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家媒體報道,圓通、申通等6家快遞公司紛紛發布 《關于全網派費調整的通知》,要求所有派件網點的派件費上調0.15元/票,實施時間均為6月1日。輿論目前最關心的是,國內快遞價格是否會跟著漲。筆者認為,市場經濟規律下,價值決定價格符合價值規律。派件費上調,意味著快遞員的勞動價值得到更公允的定價,意味著快遞業的職業生態獲得了系統性的改善,是勞動力市場走向成熟的表現。當然,隨著派件費的上調,國內快遞價格很可能也會跟著漲,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關鍵的問題是,快遞費漲價應做到利大于弊。
快遞費漲價利大于弊
所謂派件費,是指快遞公司發件網點支付給派件網點的費用,一般由發件網點付給總部,再由總部付給派件網點。因此派件費上漲可以理解為快遞公司內部費用漲價。這種做法,既可以支持網點的建設運營,又可以提高快遞員的收入水平。但快遞公司成本會上升,當其內部消化成本難以承受時,快遞費漲價,把上升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恐怕只是早晚的問題,根本不必大驚小怪。
快遞費漲價從表面看只有一弊,即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但這未必就是壞事。增加點快遞費,讓消費者選擇快遞業務時更加慎重,可做可不做的快遞業務自然是少做為宜。
而快遞費漲價有利之處確是值得一提的。時下,快遞業的包裝材料已經造成嚴重環境負擔。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14年全國139.6億件快遞件,共消耗約140億張快遞運單、20億條編織袋、55.84億個塑料袋、21億個封套、67億個包裝箱、114.5億米膠帶、20.1億個內部填充物,全部變成生活垃圾。快遞給人們帶來便捷,但這種便捷不宜被濫用,至少不宜以低價鼓勵快遞消費惡性膨脹。從這個意義上講,快遞費適當漲價,有利于抑制快遞消費過快增長,減少環境污染,從而形成新的市場均衡。
當然,更關鍵的問題是,快遞業對快遞費的漲價應謹慎為之,因為這畢竟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即便非要漲價不可,也要切切把握與快遞服務質量提升成正比。毋庸諱言,長期以來,快遞服務質量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比如,暴力分揀包裹,用戶寄送的貨品不時受到人為損毀;而且,有的快遞小哥送件不上樓,要用戶下樓取;用戶寄送的物品損毀、丟失,快遞公司不是按照用戶的實際損失賠償,而是設置賠償上限,讓沒有責任的用戶也承擔損失,等等。凡此種種,均應通過規制加以管理與規范。
否則,只有快遞費的漲價和快遞小哥收入的增加,而快遞服務質量依舊低下,那這樣的快遞公司就太說不過去了,在競爭中被淘汰也是早晚的事。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