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聯合生態環境部、國家郵政局共同發布《關于印發〈快遞包裝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及〈商品包裝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官方角度明確政府采購領域對包裝環保性的要求。
近年以來包裝“綠”化政策頻發,此次從政府采購領域“下手”,有何特殊意義?將帶來怎樣的影響?記者采訪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共采購分會秘書長彭新良。
示范:牽牛鼻動“全身”
彭新良認為,新政推出主要基于兩個背景:從時代背景來看,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綠色物流的發展,包裝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物流運輸過程中包裝材料消耗大、成本高,加之過度包裝及不環保材料對環境的危害較大,對于包裝的環保性要求是大勢所趨。從政府采購的角度來看,政府采購作為公共采購的重要組成部分,體量越來越大,其政策性功能也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和認可。通過政府購買可以帶動全社會購買行為,從而推動環保包裝政策全面落地。
彭新良指出,率先從政府采購領域入手推動環保包裝的規模化使用,體現了政府采購應當具有的政策性功能。《政府采購法》賦予了政府采購雙重功能,除了是購買行為,還承擔著一定的政策性功能,比如支持弱勢群體、對老少邊窮及殘疾人企業優先購買,通過政府采購支持脫貧攻堅戰,都是政府采購政策性功能的體現。“率先從政府采購領域入手、推動環保包裝的規模化使用,通過對包裝材料提高標準、推動節能環保,也為助力我們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出貢獻。在這一點上,選擇從政府采購入手,我覺得是非常恰當或者說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政府購買行為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通過政府采購打頭陣,帶動國企采購、軍隊采購、公益采購等公共采購,最后將逐步影響到整個社會購買行為,推動環保節能材料和包裝的規模化使用。”彭新良談到。
近年來政府采購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據我國最新發布的公共采購行業首部藍皮書《中國公共采購發展報告2020》數據顯示,政府采購規模由2002年的1009.6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35861.4億元,年均增長率遠超同期GDP的增長率;僅僅是2018年全國政府采購規模就較上年增長11.7%。單單在數字上,政府采購的重要作用和示范意義可見一斑。
落地需共謀
《通知》對包裝需求標準的應用范圍、具體使用場景等進行了說明,環保要求十分明確,《快遞包裝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對包裝的環保要求高達12項,《商品包裝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對商品包裝也有七項環保要求,還明確了商品包裝的檢測方法。對目前的政府采購包裝現狀來講,這些規定是否“苛刻”,政策落地可能遇到哪些困難,應如何推動?
《通知》要求,政府采購貨物、工程和服務項目中涉及商品包裝和快遞包裝的,要參考包裝需求標準,在采購文件中明確政府采購供應商提供產品及相關快遞服務的具體包裝要求;采購文件對商品包裝和快遞包裝提出具體要求的,政府采購合同應當載明對政府采購供應商提供產品及相關快遞服務的具體包裝要求和履約驗收相關條款,必要時要求中標、成交供應商在履約驗收環節出具檢測報告;此外,根據《通知》,政府采購協議供貨、定點采購項目和電子賣場也要積極推廣應用包裝需求標準,對商品包裝和快遞包裝符合包裝需求標準的產品加掛標識,引導采購人優先選擇。
根據《快遞包裝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快遞包裝”主要指快遞封裝材料,包括封套、膠帶、面單、包裝袋/箱、填充物、集裝袋、周轉箱等;環保要求規定了12項,其中涉及包裝材料、原料的至少有六項,占到一半,另對快遞包裝中重金屬總量、印刷使用的油墨、面單、快遞包裝產品質量和封裝方式等均有規定。
對于政策的可行性,彭新良認為,政府購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應該說這是政府采購應該擔負的一種社會責任,可行性應該沒問題。相信在制定標準的時候,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和國家郵政局三個部門應該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和論證,標準的可操作性會比較強,預計執行難度也不會很大。當然,新政對現在的整體政府采購,尤其是購買涉及包裝的貨物肯定會有影響,這個影響是積極影響。“困難可能出現在各個地方、各個采購人對兩個標準的理解和落實上,真正落地可能有一定的過程,需要政府采購主管部門及相關采購人高度重視,也需要有關的部門出臺細則,尤其是各地方的財政、集中采購機構以及一些采購代理機構要把它落到實處。”
為了保證新政實施,彭新良指出,從政府采購的監管部門即財政部門、采購使用部門即常說的采購人,以及相關從業的專業機構,包括評審專家等,都應該在這個問題上引起重視,加強學習、領會透徹;供應商也要積極響應,在參與投標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注重這方面的參數和相關認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一起保證新政的切實推行。
關于該新政對政府采購鏈條的影響,彭新良認為不存在根本性的“地震”,經過一段各方認知、接受的過程后,會有序落實。畢竟,政府采購領域先行實踐環保節能的要求并非首次,有成熟的推行方法可以參考。
比如,早在十多年前政府采購領域就推行節能環保產品清單,近年來成效顯著:在2018年超3.5萬億元全國政府采購規模中,全國強制和優先采購節能、節水產品1653.8億元,占同類產品采購規模的90.1%;全國優先采購環保產品1647.4億元,占同類產品采購規模的90.2%。這些數字,有力說明了政府采購政策功能發揮的強大作用,對拉動全社會節能環保提升至關重要。
在節能采購、環保采購的政府采購政策實施多年過程中,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的環保節能意識逐漸增強。此外,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每年同步實施政府采購代理機構檢查,除了新成立的代理機構,財政部門對未實施節能采購、環保采購的政府采購代理機構違規問題要求進行整改或處罰,從而基本保證了節能環保產品的強制采購或優先采購的規定。
南京審計大學副校長裴育指出,在支持節能環保等方面,政府采購的作用非常“給力”,主要原因一是國家層面的強制要求,在各采購部門或單位的招標書均有明確要求優先采購節能、節水產品或環保產品;二是利益誘導,雖然節能環保產品價格相對一般產品價格較高,但在使用過程中能夠真正給使用單位節約成本費用,并且這些節能環保產品隨著技術的進步,其使用壽命比一般產品長,因此,能給使用單位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中心、公共資源交易研究中心教授王叢虎指出,生態文明、節能環保是我國的國家戰略,也是當下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極力倡導的發展主題。政府采購作為有效的政策工具,在落實綠色發展政策、扶持和促進節能、環保型企業發展等方面不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可以樂觀預測,今后節能環保類產品的強制性采購將會成為主流方向,“綠化”包裝也是政府采購和未來社會的必然選擇。
記者手記:在我國大力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倡導綠色物流和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的背景下,包裝“綠”化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眾所周知,包裝是物流活動的起點,在流通過程中,包裝材料、包裝容器和包裝結構都直接影響著物流系統中的裝卸、搬運、存儲、配送和運輸等基本功能實現的效率和質量,關系到整個物流服務水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包裝綠化成為綠色物流的重要突破口,甚至可以說,沒有包裝的綠化就不可能實現綠色物流這一系統性工程。
近年來,我國關于綠色物流、綠色包裝的倡導性政策和文件頻頻發布,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的目標也在快遞等某些領域成效初顯。但是綠色物流、綠色包裝的評價、認證標準仍不夠明朗、細致,之前的標準仍不足以支撐開展快遞包裝產品的綠色評價與認證。 直到去年七月份,《綠色物流指標構成與核算方法》(GB/T 37099-2018)國家標準開始實施,物流包裝材料才正式成為綠色物流的重要指標;綠色包裝的應用方面,由于成本、回收機制及公眾意識等原因,在全社會中的比例并不高。此次三部門聯合印發包裝政府采購需求標準,從政府采購龐大的需求端入手來明確包裝的使用標準,倒逼綠色包裝規模化生產和應用,為加速綠色包裝的規模化、產業化注入強心劑。
更加可喜的是,快遞包裝綠色產品認證工作有了國標支撐:在三部門通知發布后僅僅兩天,《綠色產品評價 快遞封裝用品》國家標準就由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并將于今年10月1日起實施。在結構和內容上,該標準基于相關產品質量標準及塑料制品、紙和紙制品、紡織品的綠色產品評價標準,將快遞封裝用品分成紙類、塑料類、紡織纖維類和多重材料組合幾個類別,并將可重復使用型封裝用品單獨列出,分別建立綠色評價指標體系,兼顧了標準的可操作性和對行業發展的引導作用,未來將直接應用于快遞封裝用品綠色產品評價與認證工作。
在推動綠色包裝應用、綠色物流發展的路上,協會也一直在努力。就在2020年7月7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關于物流行業宣傳貫徹〈綠色物流指標構成與核算方法〉(GBT37099-2018)國家標準,推動綠色物流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學習、廣泛宣傳并貫徹落實《綠色物流指標構成與核算方法》國家標準,提出通過征集綠色物流實踐中的優秀案例、挖掘當前綠色物流工作的實際成果等方法,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物流行業綠色發展的不同階段性目標。此舉推動國標的進一步落地,是綠色物流領域的大事。
標準護航、應用推廣,綠色包裝的多領域規模化應用漸行漸進。
(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 曹朝霞)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