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農村電商,是這兩年很熱的一個詞兒,各地政府都在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農村電商簡單說來主要做兩件事:一是讓工業品走進農村市場,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工業品下行;二是把農產品賣到城里去,也就是農產品上行。對于相對落后的地區來說,地方政府更看重的是農產品上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當地群眾增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那么,農村電商究竟發展得怎樣?什么人在做?有什么困難呢?
農產品進城遇難題 農村電商這條路怎么走?
僅僅半個多小時,鐘燕海的服務站就來了兩撥顧客。他們是來購買商品的,不過這里沒有實物,而是在網上,請鐘燕海幫助下單代購。
農產品進城遇難題 農村電商這條路怎么走?
2014年10月,國內某知名電商平臺實施農村戰略,啟動“千縣萬村計劃”,要在未來3到5年內,建立1000個縣級服務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福建長汀的鐘燕海就是村級服務站合伙人中的佼佼者,被譽為王牌合伙人。
農產品進城遇難題 農村電商這條路怎么走?
按照鐘燕海月收入過萬來計算,至少每月會幫助周圍村民從網上購買幾十萬元的商品。在鐘燕海服務站的墻上,懸掛著可以為村民提供的各項服務,例如幫助留守兒童與外出打工父母親情視頻,幫助村民代交各種費用,給廣場舞大媽提供音響,小額貸款等等。總之村民有什么需要,都可以來服務站幫助解決。
何勛是湖南祁東縣的一名村級服務站合伙人,為了聚攏人氣,他還為村民準備了牌桌和麻將桌。
要實現更多的代購數額,就要讓村民信任自己,有個好人緣,所以各服務站合伙人也是想盡了辦法。時至今日,這家電商平臺村級合伙人仍在招募,目的是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也就是說,幫助村民在網上銷售農產品,是合伙人的重要任務之一。
沒有大平臺的扶持,靠自身努力真的很難做嗎?華茜是貴州銅仁萬山區人,她的村級服務站是記者見到的為數不多做農產品銷售的服務站點。服務站是15年建立的,之前華茜一直跟丈夫在浙江溫州開網店,做服裝鞋帽生意。
農產品進城遇難題 農村電商這條路怎么走?
華茜表示,網上賣任何產品,競爭都很激烈,電商平臺眾多的網店,只有排名靠前才能吸引消費者關注。先低價引流,提高自己店鋪的排名,再逐步漲價,賺取利潤,這是很多網店吸引消費者最基本的套路。
如果靠低價引流不能讓自己排名靠前,還可以在首頁做展示,但只要有人點擊,就要給電商平臺付錢,相當于做廣告。幾年中,華茜經營服裝網店駕輕就熟,生意也不錯。兩年前因為生孩子,和丈夫一起回到了家鄉。華茜希望繼續發揮自己做網店的特長,她看中了自己家鄉的土特農產品。
貴州山高路遠、經濟欠發達,農村電商也才剛起步,要想通過銷售量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還只是一廂情愿。不要說跟人家價格競爭,就是自己的成本都比人家促銷價要高很多。經過幾次失敗的嘗試,華茜跟丈夫商量,重新選擇了幾款產品,準備像過去做服裝一樣,花錢在網店同類商品主頁去做推廣。
9.8元一包薯片還包郵費,賣了100多包,推廣費花了三千,相當于每包的推廣費就要十幾元,連本錢都賠進去了。雖然受到一些消費者關注,可是銷售量零零散散,也不集中,還是不賺錢。夫妻二人總結了幾次失敗的教訓。
服裝鞋帽可以有百分之百甚至更高的利潤,降價也不會傷到筋骨,農產品本身利潤就很小,花錢去做推廣,連本錢都很難賺回來。可是農產品那么多,想找一款利潤高又有競爭力的產品,太難。在沒有找到合適產品之前,兩個人決定先把主要精力放在線下的生意上。
別人在網上賣辣椒面,他們就做批發,當供應商,一樣賺錢。
這兩年,農村電商一下子變成一個很受關注的熱詞,總有人覺得開了網店就能賺錢,華茜的網店也受到當地很多人的關注。
轉換了思路,華茜兩口子開發了一款米酒,選擇當地特產朱砂,建立了銷售渠道,生意反而做得越來越好。可她還是放不下心中的理想,為自己注冊了“黔鄉百味”的商標,她仍然在找尋那個利潤高且有影響力的產品,希望有一天把網店再風風火火地做起來。
在電商平臺上隨便搜索一種農產品,就會有成百上千家網店撲面而來,競爭激烈不說,還魚龍混雜,想讓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在網上脫穎而出很是不易。且不說成為金牌網店,就連獲利生存都成問題。為了幫助農民,很多縣市都跟大的電商平臺簽署了戰略協議,什么淘寶縣、京東縣比比皆是,這些合作有沒有成效呢?
農產品進城遇難題 農村電商這條路怎么走?
記者看到了兩份某知名電商平臺與地方縣級政府簽署的合作協議。宗旨是“解決農村買難賣難問題,提高農民收入”,推動當地農資、特色農產品產業的電商化發展。合作的條件是,兩地方政府都為該電商平臺免費提供了五年不少于一千平米的運營中心場所,每個村級站點不少于50平米,此外地方政府還要支付一筆不少的培訓費、廣告費。
記者先后走訪了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很多的某知名電商平臺與各縣市合作的縣級運營中心,在倉儲區,每天早上都可以見到繁忙的工作場景,大量的外地郵包在這里分發裝車,被運往各鄉鎮農村。而為了推廣本地農特產品,每個縣也都在運營中心設置了地方農特產品的O2O線下體驗店,可這里卻大都無人問津。
中西部地區大多都是農業縣,工業欠發達,雖然農特產品物產豐富,可是不少優質農產品不僅賣不上好價錢,甚至連賣出去都很難。發展農村電商,各縣市最大的愿望是助力農產品銷售,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雖然村級服務站的合伙人們,能幫助村民買到更物美價廉的商品,方便群眾,可是這能賺錢再花錢,只花錢不賺錢,最后還談什么脫貧致富呢?
對于相對偏遠落后地區來說,本地電子商務發展態勢是否良好,有一項指標最直觀,那就是快遞業務量進出口郵件數量的比值。以黔東南州為例,2014年1到11月,快遞業務量出口與進口比1:5.78,也就是說,本地區每出去一個包裹會進來5.78個包裹。
對于相對偏遠落后地區來說,本地電子商務發展態勢是否良好,有一項指標最直觀,那就是快遞業務量進出口郵件數量的比值。以黔東南州為例,2014年1到11月,快遞業務量出口與進口比1:5.78,也就是說,本地區每出去一個包裹會進來5.78個包裹。
農產品進城遇難題 農村電商這條路怎么走?
2015年,很多縣市與幾大電商平臺開展了戰略合作,設立了眾多的村級服務站點,而就在這一年,每出去一個包裹會進來6.35個包裹,進口包裹增加,說明本地電商業務量相對在萎縮;2016年同期1:5.54,也仍然沒有明顯好轉。
要讓農民具有持續的消費能力,從農村電商角度來說,就應該做到工業品下行與農產品上行的相對平衡。
各大電商平臺不約而同都看中了農村市場,都在跑馬圈地。相比而言,對于工業品下鄉,大家都做得風生水起,爭先恐后,而對于如何實現農產品上行,似乎辦法不多,熱情也不高。這是什么原因?做農產品上行,究竟有哪些困難?請繼續收看記者的調查。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