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日期的臨近,目前國內相關物流科技平臺也正根據《辦法》的要求進行升級或完善,來全面順應網絡貨運平臺及市場在新時期的發展趨勢。
需要強調的是,《辦法》第七條規定:“從事網絡貨運經營的,應當符合《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章關于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的要求,并具備與開展業務相適應的信息交互處理及全程跟蹤記錄等線上服務能力?!?/p>
顯而易見,這對網絡貨運平臺的線上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如此,日前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連續發布了《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服務指南》、《省級網絡貨運信息監測系統建設指南》、《部網絡貨運信息交互系統接入指南》三份與網絡貨運平臺息息相關的指南,指導網絡貨運平臺的經營服務,并對平臺的線上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再次提出了具體要求。
根據指南要求,需要平臺具備信息發布、線上交易、全程監控、金融支付、咨詢投訴、在線評價、查詢統計、數據調取的功能。
這其中,“全程監控”是對“具備全程跟蹤記錄等線上服務能力”的具體闡釋,要求網絡貨運平臺自己或者合作第三方平臺對運輸地點、貨物軌跡、運輸狀態進行動態監控,具備對裝貨、卸貨、結算等物流信息全流程跟蹤、記錄、存儲、分析能力。對于網絡貨運平臺來說,“全程跟蹤記錄”最需要注意的是時間、地點要有實時的對應軌跡數據。
這就意味著網絡貨運平臺必須擁有非常健全的運輸軌跡數字化能力。與家用車或城市通行的網約車有所不同,道路貨運車輛由于限寬、限高、荷載、排放等多方面道路管理法規要求,主流的GPS導航系統的線路規劃和監測能力無法有效應用在道路貨運場景下。因此,網絡貨運平臺經營者需要針對真實的物流場景,自主研發軌跡監控技術,或與第三方展開深度合作研發。實際上除了行業頭部平臺先天具備研發優勢和技術實力之外,對于將申報網絡貨運的中小型平臺而言,則必須突破技術難題,解決業務管理、交易結算以及售后等各個環節,實現數字化、智能化運營。
不過,對于即將申報網絡貨運平臺的中小型平臺來說,盡管技術上面臨挑戰,但是在健全平臺功能上也有著非常有利的一面,就是可以充分借鑒目前行業內具有先發優勢的平臺的豐富經驗。其中,針對《辦法》規定的平臺要具備全程跟蹤記錄功能,業內的一些平臺企業基于不懈的研發和探索,已經擁有了豐富的成功實踐。比如,路歌的協同運輸管理系統——途視寶,對運輸貨物軌跡、貨物在途狀態、貨單在途明細等數據進行追蹤記錄。再如,中儲智運在實現了車輛進場、裝卸、在途、卸貨、結算的全業務流程數字化的同時,更針對不同節點,研發了例如運費預付、線路偏離預警、運輸延誤預警、快捷支付等產品,把軌跡監控技術提升到了產品服務層面。
以運費預付產品為例,中儲智運平臺司機在完成裝貨并確認的情況下,平臺可根據軌跡定位進行確認,并向司機提前支付部分運費,用于在途的日常使用,既安全高效,又解決了司機運費結算的問題。這些產品的背后是結合了車載北斗定位、手機GPS定位、運營商LBS定位的“三位一體”運輸軌跡定位體系,實現了真實、實時、有效的“貨物軌跡流”監控,并覆蓋了裝貨、在途、收貨等環節。
可以說,網絡貨運平臺的物流軌跡全覆蓋,并不僅僅是車輛軌跡監控這么簡單,這背后需要平臺從更多維的視角,深度洞察物流業務場景,對每一個業務環節進行精準判定,從而配備更好的服務和管理手段,確保平臺雙方權益的同時,協助國家管理部門實現業務流、信息流、資金流、票據流、貨物軌跡流的“五流合一”,促進道路運輸行業規范化。
《辦法》的出臺,一方面在于規范網絡貨運業態,一方面則代表著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通過監管平臺來管理整個物流行業。同時,隨著《辦法》的實施,也將在貨運物流行業構建一個全新的業態,這對于所有立志于成為網絡平臺貨運經營者的企業來說,無疑需要具備完善的產品技術能力,而行業頭部平臺企業也需要通過不斷的深度研發,為行業提供更加精準的網絡貨運解決方案,從而推動貨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