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就是山里人的命。”這話并不夸張。從一個普通群眾的脫貧致富,到一個鄉村的振興,再到整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哪樣都離不開路。
在貧困地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狀況較差,很多地方沒有打通“最后一公里”,如何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掛念在心的大事。
近日,山東省政府順應時代大勢,提出到2022年,山東省農村公路列養率要達到100%,中等及以上農村公路占比不低于80%,為打造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交通保障。
解決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矮寨坡,山連山,一十三道彎,彎彎都是鬼門關。”這是湖南湘西的一首民謠,唱的是湘西矮寨盤山公路的險惡,這里是湖南通往重慶的必經之路,歷來被過往司機視為畏途。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當地村民從外返村必須先坐渡船,再步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惡劣的交通條件是導致“山里產品運不出去、山外技術引不進來”的直接原因。而在瀘溪縣建橋、修路通車以后,不僅旅游經濟一路攀升,還發展了蔬菜和中藥材基地,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在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為打通農村出行“最后一公里”,當地交通運輸部門開始將農村客運班線延伸到村,以實現鄉村客車全覆——
“嘀嘀嘀!”8月17日上午10點,前鋒區桂興鎮五里村,村民電話預約的客車開到了村委會門口。一個電話,客車上門接人,村民們直感嘆:方便!
“這是我們為打通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提供的預約響應服務。”前鋒區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任駿介紹,近年來,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行有所乘”的出行需求,前鋒區全力推進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工作,全面完成所有建制村通客車任務。
“今年4月以來,我們全力推進建制村通客車及‘金通工程’試點工作。”任駿介紹,結合前鋒區道路運輸實際情況,前鋒區交通運輸局按照“一村一策”,引導經營主體突破傳統道路客運“定點、定班、定線”模式,因地制宜采取班線延伸、區域經營、電話預約、響應式服務等多種措施,調整“通村”客運布局,提升農村客運通達深度,全力推進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工作。
不僅如此,為解決農村客運網絡無法到達的建制村,當地還開啟了新增預約響應服務。
“我們在公交車、農村客運班線無法到達的建制村安裝了預約服務招呼站牌,噴印了預約車服務公司、預約服務電話號碼、預約服務車牌號等信息,村民可通過撥打預約響應服務招呼站牌預留電話預約車輛。”廣安興通達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洪俊說,這樣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從鄉鎮到建制村、建制村到建制村之間的出行需求,徹底解決農村群眾出行難、乘車難的問題。目前,前鋒區已實現116個建制村全部通客車。
“打通農村發展‘最后一公里’,這不僅意味著彌補貧困地區在交通上的缺陷,也為貧困地區步入全面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基礎。”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張孝德坦言,在中國邁向交通強國的進程中,一個布局完善、互聯互通、綠色智能、耐久可靠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體系,離不開農村公路這一“毛細血管”的暢通。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指出,農村公路發展為深度貧困地區打通“最后一公里”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還面臨不少挑戰。他建議,在農村公路發展的總量、路網完善、技術等級、網絡覆蓋廣度與通達深度等方面,應加以重視積極發力。
“四好農村路”為鄉村振興賦能
“幾年前老舊水泥路面全是坑,老百姓出行不方便,我家賣鹿都得自己雇車往外送。現在路修好了,打個電話就上門來收,真是太好了!”看著剛剛改造完的通村公路,長春市雙陽區齊家鎮張家村村民趙曉光高興地說。
張家村至三姓村的這條通村公路全長6公里,從7月初開始,當地交通部門在處理病害水泥路面的基礎上,對全路進行了瀝青罩面,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路況煥然一新。這條路只是長春市“老舊路”提質改造工程中的一條。
今年,長春市“老舊路”改造任務2008公里,總投資約13.6億元。截至8月10日,已全部完成施工圖設計,完成施工招標1814.8公里;完成路面施工675.5公里。
路通了,發展才有希望。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是一直心系通向“詩和遠方”的美麗鄉村建設,通過精雕細琢農村公路,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美麗暢途。
例如,縉云縣首條過億且采用EPC總承包模式建設的農村公路——金谷至方溪道路工程,對于飽受大山阻隔之苦的方溪、大洋和石筧人民來說,那是萬分的期盼。
“這條農村公路建設成后將會發生‘時空’之變。原先縉云到方溪需要1個小時,有了這條路以后,縉云縣城到方溪大約只需要20分鐘的車程,到大洋和石筧也將大大縮短行程。”縉云縣交通運輸發展中心主任馬濤說,無論是從舒適性、便捷性,還是承載量來說,這條路都是之前的農村公路遠遠無法相比的,它將成為縉云新的生態富民路。道路通車后,去大洋、石筧游玩的游客也好,茭白、大米、山茶油等農產品的運輸也好,都將迎來一個全新的面貌。
這些年,縉云的鄉賢、商會、企業等社會力量建設農村公路的熱情亦是高漲。隨著道路越來越通暢,胡源鄉迅速對接交通優勢,共投入400多萬元,在沿線公路邊建設了大大小小的生態停車場13個,車位達1000多個,其中蛟坑村停車場有6個,車位達800個,有力推動了蛟龍大峽谷景區項目的投資開發和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
路通了,就一通百通。湖北仙桃市市民鄭晨光和朋友來到鄭場漁泛古村,還沒進村,便被一條條通村進組的柏油路“驚艷”了一把:“沒想到,鄉村公路這么美!”
車行寬6米的漢豐河路、連漁中心路,連片成網的“四好農村路”如黑色緞帶般鑲入村莊,香樟、玉蘭、石楠形成的綠化帶將其“包裹”,路肩時而綠意盎然,時而野花簇擁。
兩年前,這樣的公路在鄭場竟沒有一條。“3.5米寬的路,一到春節就顯得捉襟見肘。”鄭場鎮黨委書記羅國紅回憶,路窄、擁堵,擦碰之間,矛盾重重,“路不好,不僅制約交通,還阻礙農村的發展”。
2018年,春節后剛上班,鎮里就召集所有村黨支部書記開會,主題只有一個:修路。
說干就干。全鎮開展土地流轉,每村拿出10%的土地,歸村集體所有。鎮里積極爭取土地增減掛鉤、高標準農田、扶貧資金和實施“村莊集并,引農進鎮”項目,以資源引項目,以項目引資本,整合資金2.3億元。
“哪個村先加寬路基,鎮里就先把柏油路鋪到哪個村!”重諾之下,花園、絡繹、潘陽等村的23公里示范路眼見著加寬、硬化、刷黑,直通家門口。其他村的群眾坐不住了,“逼”著村干部到鎮里“爭取支持”。去年底,全鎮所有通村公路全部提檔升級至6米寬,刷黑里程達68.9公里……
眼下,仙桃市每年將建設“四好農村路”目標任務納入“十件實事”,放在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系統中考量、謀劃。“2018年,我們建立2500公里的農村公路提檔升級項目庫,目前已投入資金7億元,完成350公里。”仙桃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楊俊武表示,“鄭場是一個好的開端與示范,必將帶動全市農村公路的提檔升級,讓農村公路一線串珠,串聯美好。”
過去,受地理條件復雜、經濟基礎薄弱等因素制約,不少地區農村公路的建、管、養、運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成為廣大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短板。
為此,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四好農村路”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一場關于農村路的改革拉開序幕。
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組織保障、加大資金投入、精準定向施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關心支持下,我國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結出了累累碩果——
2014—2019年五年間,全國農村路網規模持續增長,新改建農村公路139.2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405萬公里,通硬化路鄉鎮和建制村比例分別達到99.64%和99.47%。
共建農村交通的大格局逐步形成。農村“出行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交通扶貧精準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物流網絡不斷完善,“四好農村路”已經成為鄉村居民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路。
在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左停看來,“四好農村路”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先手棋”,是破解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瓶頸的關鍵,也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還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更是確保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隊的底氣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四好農村路’的思路,讓鄉村‘走得出去’‘引得進來’。這不僅能打通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梗阻,還能讓農村有‘造血’能力,從而形成服務鄉村振興的‘雙向通道’,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帶來活力。”張琦如是說。
條條公路串起經濟發展紐帶
“老板,梨多少錢一斤?”
“梨子還差點時間才成熟,你們過兩天再來吧。”
還沒到梨子成熟的季節,已經有不少路過的游客前來詢問。
“現在在自家林子里就能把水果賣了,以前想都不敢想!”果農田首飛笑著說。
得益于交通基礎設施越來越好,雙谷村通了鄉村路,甩掉從前福泉市“最窮村寨”的稱號,搖身一變成為福泉市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以前從村子到都勻市,一半靠走路,一半靠坐車,來回折騰4個小時。”雙谷村村主任姚其學苦笑著說,曾經村里都是泥巴路,下雨天出門一身泥,一腳下去稀泥直接沒過腳踝,摩托車都只有排量“125”類型的才能通過。
“咱們這兒有山有水,就是沒有路,里面的好東西出不去。”姚其學說,雙谷村產出來的食物都是無公害食品,但是因為山阻水隔的原因,導致好東西賣出去很困難。
“說到底,雙谷村的窮全都是因為交通不便。”姚其學說,沒有路就沒有運輸能力,要想發展農旅一體化是難上加難。
農村公路的建設發展,不僅解決了農村公路暢通問題,更將農副特產、旅游等資源有效開發,有力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現在我們村除了通村公路,還圍繞著果林修建了20公里的觀光道路。上門買東西的人越來越多,村民們大大增加了收入,拉動了整個村子的發展。”姚其學說。
“通了路,鄉村的價值才會提升,走出去、引進來方便了,農民眼界就會變寬,知道該種什么、怎么種、怎么賣。”姚其學說,隨著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雙谷村緊扣“生態美、百姓富”的工作目標,村民們在做強水果產業的同時又發展起鄉村旅游。
一條鄉村路,盤活一個村。如今,一條條嶄新的水泥路通達雙谷村的每一個角落,為雙谷村注入發展的活力。有一首雙谷村老百姓編唱的農村小康新歌謠為證:“春天繁花游客賞,夏時綠蔭好乘涼,秋時碩果結滿樹,冬時踏雪喜氣洋,高樓大廈換新貌,家用小車去趕場。”
再看過去的山東,“四塞之固,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貨不入。”這是沂蒙山深處蒙陰縣岱崮鎮的真實寫照,長年交通閉塞,山貨難運出、美景無人賞,莊稼漢們只好外出另謀生計。
近年來,路通了,山里的蜜桃也飛向了北京、上海的超市,還漂洋過海遠銷歐洲;城里的游客紛至沓來,賞春度夏領略金秋;不少打工者重返家鄉,辦起農家樂、建立合作社。
不僅是岱崮鎮變了樣,湖北省羅田縣隨著公路的改造,也帶動了近10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羅田縣老勝天公路改造后,九資河鎮2000多戶貧困戶靠種植中藥材脫貧摘帽;駱駝坳鎮燕兒谷公路和鳳山鎮大霧山旅游公路通車后,鄉村旅游火爆,700多戶貧困戶吃上了旅游飯……
一條農村公路,連接的是鄉村與城市,打通的卻是貧瘠與富足、困頓與希望。一條條美麗公路串起一個個風情小鎮、綠色生態鄉村、特色旅游村,并成為了美麗經濟的紐帶。如今,全國各地的每鄉村,都在用不同的改變,訴說著美麗公路創造的奇跡!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