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我國“十四五”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并奠定主基調。未來雙循環將重點致力于推動本地化與全球化的緊密結合,在構建獨立的本土分工體系和產業體系的同時,力求實現本土產(企)業對于全球供應鏈系統的有機嵌入,保障供給側與需求側的信息、物流、資金等的暢通與共享,從而在不斷升級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過程中,提升供應鏈及關鍵核心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我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找到資源供需均衡配置的動力及內外靈活轉換的機制。
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首次將供應鏈上升為國家戰略方向,向著提升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以實現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態勢邁進。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對國際國內供應鏈韌性和靈活性的一次大檢驗,眾多企業切身感受到來自供應鏈的壓力,也迫使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進入前所未有的調整期。借助國內外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重構,疏通雙循環體系的斷點和堵點,發現新的增長點,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題中之義。
國內大循環在于改革供給側、升級需求側。循環不暢在微觀層面主要表現為供應鏈運行不平衡,如需求側下沉要有深度和寬度,而供給側的深度和寬度尚存在不可持續性或者開發不深入等。筆者在調研內蒙古畜牧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發現,隨著我國電商產業的深入發展,電商產業對偏遠地區(包括交通不便的牧區),其下行渠道輻射基本完成,即無論消費者身在何處,都可以通過發達的線上網絡、便捷的支付體系以及通達的物流體系,較以往更容易地購買到所需產品。而當產品和服務的流入渠道基本實現暢通之后,下一步則應當考慮消費的升級問題。然而消費升級需要建立在消費者可自由支配收入增長的基礎之上。結合調研結果發現,偏遠地區特色產品的上行渠道尚不通暢,還未充分享受我國互聯網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很多土特產難以通過電商體系或者新型銷售渠道,有效地銷往國內外市場。同時,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較為明顯,源頭產品的設計和自有品牌的建設能力不足,難以支撐兩端衍生、更加扁平的價值鏈體系。這為我國供應鏈轉型和升級提出新的挑戰。
以小窺大,我國諸多產業發展也大同小異,總體以防御型發展為主,而真正要做大做強依托國內強大需求市場和產業基礎的供應鏈體系,需要轉守為攻,供需雙方要主動、切實地融入到供應鏈體系中,成為供應鏈運營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才能真正暢通大循環。
關于如何通過供應鏈創新升級,助力雙循環發展格局,有以下思考:
一、充分發揮我國供應鏈核心企業整合優勢產業鏈的基礎動能
國家供應鏈水平的高低是其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標志,而供應鏈核心企業則是保障國家供應鏈水平的關鍵所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諸多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世界級企業,如華為、大疆等,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居于重要位置。這些企業具有國際視野,掌握核心技術,與全球供應鏈體系深度交織,具備整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的實力,這是我國產業升級和供給側改革中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圍繞供應鏈核心企業做文章,構建完善的核心產業價值鏈,人才鏈、資源鏈、資金鏈系統,是提升我國全球產業鏈地位的重要一環,是實現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主抓手之一。當前,我國平臺型企業得以迅速成長,尤其在消費和金融領域發揮著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作用,也非常值得關注。
二、供應鏈優化升級需夯實供給側基礎
在互聯網的助力下,我國需求側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未來將致力于互聯網+供應鏈+需求側升級,即推動即時通訊、共享經濟、人工智能等向更高層級跨越,參與到國際大循環體系中升級創新能力和水平。但從供給側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尚存在一定差距,未來在推動供給側底層基礎技術投入,夯實圍繞國內重點產業升級產業生態體系,重視核心產業布局,主動融入到國內國際大的供應鏈體系,尚有很多路徑有待探索。當然,主動融入國際供應鏈體系,升級產業鏈地位,推動我國核心產業體系螺旋式優化升級,助推高質量發展,將是主旋律。
三、樹立供應鏈思維,助力雙循環暢通
我國目前已經逐步樹立了創新思維,但是尚缺乏供應鏈思維。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供應鏈運營實踐加快進入大眾視野,但供應鏈上下游關系不是簡單的供需關系,供應鏈運營也不是企業運營的擴大化。事實上,我國企業的供應鏈意識不強,對于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的主動性不高。對于企業而言,只有納入到供應鏈體系中,哪怕只是一顆不可或缺的螺絲釘,也能成為供應鏈可持續運維的殺手锏。因此要在全社會樹立供應鏈思維,構建高質量發展的供應鏈布局和支撐體系,協同供給端和需求端,真正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的暢通。
四、推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高質量結合
通過供應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高質量結合,是我國拓展雙循環體系的重要一環。如何將供給側改革落在產品品質改善和品牌打造上,真正實現市場識別,才是實現供應鏈供給端納入雙循環體系的根本之策。有為政府在于通過創新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體制機制,完善擴大內需政策支撐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供應鏈動態平衡,才是擺脫比較優勢低水平鎖定效應的關鍵。地方政府要堅信“鐵打的產業體系,流水的企業和渠道”,只有筑巢引鳳,升級產業結構,真正打造產業基地成為供應鏈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融入內國際循環大體系。
五、創新整合供應鏈模式,提高雙循環資源配置效率
任何組織模式創新都有其時代特征和區域發展特色,面對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機遇與挑戰,我國必然要圍繞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進行供應鏈整合,致力于打造國內有基礎、市場有需求、未來有空間的新興產業體系,創新供應鏈整合重構模式,形成供應鏈核心競爭力和發展特色,從而提升我國產業鏈的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各類企業和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的資源配置效率。
六、重視供應鏈復合型人才培養
自2017年供應鏈國家戰略提出以來,全社會對于供應鏈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能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復合型供應鏈人才卻是鳳毛麟角。復合型的供應鏈人才不僅要具備高度專業化的知識水平,同時還要對所屬細分領域有充分的實踐經驗,這對我國供應鏈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關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中,新增加了供應鏈本科專業,開始重視供應鏈專業人才培養,目前有近30所高校實現本科招生。另外,物流工程碩士、MBA等實踐型人才也可以向供應鏈專業人才培養過渡。
作者: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果
北京理工大學訪問學者、教授 華連連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