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天快遞圈最受關注的新聞應該是北京市發改委出臺的一個文件——《北京市快遞業價格行為規則》(試行)。據媒體報道,這是全國首個針對快遞行業的價格行為規則,共有17條對快遞行業的價格行為做出明確規范和要求。
根據這一規則文件,快遞業的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由經營企業自主定價。但《規則》同時又對快遞業價格提出了“十二不準”,向價格欺詐、串通漲價和價格壟斷等行為說“不”。
先來看看“12不準”都是什么——
北京快遞經營企業“12不準”
規則要求,快遞業經營企業不得有下列12種行為——
一、未在經營場所醒目位置公示服務項目和服務價格等內容;
二、在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收取未予標明的費用;
三、對同一商品或者服務;在同一經營場所使用兩種不同標價方式;以低價招徠顧客并以高價進行結算的;
四、開展價格促銷活動時,相關促銷內容、促銷商品價格附加條件及其他相關限制條件不標示或者含糊標示的;
五、開展價格促銷活動時,使用虛假的或者欺騙性、誤導性的語言、文字、圖片、計量單位等標價方式,虛構原價、虛構降價原因、虛假優惠折扣,誘導消費者消費的;
六、捏造、散步漲價信息,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的;
七、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損害其他經營企業或者消費者合法權益的;
八、捏造和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的;
九、具有競爭關系的快遞業經營企業達成、實施價格壟斷協議;
十、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企業濫用支配地位,排除、限制價格競爭;
十一、為了排擠競爭對手或者獨占市場,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傾銷,擾亂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者其他經營企業的合法權益;
十二、其他違反價格法律、法規和規章的違法行為。
北京市發改委價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違反本規則相關要求的,價格主管部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章進行處理。
作為首都,北京出臺的相關文件還是有很強的示范和參考性,當然很重要。但對于上述“十二不準”的內容,老鬼想說的是:這個規定的普適性更強,也就是說,不只是快遞業,如果把它們套用在其他行業(尤其服務業),同樣適用。
站在這個角度,“十二不準”其實是在給快遞公司提醒,或者說打預防針:調價可以,但前提是要充分遵循市場規律和公平競爭以及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禁止搞價格欺詐、價格壟斷、串通漲價等行為。
快遞調價為什么這樣難?
今年上半年,媒體曾輪番圓通、申通、中通、韻達、百世、天天等六大快遞將“漲派費”的消息(在原有基礎上上調0.15元/票);國慶小長假后,中通韻達又先后發公告宣布調價。每一次有類似的報道和消息流出,都會引起人們對漲價轉嫁消費者、搞價格壟斷的擔憂。
管理部門“未雨綢繆”自然無可厚非,我們也舉雙手贊成。問題是——
快遞公司,尤其是以通達和百世天天等為代表加盟制快遞,不論是漲派費,還是調價格,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很難真正落到實處。快遞調價,為啥就這么難?
老鬼想到了三個原因(僅限于加盟體制快遞),歡迎拍磚。
1、價格機制的“困擾”
早前的文章我們曾提到過,當前加盟制快遞的價格機制是層層傳導式的,跟直營式的“一價到底”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加盟模式下,總部價格主要面向加盟商,比如面單費和中間費用類,并不是對著消費者的終端服務價格。總部的費用結算也是與加盟商之間完成,而非和終端消費者的“面對面交易”。
在這種傳導式的價格機制下,總部能夠調控的價格杠桿實際上只有“中間費”而非“末端服務費”。也就是說,總部施加的間接杠桿是利益引導,并不是強制性漲價令。基層和一線網點會根據當地市場行情和自身盈利狀況靈活調整。
“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決策”——用任正非說過的這句管理名言來闡釋加盟制快遞的定價機制,倒是再合適不過。遺憾的是,跟華為體系下的“同仇敵愾”相去甚遠,加盟制快遞的基層網點們卻倍感“困擾”,因為他們聽得見炮聲卻無法根據市場反應和一線需求調價,尤其是漲價。
快遞調價,決定權在末端。可悲的是降價沒人管,漲價招人嫌。
我們并不是說這種價格機制不好。加盟制快遞之所以能夠涌現出通達和百世這樣的巨頭,這種貼近市場、能夠根據需求進行快速反應和決策的價格機制功不可沒。
我們想說的是,任何一種商業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傳導式價格機制以低價換取規模和效益的做法成就了通達系快遞的黃金十年,但同時也造成了現在末端利潤觸底、慘淡經營的困局。
2、產品同質的“束縛”
導致基層網點在調價執行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另一個原因是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同質產品下最有效的競爭手段就是低價,低價造成的微利又使得基層網點難以保證足夠的投入來改善服務、升級產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同質-低價-無力改善服務-低價”的怪圈和死循環。
更要命的是,因為產品和服務同質,只要有一家調價,市場就會出現“此漲彼伏”的連鎖反應。迫于市場壓力,其他幾家競爭對手也只能“跟漲或跟跌”。一旦“跟漲或跟跌”又易給公眾造成“聯合調價”的印象,從而引來監管部門的關注。弄清楚了這個邏輯,你就會明白為什么中通調價、韻達跟進后,圓通卻“出爾反爾”了。
當然,產品同質情況下通過低價帶來的規模效應對總部總是有利的。因為不是人財物直屬的直營關系,總部和大的加盟商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規模效應換取了豐厚的回報和利潤。然彼一時,此一時。幾家大的快遞總部靠規模效應積累了大量的資金,而且都已經完成上市。當“造血機”由基層網點供養轉變為資本和股市支撐的時候,加盟制快遞總部必須要考慮、而且必須要拿出實際行動來反哺基層網點了。
總部反哺基層網點的表現之一就是拓展和豐富產品結構,只有擺脫同質帶來的“束縛”,才能逐漸走向良性循環。
3、電商綁架的“無奈”
上面我們講產品同質,背后就是通達系等快遞的深度電商依賴癥。電商在幾家大的快遞公司中的業務占比基本上都超過50%甚至更多。客戶一旦大到這種程度,就真的是“上帝”了。上帝說價格不能漲,你漲一下試試?
這種依賴癥傳遞到末端就是:基層網點在總部的嚴考核與同業競爭的雙重壓力下,被電商徹底綁死。不但被綁死,很多平臺上的電商賣家甚至早就打起了快遞的主意,靠包郵等賺取“快遞差價”的玩法早已不是新聞。
說到調價,早在2014年的時候,重慶幾家快遞曾有過一次“壯舉”,但很快就被網商們組團滅掉了——
稍有風吹草動,網商客戶們就組團“哭窮”,然后相關部門迅速介入。快遞能怎么辦?想要吃這碗飯,不管受多大委屈,都得端著。
總結一下: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價格(低價)、產品(同質)和電商(依賴)這組“鐵三角”撐起了當下加盟制快遞的輝煌,但也有可能成為阻礙其未來發展的桎梏。備受關注的“調價風波”只是病灶而非病因,想要根治,就得重構甚至打破這個“鐵三角”。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