在市場規則下進行博弈,才能形成有效的分工與合作。因此公共服務具有寬廣的前景,同時,平臺的服務必須標準化,所以公共平臺的發展實際上也是提煉標準的公共服務的競爭過程。政府在公共平臺的領域里更適于那些依法監管的公共服務,而不是商業性的公共服務。
展望未來把握方向
物流信息化的實踐是五彩斑斕的,令人眼花繚亂,難免有人會發出不知未來的方向之慨。但是回顧歷史,梳理現狀,還是可以把握一些趨勢性要求。
首先,物流業的基礎市場將加快資源整合,表現在網絡信息化是競爭的主要領域。網絡信息化的基礎是對于物流資源的管控能力,加之對于網絡合理布局和動態均衡的調控能力,可能最終落實為資源的身份識別、資源屬性的時空跟蹤能力。
其次,專業物流仍然取決于背景產業的發展需求,但是流程透明化始終是專業物流信息化的一個基礎,這個透明化是無止境的,因為流程中的資源會展現出越來越多的相關屬性,這些屬性成為專業物流價值創新的源泉。而透明化技術實際上是將這些屬性信息按時間、空間記錄下來,以便在流程中加以利用。
物流業在物聯網時代將走向智能物流時代。何謂智能?其實在物流領域無非表現為網絡的智能化和流程的智能化。網絡的智能化,本質上是對于物流資源管理的智能化,在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都能夠減少資源浪費,不斷提高利用率。流程的智能化,是價值創新的智能化,是在復雜情況下總能夠選擇最優方案,實現服務價值最大化的能力。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物流的智能化。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創新將會出現一個新的高潮,但與前期相比市場機制的作用更加明顯。公共服務將越來越呈現模塊化和嵌入式特點,將公共服務標準化之后被整合在各用戶自身的信息系統中。
在技術層面,可以看到身份識別、定位服務和移動通訊這三項技術將成為物流信息化的技術基礎。在智能化的趨勢推動下,可以預見物流智能終端設備將得到大發展,不管其形式如何多變,其基本特征就是集成身份識別、定位技術和移動通訊功能,如果再根據特殊需求加上某種特有的信息采集功能(傳感器),就可以將物流資源的特定屬性以及相關的時間、空間記錄下來,從而把管控水平提高到所謂的“智能化”水平。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算起,物流信息化已經走過半個世紀了,其間豐富多彩的實踐是一筆無價的寶藏,總結歷史經驗,探索發展規律對于減少未來工作的盲目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也應該是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簡介:戴定一,曾任中國物流信息中心主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現任中國物流學會常務副會長,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