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記者從國家郵政局網站獲悉,國家郵政局公布2017年郵政行業運行情況。從公布的數據來看,2017年郵政行業的傳統業務進一步萎縮,而快遞服務大幅增長。
郵政作為快遞行業的重要力量,每年的業務量和收入都在增加。具體數字:2017年,郵政行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累計完成6622.6億元,同比增長23.1%;業務總量累計完成9763.7億元,同比增長32%。
而在增加的業務和收入中,傳統的郵政業務繼續萎縮,增加的只是寄個包裹、EMS等。隨著網絡和通訊手段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以前貼郵票寄個信將“絕種”,報刊發行如“雞肋”,函件將只限于公函。2017年,郵政服務業務總量累計完成1696.1億元,同比增長28.4%;郵政寄遞服務業務量累計完成236.2億件,同比增長1.4%;郵政寄遞服務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53.9億元,同比增長14.8%。
2017年,郵政函件業務累計完成31.5億件,同比下降13%;包裹業務累計完成2658萬件,同比下降4.9%;報紙業務累計完成177.1億份,同比下降1.6%;雜志業務累計完成7.9億份,同比下降7%;匯兌業務累計完成3743.7萬筆,同比下降35.5%。
從寄達方向來看,同城快遞、異地業務、國際港澳臺都呈現增長的態勢,說明目前的快遞業務區域分布比較均衡。2017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00.6億件,同比增長28%;業務收入累計完成4957.1億元,同比增長24.7%。其中,同城業務量累計完成92.7億件,同比增長25%;異地業務量累計完成299.6億件,同比增長28.9%;國際/港澳臺業務量累計完成8.3億件,同比增長33.8%。
由于城市的快遞業務趨于飽和、已經經歷或正在經歷充分競爭,業務的發展出現爆發式增長的可能性不大,而對于廣大農村來說,快遞業務還處于初級階段,甚至目前在一些鄉村例如偏遠的山區還沒有一個像樣的郵局,這些都是未來郵政快遞發展的方向,或存在一定的商機。
從城市來看,電商越是發達的地方,快遞業務也發達。2017年,快遞業務量前三位分別是廣州、上海和深圳。快遞收入前三位上海、深圳和廣州。基本上呈現東部城市好于西部城市,沿海城市強于內陸城市等特征。
有意思的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三四線城市的郵政快遞量和快遞收入竟然比一線城市還要高,呈現出城市規模和快遞發達程度不一致的特點。例如,2107年快遞業務量前50位城市排行榜中,浙江金華(義烏)數據是255479萬件,排名第4位,快遞收入1577875萬元,排名第六,這兩項數據大大超越一線城市如重慶、大連、西安等;而作為一線城市直轄市的重慶相對應的數據是32874萬件,排名29位;快遞收入447311萬元,排名19位。據人大社會研究中心的專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義烏作為中國小商品城的批發龍頭,是電商發源地之一,而且地處阿里巴巴所在地杭州附近,受到的輻射影響顯然比其他地方更強。早在2016年3月,義烏小商品城經營戶就達70089個,全年成交額超千億元,為全球小商品市場最大。因此,其排名超過重慶也是在情理之中。
另外,國家郵政局1月12日發布的《2017年四季度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7年四季度,中國快遞發展指數為208.5,同比提高16.8%;普及指數為165.6,同比提高9.9%,環比提高7%,快遞的普及程度整體呈現穩步提高態勢,快遞準公共服務屬性凸顯。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監管研究處負責人耿艷表示,2017年四季度,快遞網點密度繼續稠密化發展,每萬人1.6個快遞網點,每百平方公里2.4個快遞網點;快遞企業平均每天服務2.8億人次,相當于每天5個人就有一個人在使用快遞服務,快遞已成為繼衣食住行后又一基本需要,“衣食住行送”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快遞服務生產生活效益突出。2017年四季度,快遞業務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6‰,同比提高0.6個千分點,快遞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率為1.3%,快遞業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率超過20%。耿艷表示,如今,快遞行業基礎性作用更加突出,已成為新經濟的代表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力量。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