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民航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與交通運輸部發布了民航“十四五”發展規劃,為未來五年民航高質量發展、建設多領域民航強國提供了重要方向,其中發展預期指標尤為引人關注。通過與民航“十三五”規劃中發展預期指標、《民航高質量發展指標框架體系》(以下簡稱“《高質量指標》”)中指標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民航局在制定“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的發力點。
一、與民航“十三五”規劃中發展預期指標的比較
在時間維度,我們與民航“十三五”規劃中發展預期指標進行比較。民航“十三五”規劃中發展預期指標包括4個一級指標(即行業規模、發展質量、保障能力和綠色發展)、14個二級指標。“十四五”規劃將一級指標擴展為6個(保障能力、行業規模、安全水平、便捷高效、創新智慧和綠色發展),將二級指標調整4個、增加16個指標,達到26個指標(含子指標)。相比“十三五”規劃,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的數量分別增長50%、86%。
在保障能力方面,“十四五”規劃增加了“民用機場數量”(含在冊通用機場)“運輸機場跑道數量”等2個指標。
在行業規模方面,“十四五”規劃增加了“中國航空企業占中國國際貨運市場份額”“云系統無人機飛行量”等2個指標。
在安全水平方面,“十四五”規劃增加了“億客公里死亡人數”等1個指標。
在便捷高效方面,“十四五”規劃增加了“千萬級以上機場近機位靠橋率”“樞紐機場軌道交通接入率”“運輸飛機平均日利用率”“通航國家數量及通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數量”等5個指標。
在創新智慧方面,“十四五”規劃增加了“貨運單證電子化率”“千萬級機場旅客全流程無紙化能力”“行李全流程跟蹤服務水平”“空管系統新增主要裝備國產化率”和“主要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占比”等5個指標。
在綠色發展方面,“十四五”規劃增加了“機場單位旅客能耗”等 1個指標。
可見,相比“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中發展預期指標更加注重民航與國家重大戰略的整合和融合,在推動行業發展質量方面進行了挖掘和拓展。
二、與《高質量指標》中指標的比較
在高質量發展維度,應與《高質量指標》進行比較。《高質量指標》由民航局于2019年發布,并在行業內進行了試點研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高質量指標》由基礎指標和特征指標兩部分構成,基礎指標重在反映民航業發展的基本狀態,包含安全水平、保障能力、服務品質、生產規模、運行效率、經濟效益等六類28個指標;特征指標重在衡量行業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情況,設置關鍵要素15個,評價指標40個。
在吸收《高質量指標》研究試點成果基礎上,綜合最新國家發展戰略、最新行業發展要求和規劃工作特點等,“十四五”規劃中形成了體現當前民航高質量發展特征的發展預期指標。其中,與《高質量指標》中指標相同指標有17個,同時增加了9個反映新形勢、新要求和新特點的指標。
在安全水平和綠色發展等兩個方面,“十四五”規劃中指標與《高質量指標》相同。
在保障能力方面,“十四五”規劃中增加了“地市級行政中心60分鐘到運輸機場覆蓋率”1個指標。
在行業規模方面,“十四五”規劃中增加了“中國航空企業占中國國際貨運市場份額”1個指標,在“通用航空飛行量”中增加了子指標“云系統無人機飛行量”1個指標。
在便捷高效方面,“十四五”規劃中增加了“千萬級以上機場近機位靠橋率指標”、“樞紐機場軌道交通接入率”等2個指標,在“通航國家”指標下增加了子指標“通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數量”1個指標。
在創新智慧方面,“十四五”規劃中增加了“貨運單證電子化率”、“千萬級機場旅客全流程無紙化能力”和“行李全流程跟蹤服務水平”等3個指標。
綜上可見,“十四五”規劃發展預期指標既反映出“十四五”規劃以推動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也反映出《高質量指標》的相關研究試點工作描繪了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明確了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為“十四五”規劃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持。(作者:侯世雄,李曉津,單位: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
最新論文