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保安全保生態 打造平安綠色內河航運 ——《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淺析之三

發布時間:2020-07-08 09:30:41 中國交通新聞網

內河航運安全和綠色發展,直接關系到沿江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環境。安全和綠色發展,既是內河航運發展的前提,也是目標,兩者相輔相成,貫穿于內河航運的方方面面。必須牢固樹立“生命至上”和“生態優先”的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保障體系,踐行綠色發展方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構筑功能完善能力充分的航運安全體系

經過多年建設發展,內河水上安全管理體制機制逐步健全,安全監管和應急救助能力有效提升,長江干線等流域初步建成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行、快速反應、有效救助的水上安全監管與應急救助體系,水上人命搜救、溢油應急處置等能力顯著提升。長江干線等重點水域總體實現了監管救助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45分鐘,水上搜救年均成功率不低于96%。但是,內河航運尤其是發展相對落后的河流和地區,安全應急保障能力離交通強國建設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安全生產保障基礎依然薄弱,港航企業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不夠,安全風險依然較高,安全監管和應急救助設施裝備智能化、現代化水平仍需提升。

未來,內河航運必須堅持“人民平安、生命至上”的發展思想,建成全域覆蓋、動態感知、反應快速、處置高效的內河交通安全監管和救助體系,全面實現現代化裝備設施、智能化動態監管和一體化立體巡航救助,顯著增強水上安全風險預警防控能力、人命救助能力和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置能力,堅決遏制水上重特大事故發生。

《內河航運發展綱要》(簡稱《綱要》)明確了2035年的目標:重要航段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45分鐘,主要港口(區)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30分鐘。提出這兩個指標,主要是考慮到大部分內河安全發展水平仍然不高,同時與正在修編的《國家水上交通安全監管與救助系統布局規劃(2021—2050年)》相銜接。長江干線等發展較好的流域,可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提升能力。

《綱要》提出三項主要任務,既注重事前預防預警,又注重事后應急處置與救助高效有效,充分體現了新基建的有關要求。

一是提升設施及裝備本質安全水平。這是首次在水運相關規劃中單獨提出,重點是提升航運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的質量,推進精品建造和精細管理,保障設施裝備安全。

二是完善安全風險防控與監管體系。其重點是從機制和制度方面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完善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與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完善應急管理機制與預案等。同時,加強重點水域、重點港口、重點船舶、重點時段安全監管,提出對危險化學品運輸、水上客運、城市渡運等重要領域開展聯防聯控,首次明確以市場為主導、支持社會救援力量發展。

三是提升安全監管與應急救助能力。按照預防為主、應急高效的總體思路,不斷強化水上交通動態感知預警、人命快速有效救助等核心能力建設。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監管與救助系統布局規劃建設,升級船舶交通服務(VTS)等安全監控系統,加強北斗導航系統、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新裝備、新技術推廣應用,在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等先行先試,逐步推廣。此外,明確提出強化船舶溢油與危化品處置。

踐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方式

近年來,內河航運實施了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如改造船舶防污染設施,建設污染物接收、轉運和處置設施,完善化學品洗艙站、液化天然氣(LNG)加注碼頭、港口岸電設施等布局,推進清潔能源和新能源運輸船舶試點示范等。但是,從近兩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曝光的問題來看,船舶和港口污染頑疾依然突出,新能源、港口岸電等推廣面臨諸多困難,內河航運綠色發展任重道遠。

今后,要堅決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充分發揮內河航運節能環保優勢,努力推動形成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綠色船舶、清潔運輸良性循環的綠色發展方式。

《綱要》提出2035年發展目標: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占比顯著提高,船舶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實現應收盡收、達標排放。前一項是反映節約能源的指標,是柔性指標,鑒于當前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舶占比不高且推廣不甚理想,沒有提出具體量化指標。后一項是反映環境友好的指標,是剛性指標,對偷排、直排等行為零容忍。

《綱要》提出三項主要任務,既有立足當前的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舉措,也有惠及長遠的新能源清潔能源推廣和生態修復任務。

一是加強船舶港口污染防治。這是對當前正在開展的船舶港口污染突出問題整治等工作的鞏固與延續,重點是完善長江干線等重點航道排放控制區政策,推進污染物接收轉運、化學品洗艙站、危險化學品錨地等設施建設和常態化運行,并逐步向其他內河延伸推廣。首次明確提出要在重要庫湖區等封閉水域率先實行船舶向水體零排放。提出加強重點水域智能化監測預警能力建設與監管,這里的監測不同于環保部門對環境的監測,而是作為船舶港口污染行為監管的一種有效輔助手段。

二是加大新能源清潔能源推廣應用力度。繼續推廣液化天然氣(LNG)節能環保船舶,同步探索發展純電力、燃料電池等動力船舶,研究太陽能、風能、氫能等在行業的應用,符合國家關于新能源特別是氫能源發展的趨勢要求。繼續推進船舶靠港使用岸電,以及液化天然氣(LNG)加注碼頭等綠色服務體系建設,推廣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經驗,在具備條件的內河地區建設和完善集岸電、污染物接收等服務于一體的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

三是強化內河航運生態保護修復。明確提出要繼續加強航道、岸線等資源的保護,以及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修復。對于新建的內河航運設施,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將生態優先的理念貫穿于規劃、設計、施工、養護和運營全過程,促進設施生態建設和低碳養護。對于早期建設的航運設施,要推進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強化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引導港口采用多種措施開展陸域、水域生態修復。

(作者單位: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長江航運發展研究中心)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