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為《網絡貨運稅務不合規?嚴懲的不僅僅是平臺!》的文章在行業內引發強烈反響,對于今年虛火過度的網絡貨運業務,這種中肯且專業的分析文章如同一盆恰當好處的冷水,讓很多觀望者開始重新審視起這一物流行業的全新業態。
2020年1月1日,由交通運輸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的《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此后,各省份的網絡貨運政策也相繼出臺,網絡貨運經營許可證開始有序發放,網絡貨運時代正式拉開帷幕。
從無車承運發展演變而來的網絡貨運,為物流行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但在具體的推進過程中,難免也會走上一段彎路。
在網絡貨運牌照申請逐步放開之后,網絡貨運平臺已不再是稀缺資源,各路牛鬼蛇神蜂擁而至,都想從中分得一杯羹,但由于很多企業自身研發實力有限,導致平臺數據混亂,本身存在合規風險,只能用低價策略吸引客戶合作,但實際上,這已經在無形中為平臺和合作企業都埋上了一顆定時炸彈。
平臺不合規,為什么合作企業也會受牽連
對于稅務這種極為敏感的監管紅線來說,從來就不存在模棱兩可的中間地帶,一旦觸碰,那么遲早就會有暴雷的一天。
平臺自身存在合規風險,出現問題自然難逃法律制裁,而合作的企業往往也會被追責,按照刑法第201條、205條之規定,可能會存在觸犯逃稅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的風險。
雖然在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后,已受行政處罰的納稅人,可以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對于企業來說,這種涉稅處罰所造成的商譽影響,也同樣是短期內難以修復的。
在網絡貨運平臺出現之前,電子商務平臺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涉稅風險,利用電商平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受票企業,最終遭受到了嚴厲處罰。
2014年上海市政府網站披露的一起案件信息顯示,在上海市嘉定區稅務稽查部門破獲的一起利用電商平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中,最終查實42戶惡意受票企業,追繳稅款及稅費附加、加收滯納金、處罰款等共計3000多萬元。
無論是昔日的電子商務平臺,還是如今的網絡貨運平臺,本質上來說都是由于技術進步而誕生的新型業態,雖然革新了交易方式,但根本的生產關系并沒有發生改變,稅務層面的合規底線也不會出現松動。
其實在合規性上,任何平臺都會將其視作最基本的運營要求,但由于很多小平臺自身研發實力存在缺陷,產品功能又不能完全匹配真實的業務場景,無形中埋下了稅務暴雷的隱患。
而與之合作的企業客戶,往往出于價格低廉等因素,忽略了在稅務合規上的堅守原則,將企業置于危險境地而不自知,一旦出現問題,勢必將付出慘痛代價。
網絡貨運到底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網絡貨運不應該避諱談稅票的問題,但如果只把眼光局限于財稅降本這一個價值點上,那么顯然也和國家大力推進網絡貨運模式的初衷相違背。
在《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中,對于“網絡貨運”的定義是:經營者依托互聯網平臺整合配置運輸資源,以承運人身份與托運人簽訂運輸合同,委托實際承運人完成道路貨物運輸,承擔承運人責任的道路貨物運輸經營活動。
從這個維度看,對于運輸資源的整合與配置,才是網絡貨運的核心關鍵詞,落實到實際的業務場景中,則體現在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這兩大重要模塊。
在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交通運輸部共同印發的《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實施意見》中,也不難看出類似的論調,即“嚴格落實網絡貨運平臺運營相關法規和標準,促進公路貨運新業態規范發展。”
明確了網絡貨運的核心要義,對于很多想要和搭上網絡貨運這班快車的物流企業來說,也就明確了自身能夠從網絡貨運模式中究竟能獲得哪些提升。
根據交通運輸部公布的《2019年道路貨物運輸量專項調查公報》顯示:2019年9月每輛貨車每日平均行駛僅為190公里,而在一些歐美國家,一輛貨車有效行駛里程平均每天能達到1000公里。
相對較低的運輸效率,使得推行網絡貨運勢在必行,借助互聯網平臺的組織優勢,提升中國公路運輸的整體發展水平,這才是網絡貨運的根本愿景。
而對于物流企業來說,財稅層面的合規與降本只是一個開端,更大的想象空間還來自于業務層面的效率提升,運力資源掌控、信用體系建設、內部流程優化等諸多改變,才是網絡貨運回報給物流企業最大的增益。
該選擇一個怎樣的網絡貨運平臺
路歌平臺創始人、資深物流人馮雷曾把物流企業如何搭上網絡貨運這班快車分成了兩類,一類是與網絡貨運平臺合作,另一類則是自建平臺。
第一類的合作方式,避免了物流企業獨自去抗門檻成本、運營成本,同時還要面對自身內部改造挑戰的問題,同時能夠借助網絡貨運平臺實現程線上化、運力優化和外部資源嫁接,幫助企業把生意做得更好。
第二類自建平臺的方式,則對于企業自身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適用于頭部的物流企業,有數以十億計的產值作為保障,才能夠負擔后期網絡貨運沉重的運營成本。
但無論是外部合作還是內部自建,對于企業本身來說,合規性依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加之目前行業內網絡貨運代辦業務的興起,合作和自建都需要面臨如何挑選合作伙伴的問題。
如何選擇一個適合企業自身的網絡貨運平臺,首先看中的肯定是平臺的綜合實力,這其中就包括了技術的研發能力、產品的適配能力以及服務的保障能力,從根本上來說這也是企業能夠規避掉合規風險的一大主要途徑,尤其對于一些積淀時間較短、用低價策略招徠客戶的小平臺來說,往往在上述這幾個維度上都存在明顯缺陷。
其次在網絡貨運的基本業務流程之外,還有更多的優勢資源幫助企業賦能,比如運力整合、資金籌劃、流程再造、車后服務等,也正是基于這些后續的增值服務,才能夠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這一宏達的命題。
至于明面上顯而易見的價格優勢,在可能存在的合規風險面前其實并不占優勢,合規是平臺和企業建立合作的基礎,基礎沒有打牢,那么所謂的“網絡貨運”也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