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20年17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包括北京平谷、山西晉中、內蒙古巴彥淖爾、遼寧營口、江蘇蘇州、浙江舟山、安徽合肥、福建福州、山東濟南、河南鄭州、湖北武漢、湖南懷化、廣東東莞、四川自貢、云南昆明、陜西寶雞、青島西海岸新區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為什么是這些城市?今后,這個基地將如何打造?對于這些城市高質量發展又有何重大意義……
優勢——
區位、基礎設施等條件得天獨厚
“今年4月份進行申報時,僅在安徽省就一共有5個城市參與競爭。”在合肥市發改委貿易和服務處處長張彩云看來,此次合肥市獲得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的殊榮,實屬不易。合肥市能夠最終上榜,這得益于自身擁有的獨特優勢。
“多年來,合肥以打造都市現代農業為主業,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發展力度。”除了有全國第三大杭椒生產基地,張彩云介紹,合肥還有“長豐草莓”“合肥龍蝦”“巢湖銀魚”等多個全國知名農產品品牌。2019年,全市主要生鮮農產品產量308.91萬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4.49億元。
同時,合肥還堅持創新水果栽培模式,形成了以草莓、桃、葡萄為主體,全面發展的水果產業。以長豐草莓為例,通過冷鏈物流的保障,不僅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國內大中型城市,還遠銷印尼、日本、俄羅斯等多個國家。
“我們的生鮮產品交易集散在全國也是排頭兵。”張彩云表示,合肥擁有連接華中、華東地區的天然區位優勢,在全國生鮮農產品集散交易與冷鏈物流網絡打造中發揮核心節點作用。當前,全市生鮮農產品交易規模位居華中、華東地區第一方陣。
當前,合肥市冷鏈物流產業主要集中在肥東、肥西、瑤海等物流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地區。其中,以合肥周谷堆大興農產品國際物流園為核心的基地范圍內,集聚了近20家大中型冷鏈物流企業,企業聯盟集聚效應示范全國。
轉眼南方,廣東省唯一的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花落東莞。
為何是東莞?
“從物流行業本身來講,在和省內其他城市的競爭中,東莞能夠入選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區位優勢。”增益供應鏈(東莞)有限公司負責人程茂春表示,東莞位居廣深之間,一個半小時就可以到達大灣區的各個城市,成為東莞能夠勝出的最大優勢。
增益冷鏈位于東莞沙田,經南沙大橋、廣深高速可快速抵達廣深兩地。江南農批基地位于東莞市北大門的水鄉中堂鎮,水陸交通便利,周邊有S120省道、G107國道、廣深高速、廣園快速干線等公路。嘉速物流基地位于東莞市西北部的洪梅鎮,南接廣深沿江高速公路,西連東莞西部快速路、五環路,毗鄰東莞港,水陸交通便利發達。
在廣東嘉速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唐洪杰看來,作為大型消費型城市,東莞對物流服務時效性和便捷性要求高,要求企業采用先進的物流技術和創新物流經營模式,也為冷鏈物流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近日舉行的東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發布會指出,東莞市在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技術應用、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冷鏈物流硬件支撐不斷完善。
探索——
政策密集發力 各省市落實迅速
2020年對冷鏈物流來說是極具挑戰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讓冷鏈物流問題暴露凸顯,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沖擊,但同時也給冷鏈物流帶了新的發展機遇。
今年以來,政府對冷鏈物流的發展高度重視,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提及冷鏈物流,一方面對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目標、發展路徑和體系建設等提供了指導意見;另一方面,也對相關舉措的落地實施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有力的政策補貼、資金支持。
梳理后可以發現,《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開展首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冷藏冷凍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公告》、《關于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工作方案》、《關于做好“三農”領域補短板項目庫建設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生鮮農產品流通的實施意見》……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國家層面出臺冷鏈相關政策、規劃超過40項;全國各地方政府出臺的冷鏈相關政策、規劃超過100項。從這次些指導意見和公告可以充分看出政府的重視程度——
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提及“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提供“千萬級政策補貼”;
3月20日,農業農村部同樣給出了巨大的資金支持來鼓勵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的建設,各省市紛紛響應,迅速出臺相關落地文件通過獎勵和減負擔來激勵冷鏈發展;
7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2020年17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政策落實十分迅速。
與此同時,各省市迅速落實。
比如,近日,濟南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全市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聚焦鮮活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構建全鏈條、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意見》提出,到2025年,濟南將新建和改造提升50個田頭市場,果蔬、肉類和水產品的綜合冷鏈流通率達到50%左右,冷庫容量達到300萬立方米,打造全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集聚總部基地。
又如,合肥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將重點圍繞4個功能定位來打造,即:引領安徽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核心集散地、長三角地區冷鏈物流資源配置中心、國家骨干冷鏈物流網絡中的核心節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分工合作的發展新引擎。
未來,合肥將基本建立“干線運輸+區域配送”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多式聯運網絡,不斷擴大冷鏈物流產業輻射范圍,建立貫通南北、呼應東西、覆蓋全國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打造形成華中、華東地區冷鏈物流基地網絡支點,成為鏈接長三角、國內、國際主要生鮮農產品生產地和消費地的關鍵節點,暢通國際國內冷鏈物流大通道。
另外,還將進一步增強本地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整合集聚冷鏈物流市場供需及上下游產業資源,補齊“最先、最后一公里”短板,提高冷鏈物流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網絡化水平,建成“全鏈條、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服務全國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確保生鮮農產品腐壞率低于8%,有效提升流通率達到60%。
機遇——
冷鏈企業的厚積薄發
國家重點建設的首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市場前景如何?2019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近3400億元,比2018年增長505億元,同比增長17.5%。到2020年,國內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行業正進入爆發期。
風口之下,電商物流巨頭爭相入局,阿里巴巴、京東物流、蘇寧物流、順豐等頭部企業都出現在賽道上。
縱覽2020年冷鏈物流相關的政策、基建、企業發展、標準發布等,可以看出不同于之前的穩中有進,冷鏈物流已經迎來了爆發期。業內人士表示,今年至2022年都是冷鏈物流的投資黃金期。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與“冷鏈”相關的在業、存續企業有4.2萬家,全行業注冊量實現兩年翻一番;2020年第二季度,我國冷鏈物流相關的企業注冊量達到3656家,相比今年第一季度環比上漲102.9%。
然而,我國冷鏈物流體系不夠健全,信息化、自動化水平不高,這些短板都需要補齊。像萬緯冷鏈、京東冷鏈、蘇寧冷鏈、順豐、鮮生活冷鏈等在資源、科技、管理等方面都非常成熟的巨頭們,為急需升級、創新、標準化的冷鏈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京東為例,一方面,京東冷鏈依靠骨干網+合伙人模式拉起的全國網絡,包括已經建成的全國最大的冷鏈卡班網絡,保障了生鮮產品的穩定出庫、配送,并確保提供全程冷鏈、可視化的一體化冷鏈物流服務;另一方面,京東冷鏈擁有40萬平方米以上的倉儲資源,為諸多全球知名品牌企業提供全鏈路全流程F2B2C一體化冷鏈物流服務。
2020年上半年我國新經濟消費領域投融資主要集中在生鮮電商領域,生鮮電商涉及采購、品控、倉儲、運輸、補貨、配送等諸多環節,鏈條較長、流通環節多、整體效率較低,而且生鮮的即時屬性要求很高,易壞、高損耗。傳統冷鏈的局限性根本無法滿足現代生鮮電商需求,因此將激發大型供應鏈及冷鏈物流平臺的崛起,生鮮供應鏈的信息化、網絡化等全鏈條的管理能力、實現冷鏈物流的“降本增效”都將成為生鮮電商企業的高競爭壁壘。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成本占比達20%~40%,若在冷鏈部分有所突破,或是生鮮電商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的最佳選項。因此,各生鮮電商有的重金投入自建冷鏈體系,比如阿里旗下盒馬鮮生、生鮮電商每日優鮮等;有些則尋求具備完善冷鏈運輸和倉儲體系的第三方進行長期合作,如順豐、京東等。隨著冷鏈物流系統的建設以及新一代消費群體逐漸成熟,未來生鮮電商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