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狗年春節只有半個月的時間了,為迎接一年當中最大的消費季,線下超市開始年貨大促,而線上電商平臺今年也開始發力爭奪這一市場,不管是“天貓生鮮定制年貨禮盒”“京東生鮮年貨節五折鉅惠”,還是蘇寧年貨節上的洋貨生鮮和農家土貨,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紛紛瞄準在線生鮮這片“藍海”。在線消費生鮮產品的普及和推廣,實際上背后反映的正是我國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
發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溫配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冷鏈物流需求日趨旺盛,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大力發展冷鏈物流行業可以保障食品消費安全,同時減少浪費和增加農民收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秦玉鳴進一步說道:“農產品如果從源頭開始進行冷鏈措施,比如產地預冷等,可以大大促進和提升品質,降低損耗。”
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對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提出,要逐步構建覆蓋全國主要產地和消費地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鼓勵農產品產地和部分田頭市場建設初加工冷鏈設施,鼓勵全國性、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冷藏冷凍、流通加工冷鏈設施,加強面向城市消費的低溫加工處理中心和冷鏈配送設施建設,發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溫配送。
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樣十分重視冷鏈物流發展,近年來一直在政策層面大力推動。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物流業降本增效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年)》,這兩份文件均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研究上報的。
此外,為進一步規范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還著力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先后審核發布了《餐飲冷鏈物流服務規范》《肉與肉制品冷鏈物流作業規范》等多項冷鏈物流行業標準,對推動行業規范化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僅有政策明文,還有真金白銀。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2016年中央安排財政資金10億元,支持河北、新疆等10個省區建設改造標準化的產地預冷集配、低溫加工倉儲配送等設施。而農業部從2012年起會同財政部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支持部分重要農產品主產區建設貯藏和果蔬烘干房等初加工設施,截至2016年底,累計安排財政資金36億元,支持河北、內蒙古等20個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5萬多農戶和6000余家專業合作社建設初加工設施,數量超過10萬座,為發展冷鏈物流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亦發布消息,未來5年,山西規劃投資2.3億元大力發展冷鏈物流業務,形成覆蓋全省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催熟的中國冷鏈難免“斷鏈”
不過,冷鏈物流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足。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由于冷鏈的問題造成約1200萬噸水果和1.3億噸蔬菜的浪費,總價值在100億美元左右。
“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相比發達國家起步較晚,歐美國家大概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冷鏈物流,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開始,因此冷鏈流通率較低。”秦玉鳴具體分析說:“現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冷鏈基礎設施設備結構性不平衡、冷庫區域差異性較大、冷鏈物流企業參差不齊,以及冷鏈人才缺乏等方面。”
這一觀點得到了易觀物流與電商領域分析師趙悅的認同。她對記者說:“目前在東南沿海地區冷鏈物流企業比較多,但是新疆等西北地區存在著大量瓜果,而那邊冷鏈物流不是特別發達,存在著生產源頭‘斷鏈’的現象。”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和鏈庫網統計,2017年,全國冷庫總容量達到4775萬噸,冷庫總量已與美國持平,但人均擁有量卻只有美國的1/4、日本的1/3。其中,沿海區域以及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冷鏈基礎設施設備數量較多,西部和中部地區資源較少。
目前,各大生鮮電商平臺的物流配送,大多采用的還是“二段式”半程冷鏈,即依托城市間干線冷鏈運輸,以城市冷庫做節點,配合冷藏車等保溫設施完成配送上門。然而“生鮮全程冷鏈”的定義,指的是在貨物從倉庫到配送再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要處于產品所必需的低溫環境下。簡易的冰塊配送,顯然很難將溫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波動較大,尤其是遇到高溫,冰塊很容易升溫融化,導致產品不新鮮甚至腐敗。
總體上看,我國冷鏈物流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化、系統化的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與發展現代農業、居民消費升級和擴大農產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新技術助推冷鏈“智慧化”
冷鏈物流發展的關鍵一環就是冷鏈運輸車輛。秦玉鳴坦言,冷藏車合規數量不多,“假”冷藏車市面上仍然存在,很多二手海柜改裝冷藏車還在路面上跑,這些都限制了冷鏈物流的發展。
此外,由于冷鏈物流配送車輛定位、溫度監控等信息化設備應用不足,倉儲、運輸、訂單等信息化管理系統尚未大范圍普及,覆蓋冷鏈物流全鏈條的監控手段缺乏,市場供需信息互聯共享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國冷鏈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并存在大量“斷鏈”隱患。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提升冷鏈物流信息化水平”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納入《意見》中,針對冷鏈物流信息化存在的突出問題,在鼓勵先進信息技術、信息管理系統以及車輛定位和溫度監測控制系統應用,加強冷鏈物流大數據的分析和利用,發展“互聯網+”冷鏈物流整合產品、冷庫、冷藏運輸車輛等資源,構建冷鏈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和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等方面作出明確安排。
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經貿司了解到,國家發展改革委還會同有關部門積極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工作,推動各地完善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促進各類物流信息互聯共享。
“大數據可以改善冷鏈物流的配送效率,通過前端用戶購買記錄推出購買趨勢,進而規劃后端的庫存。比如某一種產品銷量比較多,倉儲就可以多進一些貨,反之就少進貨,這可以降低企業成本。另外就是跨倉配貨的時候,利用大數據技術,找最近的倉來補貨,提高效率。”這是趙悅向記者描繪的未來大數據可能應用的一個場景。
展望未來,秦玉鳴表示,未來3~5年,隨著高速鐵路、大型高速船舶、綠色航空、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智能倉儲、新材料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等在物流領域的推廣和應用,尤其是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將與物流業深度融合,會讓物流更加“智慧化”、“智能化”。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