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我到上海交大,給MBA們培訓采購與供應鏈管理。這個MBA是交大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合辦的,專注全球運營和供應鏈管理,可以說是國內這個領域的"黃埔軍校"。兩天的培訓下來,反響挺好。課后閑談,有幾個MBA提到,這個培訓從高層面理清了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但如果能講更多的訂單操作層面的東西就好了。
訂單操作層面?公司一年花幾十萬,招你們這些MBA去,可不是讓你們去下訂單的吧。不過轉眼想想,也想通了:訂單其實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基本分子(另一個是供應商),表面上低級,其實不然。采購和供應鏈的問題,大多是來自對這兩個分子的處理不妥。MBA們沒做過、不熟悉,但知道問問題;業界人士每天都在做,但"只緣身在此山中",整天忙著砍價、追料,真正能做好、能解決這兩個層面問題的寥寥無幾。
我們先從兩個三角形談起。
左邊的正三角是很多公司的現狀:采購的大多精力花在瑣碎雜務上(訂單層面),例如下單、跟單、追料、驗貨、收貨、付款等,整天處于救火狀態,按下葫蘆起了瓢,結果是擠占了高附加值任務的時間,導致供應商層面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沒法及時完成,或者根本就沒時間去做。這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例如供應商選擇與總體績效管理,如果處理不當,日后到了訂單層面,就導致更多訂單層面的問題,進一步蠶食供應商管理層面的時間,形成惡性循環,結果是整個采購組織深陷日常運作的泥淖。有個本土企業,年營收都超過100億人民幣了,但上至首席采購官,下至采購員,一半的時間在路上,到供應商現場蹲點、催料,為短缺和質量問題忙得焦頭爛額,就是例子。
圖:資源分配從“正三角”到“倒三角”
而良性循環則從右邊的倒三角開始。供應商層面的事情,例如供應商評估、選擇、簽約和績效管理,一旦理順了、做到位,訂單層的麻煩就少很多,采購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供應商層面的事,從而讓訂單層次的問題更少,這樣就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從左邊正三角到右邊的倒三角有三條路可走:(1)借助信息技術,自動化訂單操作的很多任務,把資源解放出來,用于供應商管理;(2)把供應商管理與訂單操作分離,劃定專門的資源從事供應商管理;(3)簽訂長期、框架性協議,避免"一單一議、一單一操作"的低水平重復勞動。這三種方式相輔相成,并不排斥。
先說信息技術。訂單操作的很多任務,例如請購、下單、核算、付款,都可以自動化,讓信息系統來做。這看上去挺簡單,但因為要觸及很多人長期以來的工作習慣,往往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動。記得幾年前在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的年會上,微軟的一位總監在做報告,他展示出一封Email,是比爾·蓋茨發給全體員工的,大意是說作為微軟這樣先進的信息技術公司,他就不相信請購單不能用電子方式在線填寫。請購單電子化,采購人員接到請購要求后,就不需要手工輸入,省時省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出錯概率。請購單外,訂單生成、傳送、確認等也完全可以自動化。不少公司有電子商務平臺,采購訂單上平臺是一項主要任務。供應商交貨后,交貨單、質檢報告也可輸入電子商務系統。這樣,請購單、訂單、交貨單都在同一系統,三單合一,供應商付款就可自動化。從需求請購到供應商付款都自動化了,采購的資源就可用來做更高價值的事。
再說兩層分離。兩層分離把供應商管理與訂單處理分開,在管理層面設立供應商經理、商品經理、供應商工程師等職位,負責供應商戰略和總體績效;在操作層設立采購員、質檢員、催貨員等職位,專門從事訂單層面的日程工作。兩層分離在資源上確保有專門力量來管理供應商,受到很多北美公司的青睞,可以說是北美采購管理的一種常見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的缺點是供應商管理層面遠離日常操作,在行動上往往滯后;或者在單一指標的驅動下,供應商經理、商品經理低價至上,選擇的供應商能夠滿足價格要求,卻為日后訂單操作層的種種問題埋下伏筆。前一點可以通過信息系統來彌補,即提供及時的供應商績效信息,以便供應商經理和工程師監控供應商的表現,及時采取系統的糾偏措施;后者可以通過調整指標考核體系來糾正,例如由供應商經理負責供應商的總體績效,從質量到成本到交貨到服務,這樣可避免單一目標驅動下的次優化決策。
最后說框架協議。國家有招投標法,要求國企達到一定金額的采購項目一定要公開招投標。"一單一議,一單一操作",機械重復的工作量很大。而且幾年后回頭一看,盡管招投標時每一單都最優化了,供應商層面的問題卻來了:采購開支非常分散,本來某個采購項有3個供應商就足夠的,結果有N個供應商在供貨。這意味著采購得去管理N個供應商,管理資源攤得太薄,哪個也管不好。采購額太分散,公司對哪個供應商來說都不是主要客戶,一有大范圍的短缺,哪個供應商也不把你當回事。年度降本很難談:你就采購那么一點,還要我年復一年地降價?質量問題也是,引不起供應商足夠的重視。這些都成了供應商后續管理的災難,成了公司資源消耗的無底洞,有很多隱形成本。這問題不光是國企有,頻繁招標、價格壓倒一切的公司都在犯這個錯誤,不管是本土企業,還是全球企業。通過與優選供應商簽訂框架協議,確定價格或定價機制,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的年度降價,可以較好解決這個問題。
從“正三角”到“倒三角”是個趨勢。在北美,公司花在戰略性的“大采購”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相應地,花在操作層面的“小采購”上的時間越來越少,就如CorporateExecutiveBoard的調查所表明。這個轉變過程,其實也是采購給公司增加更多價值的過程。
圖:在北美,采購的時間越來越多投入戰略層面
來源:CorporateExecutiveBoard
此外,這兩個三角形放在采購的技術力量變化上也合適。左邊的正三角是典型的"小采購",采購在供應商管理層面上既沒有足夠的精力,也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既然沒精力也沒能力,剩下的就只有苦苦掙扎。右邊的倒三角反映了采購技術力量的增強,管理班子不僅有"文科"性質的供應商經理和采購員,而且有工程背景的供應商工程師。這樣文理結合,對供應商的管控力度大增,邁上"大采購"之路。工程師力量的增強對于技術性、小批量行業尤其重要。可以說,北美最近二三十年里,這是小批量行業的一個發展趨勢,也成功地把很多公司從"小采購"轉型到"大采購"。這點從美國《采購》雜志評選的"采購金牌"可見一斑: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沒有一個小批量行業的公司獲得"采購金牌",而以后的10余年,這個榜單幾乎一半都是來自小批量行業。這些都跟從左邊的正三角轉變到右邊的倒三角密不可分。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