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軍山受邀出席2017博鰲國際物流論壇并發表了主題為 《賦能:推動中國郵政業由大到強新跨越》的重要演講。曾軍山主任從我國郵政快遞業現狀出發,著眼于郵政快遞業飛速發展,對比了中美兩國在郵政快遞綜合競爭力上存在的相互差距。并指出過去五年,郵政快遞在賦能國計民生需求改善方面做出了獨特而卓越的貢獻,中國郵政快遞之所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跨越,原因在于持續不斷的賦能,進入新時代,郵政快遞行業也將從更廣泛的領域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最后曾軍山主任提出了郵政快遞行業的 “賦能論”:郵政快遞要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通過 “自賦
能”和 “它賦能”不斷加注能量(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非常高興參加此次論壇。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是我國郵政業唯一國字號研究機構,主要服務和支撐國家郵政局決策,開展戰略、規劃、政策、法規和標準等綜合性研究,做好信息化建設運行維護工作。近年來,承擔了一系列重大課題研究,提交了一大批發展研究報告。
前幾年,我們曾與德勤聯合發布過《中國快遞行業發展報告2014》和《中國物流產業投資促進報告2014-2015》。
今年,我們與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菜鳥網絡首次合作完成了《中國快遞物流報告2017》,我們計劃持續發布這份報告,每年關注一個行業熱點問題,期望為業內外人士提供一個可靠的借鑒。借此機會,我想簡要介紹該報告,并從賦能的維度談談中國郵政快遞行業的現在和未來。在此,也熱忱歡迎更多的市場主體、知名研究機構、有關各方與我們合作,共同為行業發展提供智慧力量。(下轉A7版)
圖片說明:中國郵政快遞之所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跨越,原因在于持續不斷的賦能
比較中美兩國郵政快遞,我們賦能的主線在供給側結構
總的看,中國的發展速度、GDP包裹化率、郵政快遞業規模、網絡彈性和覆蓋率、性價比等都領先美國,差距在企業實力上,包括企業綜合能力、資本運作經驗、產品差異化層次化、國際化程度、綠色發展、員工保障等方面。就收入而言,美國郵政、聯合包裹、聯邦快遞等企業年收入在500億~700億美元之間,我國最好的企業與之相差了5~6倍。在國際化程度上,國際業務收入占比聯邦快遞是44%,聯合包裹是21%,我國領先企業還只有個位數。在綜合能力上,聯合包裹、聯邦快遞能夠在200多個國家進行本土化服務,具備全球服務能力,我國目前還沒能完全形成國際網絡。全要素生產率方面,聯邦快遞達到每人30萬美元,UPS是14萬美元,我國最好的企業人均不到3萬美元。
根源在于供給側結構,結構決定功能、結構決定質量效益,我國郵政快遞供給結構與美國存在的差異,成為我們賦能的主線。
過去五年,郵政快遞在賦能國計民生需求改善方面做出了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郵政體制改革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家郵政局引領郵政快遞行業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步入了網絡布局最密、增長速度最快、產品種類最全、關聯產業最緊的發展時期,包裹快遞的業務量從50多億件增長到400億件,規模從美國的1/10躍升到美國的2.5倍,占全球包裹量的比例達到45%,增長貢獻率達到60%以上,快速實現了由小到大的歷史性跨越,基礎性先導性作用被克強總理贊譽為中國經濟的黑馬,強勁地拉動了消費,較好地拉動了生產,2016年直接支撐農產品外銷超過1000億元,直接服務制造業產值超過1200億元。今年有望支撐網絡零售超過5萬億元。黨政軍民學、東南西北中、衣食住行送,寄遞供給無處不在,成為我國新經濟的強大力量。企業大批上市,占有全國60%的全貨機數量,運輸量已達全國貨郵量一半,服務人次遠超交通干線旅客運輸總量。超高速的發展,創造了全球奇跡,形成了中國模式,彰顯了中國力量。如無意外,今年全球包裹量第一的企業將出現在中國,而且業務量前五名中至少有三個將來自中國。這樣的景象,世人為之矚目,馬云先生前不久就發出感嘆,“10年前,我們不敢想象中國快遞業能超越歐美,但今天沒有一個歐美國家敢想象能超越今天中國的快遞業。這奇跡的背后是300萬名風里來雨里去的快遞員。向你們致敬。也向充滿正能量、保持積極樂觀擁抱新時代監管變化的行業監管部門——國家郵政局表示敬意”。
中國郵政快遞之所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跨越,原因在于持續不斷的賦能。一是通過郵政體制改革賦能,中國的郵政體制改革是世界郵政業體量最大、內涵最豐富,也是最成功的改革,釋放出來的市場活力和經濟社會效益,堪稱新舊世紀全球郵政業最偉大的一場變革。二是通過獨特的企業組織方式賦能,民營快遞企業最初以較低的資本、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快遞服務網絡,而后又快馬加鞭走向信息化、資本化、科技化。三是牢牢抓住機遇賦能網絡零售發展。現在,80%的電商物品需要郵政快遞送達,網絡零售供給了70%以上包裹快遞量。可以說,中國網絡零售全球第一的地位,完全是郵政快遞企業這些年堅持不懈的提升能力和快遞小哥的肩膀扛出來的。作為組織化程度、標準化程度、信息化程度最高,覆蓋范圍最廣、服務能力最深、多方向連接能力最強的實體網絡,郵政和快遞網絡事實上已經成為連通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連通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連接器,承受了電子商務發展底盤和車輪的擔當。
郵政快遞對電子商務的賦能,有很多內在邏輯和具體表現。
首先,賦能商家把商品快速銷售到更多區域,提高網購人群數量。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異常復雜,企業要想建立覆蓋每個鄉村的銷售網絡是非常困難的。郵政快遞網絡擁有超過21萬個網點,7.7萬個在鄉村,100%的村通達郵政服務,87%以上的鄉鎮有快遞網點,極大擴展了網絡零售的地域,帶動了網購用戶數量的大幅增長,從2006年的3300萬人,增長到2017年的5.15億人,增加了4.8億消費者,相當于美國和日本人口總和,而且每年還在以差不多5000萬的速度增長,相當于一個韓國的人口。
其次,賦能商家銷售更多低價格日用品,從而強化消費者的網購習慣,提高購買頻次。國內包裹寄遞的平均每件10元左右,電子商務包裹的價格更低,并基本可以做到3~5天送達全國。這意味著,很多低價格的日用品也可以通過網絡銷售,反過來強化了人們的網絡購物習慣,提高了購買頻次。
第三,賦能小微商家參與網絡零售,降低了他們參與網絡零售的壁壘,極大豐富網絡零售的品類。中小網絡賣家和農村地區的賣家,現在都可以很方便的通過網絡出售商品,郵政和快遞網絡可以提供倉儲、包裝、運輸、配送等一整套服務,他們只需要做好商品銷售工作。
第四,賦能商家應對超級促銷產生的海量包裹,改善消費者體驗,提高消費者參與熱情。加速而來的智慧郵政智慧快遞,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無人機、人工智能、機器人、3D打印、區塊鏈等幾乎所有熱門先進技術都在行業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極大地提升了處理能力,有效應對了超過3億件的日峰值處理量,還將為日均7億件以上的處理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進入新時代,郵政快遞行業將從更廣泛的領域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將帶來持續的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并成為驅動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向穩的根本動力。同時,郵政業的規模體量、網絡能力、科技應用等都將大幅躍升,更廣泛的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賦能新零售。新零售深度融合了線上服務、線下體驗和現代物流,快遞作為物流的高端形態,通過末端密織高效的網絡,為新零售打開了消費者大數據的入口,使C2B模式成為可能,由此拓展了實體經濟發展空間。
二是賦能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平臺將成為新時代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平臺,制造流程更加柔性、敏捷、高度集成,各環節自組織特征明顯,對精準高效的快遞服務有著不可替代的需求。
三是賦能全球買、全球賣的國際貿易新業態。跨境電商作為國際貿易新模式,與一般進出口協同發力,逐漸成為經濟新動能。伴隨著關稅降低、通關便利化措施落地,跨境電商優勢更明顯,后勁更充足,對跨境寄遞服務的需求也更迫切。
四是賦能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現代農業是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的重要載體,生產模式集約高效,適應消費者對農產品優質化多樣化標準化的需求,但離不開寄遞服務這一核心單元。
五是賦能智慧社會和國計民生等。寄遞服務與新技術新業態實現嫁接,像水電氣一樣成為政務商務、生產生活的通用基礎設施,必將更廣泛地賦能醫療、養老、旅游、設計、會展等產業,賦能國計民生和軍民融合,成為新經濟下轉矛盾、轉方式的助力器。
郵政快遞要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通過“自賦能”和“它賦能”不斷加注能量,走向主體識別基因化,運行交互數字化,政府管制閘口化,創新創業現代化,基礎設施公共化,網絡歸置軍團化,服務產品譜系化,競爭秩序文明化,組織范式量子化,價值貢獻全球化。
在自賦能方面:一是要融入大格局,“畫大同心圓,構建生態圈”,加快構建郵政業與科技、人才、資本等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二是要鋪設大網絡,通過多種方式,構建面向全球、多功能、綜合性的服務網絡。三是要構建大平臺,加強數據共享、技術和運營標準的建設和治理,推動上下游企業建立規范數據交換、共享的規則體系,大幅提升服務效能。四是要實現大服務,不斷探索和完善產業應用場景,豐富產品設計,優化服務體驗,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益。
在它賦能方面,郵政業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給予進一步重視。一是要強調戰略定位,將郵政業對于流通方式轉型和消費升級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延展到國民經濟更廣的范疇。二是要構建政策體系,確保郵政業生產要素投入的充分有效,尤其是解決遠近端的問題,加強最后一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要推動協同聯動,深化產業分工和優勢互補,促進郵政業與關聯產業配合、聚合、耦合。四是要護航寄遞安全,應用大數據實現“互聯網+監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行業安全治理格局。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黨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中國郵政快遞行業也進入了由大到強的新時代。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郵政業必將更加廣泛地賦能中國經濟,必將更加便捷安全地服務百姓民生,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在全球行業之巔。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